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03024)

作品数:4 被引量:95H指数:4
相关作者:冯新斌商立海仇广乐戴智慧包正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广西环境工程与保护评价重点实验室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汞矿
  • 3篇汞矿区
  • 3篇
  • 2篇土壤
  • 1篇地表
  • 1篇形态分布特征
  • 1篇研究进展及展...
  • 1篇生物有效
  • 1篇生物有效性
  • 1篇通量
  • 1篇土壤侵蚀
  • 1篇迁移
  • 1篇自然过程
  • 1篇自然土壤
  • 1篇总汞
  • 1篇污染
  • 1篇污染土
  • 1篇污染土壤
  • 1篇化学形态
  • 1篇交换通量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4篇商立海
  • 4篇冯新斌
  • 3篇仇广乐
  • 2篇戴智慧
  • 1篇付学吾
  • 1篇张超
  • 1篇李平
  • 1篇王建旭
  • 1篇包正铎

传媒

  • 4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地表自然过程排汞研究进展及展望被引量:16
2011年
地表自然过程排汞包括了自然源排汞过程和先前排放的汞沉降到地表后的再排放过程。已有证据显示,地表自然过程向大气的排汞量可能远大于人为活动直接向大气的排汞量。准确确定自然过程汞的释放通量,不仅对正确评价目前减少人为活动向大气排汞对全球环境汞污染的影响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可为全球大气汞的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科学理论依据。本综述通过对国内外地表自然排放源相关文献的调研分析发现:由于缺少可靠的观测技术、对地表与大气间汞交换过程和机理的准确认识及大气汞沉降对地表自然排汞过程影响的认识还不清楚,因此目前还难以准确估算地表自然过程向大气的排汞量。近年来,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已具备了开展地表自然排汞及先前排汞沉降后的再释放过程、机理和通量研究的可行性。地表自然过程排汞的研究将是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演化研究领域的前沿之一。
冯新斌付学吾SOMMAR JonasLIN Jery商立海仇广乐
关键词:交换通量
贵州万山汞矿区自然土壤汞污染特征被引量:16
2011年
为阐明万山汞矿区自然土壤汞的污染情况,以汞矿开采冶炼区为起点,沿敖寨河和下溪河等间距(4 km)分层采集0~30 cm厚度的河滩土、灌木土和林地土,测定了其汞含量,分析了自然土壤汞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矿区同种植被覆盖类型的土壤总汞的含量变化范围较大,河滩土为0.16~389 mg.kg-1、灌木土为0.09~312 mg.kg-1、林地土为0.05~299 mg.kg-1,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随距污染源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同一采样区内河滩土、灌木土、林地土中土壤总汞的含量依次降低,同一采样点的垂向剖面上总汞含量一般从表层向下依次降低。
戴智慧冯新斌李平仇广乐商立海
关键词:总汞自然土壤汞矿区
贵州万山汞矿区污染土壤中汞的形态分布特征被引量:58
2011年
利用优化Tessier连续化学浸提法对贵州万山汞矿区污染土壤中汞的形态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稻田土壤中汞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79.65%),其次为有机结合态(19.97%)、氧化态(0.31%)、特殊吸附态(0.04%)和溶解态与可交换态(0.03%);除特殊吸附态外,其他各形态汞含量均随距污染源距离增加而降低,特殊吸附态汞在分析土壤中含量变化不明显;生物可利用性(溶解态与可交换态和特殊吸附态)汞占总汞比例较低,但在污染土壤中其含量明显高于未受污染地区。
包正铎王建旭冯新斌商立海
关键词:汞矿区化学形态生物有效性
万山汞矿区表层土壤汞迁移被引量:12
2012年
水土流失是土壤退化的根本原因,是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目前对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研究已经进入成熟阶段,但对以典型喀斯特山区为背景、汞污染严重地区因土壤侵蚀发生的汞迁移的研究却很少。本文基于GIS平台,借助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模型评估研究区侵蚀强度,对万山汞矿区(167.4km2)因土壤侵蚀造成的汞迁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万山土壤侵蚀模数为0~600884t·km-2·a-1,微度侵蚀和剧烈侵蚀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76.6%,其中剧烈侵蚀对土壤总侵蚀量的贡献率达到90.5%。全区因土壤侵蚀发生的土壤汞(THg)流失量高达505kg·a-1,迁移速率为3.02kg·km-2·a-1。土地利用方式和坡度是影响汞流失的重要因素。旱地和灌木林最易发生汞流失,流失量分别为175和319kg·a-1。本研究不仅为当地治理水土流失、制定水土保持方案奠定了可靠的科学依据,也为当地环境汞污染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戴智慧冯新斌张超仇广乐商立海
关键词:土壤侵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