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 作品数:1,863 被引量:3,297H指数:19
- 相关作者:逄增玉耿波于根元张美涛龚晟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鲁东大学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 漫谈新闻发言人的实践与语言风格——教育部司局级新闻发言人王铁琨访谈录
- 2010年
- 王铁琨,男,1950年12月生于天津,中共党员,天津师大中文系毕业。1968年到晋南插队。1970年起从事教育工作。1992年调入国家语委,先后担任文字管理司规范处副处长、文字规范标准处处长、教育部语用司文字应用管理处处长。2000年10月起,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
- 唐娟华王笑艳
- 关键词:新闻发言人语言风格访谈录
- 论20世纪90年代的“新现实主义”文艺思潮被引量:4
- 2007年
- 杜彩王强
-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文艺思潮新写实主义《一地鸡毛》社会生活《风景》
- “移动镜头”和“长镜头”——试论李白山水诗的取象特征被引量:1
- 2009年
- 李白的山水诗境界开阔,飘逸流转。这种审美特征的形成,离不开李白独特的取象方式。借鉴影视镜头理论来看,李白的山水诗常常使用"移动镜头"和"长镜头"取象,因而山水景物富于动感、完整连贯,并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我"为主而山水为从,无限风景眼前流过;"以我观群动,以动开万境"。王世贞所言"太白佳境"恰是运用"长镜头"和"移动镜头"取象法所产生的境界。
- 杨秋红
- 关键词:长镜头李白山水诗
- 鲁迅的仇猫被引量:1
- 2007年
- 在鲁迅的私生活中,他的仇猫是有名的。他曾经就仇猫写过好几篇文章,来反复解释他仇猫的原因,言语迂回而曲折。但仔细分析,我们就会知道鲁迅的仇猫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心态隐秘的一面。由于婚姻的不幸,鲁迅长期独身,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的性格上的某种缺陷,譬如说多疑、敏感。但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看,这些所谓的性格缺陷又未始不是鲁迅的长处之所在。
- 刘春勇
- 关键词:多疑
- 新余方言中的语缀被引量:1
- 2009年
- 通过对新余方言日常口语的考察,总结梳理出新余方言中的常用语缀,前缀5个:老、细、初、第、小;中缀3个:咕、里、似;后缀15个:嘚、哩、子、牯、公、婆、头、煞、人、个、佬、勒、客、宝、吧哩等,并将其与普通话中的词缀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了新余方言语缀在构词特征和语法功能上的特点。
- 阮寅夏
- 关键词:新余方言语缀构词特征语法功能
- 关联理论对大学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影响和作用被引量:3
- 2011年
- 英语阅读是最常用的交际形式,也是我国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要方式,是综合应用语言能力的集中反映。大学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可以定位在"面"上,以语言知识、判断分析、语用推理等诸方面知识和能力为重点。关联理论对语言的成功交际作了全面而详尽的解释和阐述,为大学英语专业教师解决英语阅读教学中常见的难点和疑问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 赵毅玲
- 关键词:语境选择阅读教学
- 2013年现实题材电视剧述评被引量:1
- 2014年
- 2013年,我国电视剧创作取得了不俗业绩,数量丰实、质量上乘、类型多元、风格创新,成为该年度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本期"评论聚焦"栏目以2013年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不同类型为分类视角,刊登了《2013年现实题材电视剧述评》、《2013年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述评》、《2013年历史题材电视剧述评》三篇文章,分别从社会生态、文化品质、艺术表达、提升空间等多个方面对每一类型的电视剧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对我国电视剧领域的研究者和创作者带来启示。
- 王黑特陈友军
- 关键词:现实题材历史题材电视剧电视剧作品文艺事业社会生态
- 《商市街》的主题与创作特色
- 2014年
- 《商市街》创作于1935年3月至5月中旬间,于上海拉都路351号完稿,共收录41篇散文,记叙了萧红生育后离开裴馨园家中入住欧罗巴旅馆到离开商市街避难青岛问的生活经历,追述她逃离故乡与萧军共同生活的片段。
- 王洋
- 关键词:《商市街》主题
- 有关电影的电影:冯小刚影片中的一条隐含线索
- 2014年
- 时至今日,针对2013年底公映的影片《私人订制》的评价与讨论已暂时告一段落。无论对影片持欣赏、抵触还是模糊态度的观众,都无法否认《私人订制》与《甲方乙方》等九十年代冯氏喜剧的关联。与此同时,这种关联性又可以勾勒冯氏电影中一类共通的主题——作为一名富于作者意识的电影导演,冯小刚经常在其主创的影片中设置与电影创作、电影表演活动以及电影产业相关的线索。
- 张一玮
- 关键词:电影史《甲方乙方》主创周星驰市民阶层
- 中国新诗“经验”之说的引进与确立
- 2007年
- 自20世纪30年代起,中国新诗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范型转换,即在诗学观念上由“情感”向“经验”的转换。这一诗学观念的转变,既表现为这一阶段对于艾略特、里尔克、瑞恰慈的译介,亦表现为诸多诗人与批评家的争论与不同的阐释。本文梳理了这一观念转变,并以若干“名言”为例,分析了“经验”之说的传播与确立,同时探讨了诗学观念转化在中国新诗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 陈均
- 关键词:情感艾略特里尔克瑞恰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