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州大学文学院

作品数:8,098 被引量:13,469H指数:28
相关作者:房伟刘锋杰王家伦罗时进王尧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574篇期刊文章
  • 20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947篇文学
  • 1,076篇文化科学
  • 819篇语言文字
  • 494篇艺术
  • 259篇哲学宗教
  • 251篇历史地理
  • 100篇经济管理
  • 89篇社会学
  • 51篇政治法律
  • 30篇建筑科学
  • 18篇环境科学与工...
  • 10篇自然科学总论
  • 8篇轻工技术与工...
  • 8篇农业科学
  • 7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3篇天文地球
  • 3篇水利工程
  • 3篇军事

主题

  • 1,261篇文学
  • 527篇小说
  • 393篇文化
  • 345篇教学
  • 303篇语文
  • 286篇代文
  • 250篇诗歌
  • 231篇汉语
  • 215篇叙事
  • 198篇学史
  • 197篇文学史
  • 169篇艺术
  • 165篇审美
  • 150篇散文
  • 150篇文学研究
  • 148篇教育
  • 145篇文教
  • 133篇女性
  • 131篇清代
  • 128篇语言

机构

  • 6,775篇苏州大学
  • 27篇复旦大学
  • 24篇华东师范大学
  • 23篇苏州市职业大...
  • 22篇安徽师范大学
  • 19篇常熟理工学院
  • 18篇南京大学
  • 18篇苏州市第五中...
  • 17篇浙江越秀外国...
  • 16篇南通大学
  • 13篇北京师范大学
  • 13篇南京师范大学
  • 12篇苏州科技学院
  • 11篇北京大学
  • 11篇江苏科技大学
  • 11篇牡丹江师范学...
  • 11篇上海大学
  • 11篇盐城师范学院
  • 10篇江苏技术师范...
  • 10篇中国传媒大学

作者

  • 189篇刘锋杰
  • 152篇王家伦
  • 141篇罗时进
  • 135篇王尧
  • 131篇季进
  • 127篇徐山
  • 99篇汤哲声
  • 89篇方汉文
  • 79篇房伟
  • 75篇曹炜
  • 70篇陈国安
  • 70篇汪卫东
  • 66篇王锺陵
  • 65篇侯敏
  • 61篇鲁枢元
  • 61篇李勇
  • 59篇朱志荣
  • 49篇徐国源
  • 46篇曹惠民
  • 46篇赵杏根

传媒

  • 321篇苏州大学学报...
  • 220篇苏州教育学院...
  • 158篇文艺争鸣
  • 113篇常州工学院学...
  • 110篇当代作家评论
  • 79篇文学评论
  • 74篇中国现代文学...
  • 69篇南方文坛
  • 69篇文教资料
  • 68篇文艺理论研究
  • 64篇东吴学术
  • 59篇文学遗产
  • 59篇学术交流
  • 54篇江苏社会科学
  • 46篇常熟理工学院...
  • 45篇江南大学学报...
  • 45篇苏州科技学院...
  • 45篇中国韵文学刊
  • 41篇中国电视
  • 38篇当代文坛

年份

  • 137篇2024
  • 190篇2023
  • 192篇2022
  • 163篇2021
  • 203篇2020
  • 223篇2019
  • 230篇2018
  • 288篇2017
  • 310篇2016
  • 273篇2015
  • 279篇2014
  • 254篇2013
  • 262篇2012
  • 311篇2011
  • 422篇2010
  • 468篇2009
  • 419篇2008
  • 447篇2007
  • 310篇2006
  • 305篇2005
8,09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别样的“史诗”——论《一个女人的史诗》对革命叙事及史诗情结的解构被引量:2
2009年
严歌苓的小说《一个女人的史诗》消解了革命经典的宏大叙事,重大历史事件本身不再是特别表现的对象,作者关注的是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冲击和变化,尤其注重描写女主人公田苏菲的情感,以普通女性的情感经历折射时代变迁。作者直接以"史诗"命名小说,并且将"史诗"与女性的情感史等同起来,对革命叙事的史诗性追求构成了嘲讽与解构。
李斌
关键词:史诗爱情解构
瞿冕良先生与《中国古籍版刻辞典》
2002年
介绍瞿冕良先生生平事迹及其所撰《中国古籍版刻辞典》。
陆湘怀
关键词:图书馆
试论现代汉语中的类后缀“点”
2017年
本文首先通过“泪点”一词的词义演变揭示出词素“点”发生了明显变化的语言事实,其次对“点”的虚化路径进行剖析,指出由于受到外来词的影响,“点”不仅可以表示某个地方,而且可以作为表示某种程度的标志。同时,指出框架模式是“表示某种程度的标志”的类词缀化的动因机制。
张怡静
关键词:类后缀框架语义学
伯3303号印度制糖法释读商榷被引量:1
2001年
王继如
关键词:历史研究标点括号释读
释“图”被引量:2
2006年
分析会意字“图”的构成部件意义和会意方式可以看到,“图”字中间的“啚”的形体义所强调的是谷堆的俯视图为圆状,而“图”字四周的“□”为围绕的标志。“图”的本义即地图,而“图”字的字形义则是在地图上标示出谷堆的位置。
徐山
关键词:古文字会意本义考释
“回顾与展望:三十年来文艺学跨学科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被引量:1
2010年
王耘
关键词:跨学科研究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生成、发展与转型——《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大系(1949—2009)》导言被引量:11
2010年
文学批评在中国当代文学制度形成过程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学"的本质要求,并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全面展开中建立了基本范式。以阐释当代文学制度的核心价值为出发点,文学批评介入文学生产的全过程,批评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因此成为文学批评史的基本问题。近三十年来文学批评大致完成了从政治范式到审美范式的转换,但并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能否形成中国化的批评理论和如何确立关怀现实的方式,是决定当代文学批评转型成功的关键。
王尧林建法
关键词:文学制度文学批评范式转型
试论辛弃疾词对苏轼诗词接受的地域差异——以唐宋文学编年地图为参考依据被引量:1
2017年
关于“辛弃疾词对苏轼诗词的接受”这一论题,学者大都从文学史角度研究,重点关注历时性的文学传承,鲜少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考虑辛词对苏轼诗词接受的地域差异。2017年,王兆鹏教授与搜韵网站合作推出唐宋文学编年地图。作者以该地图为参考依据,结合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定本),统计创作时间和创作地点可考且对苏轼诗词有所接受的辛词数量。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学地理学的“区域分异法”、“区域比较法”和“地理意象研究法”分析辛词对苏轼诗词接受的地域差异。
邓晓倩
关键词:文学地理学辛弃疾文学接受
从红高粱到茉莉花——中国当代影视中的中国形象
2016年
中国形象是一种跨媒介的文化建构,当代中国以影视为主的视觉文化文本是在国家形象的话语谱系与集体想象的文化语境中建构中国形象的。只有那些在视觉特性上与民众对国家的集体想象相契合的视觉文化文本,才可能成为国家形象的表征。198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红高粱形象与1990年代以来的影视作品中的茉莉花形象是当代中国形象的不同表征。红高粱形象以其夸张的视觉张力展示了1980年代冲破困境的中国形象,茉莉花形象则以其精致的异质性展示了1990年代以来初富时期富庶与躁动并存的中国形象。
李勇
关键词:茉莉花视觉文化
以对立性要素为审美对象解读《一一》之名
2017年
《一一》是台湾地区导演杨德昌的代表作品之一,影片以一个台北家庭为对象展现了人的生存状况和台湾的社会现实。《一一》这个名字可以说是最贴合电影思想,最能体验电影精髓的。在影片内容和《一一》之名中,有着如“一与二”、“正与反”、“简与繁”等之间的矛盾对立关系,影片中存在大量对立性要素。本文以影片中的对立性要素为审美对象解读《一一》为何以“一一”为名,“一一”二字又是如何与影片产生关联的。
刘雨涵
关键词:《一一》叙事语言镜头语言
共67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