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 作品数:452 被引量:4,080H指数:30
- 相关作者:张昕竹何小钢简泽史言信王自力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基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经验分析被引量:6
- 2011年
- 文章在波特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动态竞争优势的模型,提出了比较优势战略和赶超战略应该相互融合的路径,并利用1990年到2007年的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面板数据验证了这种关系。研究得出:竞争优势的取得依赖于比较优势,从而是由资源禀赋状况内生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静态竞争优势带来的剩余将不断提高资源禀赋的结构,动态比较优势会自发地导致动态竞争优势,为此,要利用静态的比较优势所获得的剩余来培育动态比较优势,从而使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不断渐进地高度化。我国沿海地区外向型企业的大量倒闭,是因为这些企业没有利用先前的竞争优势的剩余提高自身的动态比较优势,外部的以美国为首的金融危机仅诱使这种情况早点出现,这也给这些地方企业提供了产业升级的压力和机遇。
- 阮敏
-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面板数据
- 中国汽车产业区域市场分割对汽车产业成长的影响——基于24个省、市、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 2016年
- 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处于"大而不强"的困境,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原因。本文试图从市场分割的角度来回答这一问题。本文利用2004-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对东部和中西部的汽车市场分割情况进行测算,发现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分割情况较为严重。本文通过汽车市场分割指数与汽车工业产值、利润率实证研究表明,市场分割对汽车产业规模成长具有正向效应,但对提高汽车产业的绩效并不显著。因此,要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做大做强,应打破市场分割,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促进汽车产业生产要素跨地区优化配置。
- 廖飞舟孙志伟宋晶莹
- 关键词:汽车产业
- 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与绿色增长转型——基于中国33个行业的实证考察被引量:56
- 2015年
- 推动中国经济实现绿色增长转型需要依赖技术进步。本文通过构建基于超越对数成本函数与Kalman Filter的测度模型,测算了中国33个行业的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并对行业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动态演进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总体上,行业技术进步偏向于能源消耗,高能耗特征明显。市场化滞后、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受到市场规模效应影响而呈现出能源消耗型技术进步:技术与设备轻型化行业受能源价格影响,表现为能源节约型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特性与投资周期差异导致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行业异质性特征,相比重工业,服务业和轻工业的波动次数更多、波幅相对较小。与发达国家相比,宏观环境波动和要素价格扭曲等非市场化因素导致中国行业技术进步偏向性较大、波动更频繁。保持宏观环境、行业政策的相对稳定,对于稳定企业预期、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 何小钢王自力
- 关键词:要素价格状态空间模型
- 互联网发展与企业能源效率提升——基于中国企业污染数据的新证据被引量:1
- 2022年
- 提升工业企业能源效率有助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匹配后的中国企业污染数据,从微观层面研究互联网对企业能源效率的影响机制及其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互联网对企业能源效率存在显著促进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互联网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促进技术创新和加强环境规制三种途径提升企业能源效率。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对低能耗行业、非国有、小微型及中东部地区企业能源效率提升作用更显著。为此,我国应适度超前部署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动“5G+工业互联网”与高能耗行业深度融合,发挥互联网对技术创新的积极作用并着力缩小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
- 邱信丰
- 关键词:互联网能源效率环境规制
- 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困境与解决对策被引量:4
- 2011年
-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困境是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大事。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的原生型和外生型特征分析框架出发,探讨中国当前环境下新生代农民工所面临的两种职业困境:内生困境与外生困境,并从二元城乡管理制度、后续培训教育和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提出改进新生代农民工状况,促进中国经济、产业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
- 罗瑞荣卢福财
-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 政策评价与因果关系识别:方法与应用
- 2019年
- 用(准)自然实验设计的方法识别政策变量与目标变量之间真实因果关系的政策评价方法,已经成为当前实证研究的主流。纵观国内部分相关研究文献,对该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还存在很大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其中最主要的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估计、处理效应模型和断点回归四种分析方法的计量原理、适用条件和假设检验,并就其之间的区别联系和取舍,以国际上两个经典论文为例展开了深入而又规范的比较分析。本文认为,政策评价的方法选择关键在于处理变量D的决定上。
- 王岳龙
- 关键词:自然实验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聚集问题探析被引量:1
- 2012年
- 产业聚集发展因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率含义,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要解决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聚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从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完善配套产业发展、推进生产要素聚集、深化项目开发开放合作、建立区内利益协调机制等方面入手。
- 刘小瑜王晶
-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利益协调机制
- 信息技术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证伪“生产率悖论”的285个地级市证据被引量:1
- 2023年
- 基于“生产率悖论”研究视角,利用中国地级市层面数据,构建了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定量分析了信息技术发展对我国地级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样本周期内,信息技术发展显著促进了我国地级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信息技术发展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消费水平,推动了要素合理配置和消费结构升级,最终提高了生产率水平;在模型中引入城市地理区位和人口规模等虚拟变量,结果表明中西部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要显著大于东部地区,且中小城市的提升效应也要高于大城市,以上均证明“生产率悖论”并不符合中国地级城市发展的现实情况。
- 王春陈海东
- 关键词:信息技术全要素生产率中介效应生产率悖论
- 信息技术、劳动力结构与企业生产率——破解“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之谜被引量:229
- 2019年
- 如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生产率,对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互补理论阐释人力资本结构提升ICT生产率效应的微观机制:高技能劳动力能有效匹配ICT应用带来的生产方式与组织结构变革,而长期雇员则提升了企业对ICT应用导致的生产柔性与分工深化的适应能力,强化ICT生产率效应。进一步地,本文利用世界银行统计的中国120个城市共11999家企业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考察ICT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并从人力资本结构角度验证中国企业突破'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可行路径。实证研究发现,高技能员工和长期雇佣员工均与ICT形成互补效应,能够显著提升ICT的生产率效应,这一结论在考虑了内生性并经一系列稳健性测试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还发现,互补效应在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地区、程序化任务密度更强以及技术密集型行业呈现显著增强的特征,并且规模越大的企业互补效应越强。本文的研究表明,加强人力资本建设是企业能否更好地依托新兴信息技术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本文研究结论为当前中国进一步优化智能制造转型路径、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增长提供了政策启示。
- 何小钢梁权熙王善骝
- 关键词:劳动力结构
- 产业转型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西为例被引量:6
- 2014年
- 自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提出以后,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就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采用因子分析及神经网络的方法,对江西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表明,江西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主要影响因素为:企业环保成本、产业基础与治污能力、政府体制机制、政府支持力度、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媒体与公众影响力等六个因素。其中,前三项为制约因素,后三页为促进因素,改革完善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建立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环保产业体系,培育产业转型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环境体系是建立良性互动的有效措施。
- 卢福财朱文兴胡平波
- 关键词:产业转型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