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38003)
- 作品数:38 被引量:145H指数:7
- 相关作者:王其亨白成军张凤梧朱蕾吴葱更多>>
- 相关机构:天津大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福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历史地理天文地球艺术更多>>
- 从样式雷图档看北京“三山五园”的水利工程被引量:8
- 2019年
- 清代,北京西北郊逐渐形成了以“三山五园”为核心的园林集群,“玉泉山”和“万泉河”两组水系成为这些园林的主要水源,且从康乾时代至清末,这两组水系对北京城的供水从未间断。通过故宫博物院保存的反映北京西北郊一带水系的样式雷图纸可以直观、详细地揭开“三山五园”水系的神秘面纱,探寻“玉泉山”和“万泉河”两组水系鼎盛与完备时期的面貌。
- 杨菁高原
- 关键词:北京城水利工程样式图档故宫博物院
- 中国古建筑设计的典型个案——清代定陵设计解析(上篇)被引量:4
- 2015年
- 长期以来,依据信而有徵的原始文献尤其是设计图纸或模型,揭橥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奥秘,夙为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显著缺环,相关设计方法和理念也终难洞悉:和西方建筑史学比较,实际造成了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失语症'。本文基于世界文化遗产清代皇家陵寝的大规模调查测绘,相关档案文献的深入发掘,系统梳理世界记忆遗产样式雷建筑图档,选取包含上千件图档的定陵工程作为个案,通过综合研究,从所涉相关选址勘测直至施工等全过程,勉力还原其设计运作的全貌,以期弥补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话语'的缺失。
- 王其亨王方捷
- 关键词:样式雷
- 全系列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文物及考古测绘中的应用被引量:16
- 2013年
-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文物及考古测绘中的综合应用,实现了文物及考古测绘由二维向三维、四维、乃至多维的革命性飞跃。在大量测绘实践和分析研究基础上,文章对微观、中观、宏观等全系列三维激光扫描仪在文物与考古测绘中的应用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根据文物及考古测绘特点探讨了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文物考古测绘成果多样化表现形式;进一步指出,将传统测量方法和先进测量技术融合贯通、优势互补是全系列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深度应用的基本途径。
- 白成军吴葱张龙
- 关键词: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文物考古
- 中国古代园寝制度释义及探源
- 2010年
- 中国历代帝王对陵墓制度及祭祀礼向来倍加重视,这是一种推崇皇权、维护专制统治的手段。然而在帝王及其他皇室宗亲墓葬的名称指代上,却一直缺乏清晰的脉络,直到明、清两朝,帝、后、妃及王室宗亲墓葬的名称、建筑规制日益明确,本文追溯"园"、"寝"、"陵"、"园寝"、"陵寝"等关键字、词的原始含义,解读字或词背后所蕴涵的历史信息,说明彼此不同的指代范围,并力求还原历朝帝王和皇亲宗室墓葬名称的演变历程,区分"陵寝"和"园寝"的准确定义,以求对中国古代陵墓制度作出补充。
- 王茹茹
- 关键词:陵寝
- 基于样式雷图档的静寄山庄前宫复原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天津蓟县盘山行宫静寄山庄是京城外规模和地位仅次于热河行宫避暑山庄的清代皇家行宫,历经战乱现仅存遗址。依靠样式雷图档及相关清代档案文献,仍能品析这处清代皇家园林精品的艺术价值。选取盘山行宫的门户——前宫试做探析。通过详细解读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样式雷《盘山行宫内前宫地盘画样》(舆1362),对不同时期盘山行宫前宫的平面格局进行还原,在史料考证的基础上,揭示其演变原因,分析其艺术价值,管窥其盛况。
- 陈书砚朱蕾王其亨
- 关键词:风景园林避暑山庄样式雷图档
- 从样式雷图档解读咸丰帝“暂安奉殿”工程
- 2019年
- 咸丰帝宾天后,因陵寝尚未竣工,被迫建立"暂安奉殿"暂厝梓宫。本文通过对样式雷图档的鉴识、整理和解读,综合梳理其他史料,还原咸丰帝暂安奉殿的设计,以及改建东陵隆福寺行宫为暂安奉殿的过程。进而讨论了作为清代首次建置的大行皇帝暂安奉殿,及围绕该建筑展开的咸丰帝奉安仪式的一系列筹备工作,揭示出建筑工程对晚清皇家葬礼产生的深远影响。
- 王方捷王其亨
- 关键词:清东陵样式雷图档
- 从样式雷图档解读清西陵梁格庄行宫改造工程被引量:1
- 2014年
- 以样式雷图档解读为主线,系统搜集、鉴定、梳理相关史料,分析清西陵梁格庄行宫改建原因及方法,推理复原出行宫改造为暂安处前后的格局,在如今清西陵行宫承包并改造为旅游宾馆之时,试存其历史真实。
- 陈书砚朱蕾
- 关键词:样式雷图档
- 预防性保护思想下建筑遗产变形监测的基本问题探讨被引量:19
- 2013年
- 预防性保护思想为建筑遗产变形监测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本文从预防性保护的基本内涵出发,基于国内外建筑遗产变形监测与研究的现状,在分析建筑遗产变形监测基本特点、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遗产监测的要求对建筑遗产监测体系进行了架构,指出并分析了当前开展普遍性建筑遗产变形监测的瓶颈问题。
- 白成军韩旭吴葱
- 圜丘坛和韵琴斋——18世纪中国建筑的音乐化设计被引量:2
- 2012年
- 关注于18世纪中国建筑的音乐化设计,并剖析了北京现存的两例皇家建筑:天坛圜丘和北海韵琴斋。两处实例均由乾隆皇帝督造,现场调研及历史文档显示,圜丘平面依照"黄钟"律尺设计,韵琴斋则意在营造比拟"琴乐"的水声。通过探讨这些设计如何表达社会、文化内涵,并由此涉入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圣王"理念得出,上述建筑-音乐一体的杰作可看做乾隆皇帝"圣王"抱负的物化体现。
- 张宇王其亨
- 中国园林中的聆赏意识初探——以韵琴斋为例被引量:2
- 2011年
- 审视了中国园林中聆赏意识的流变,归纳出中国园林自魏晋以来在"听觉"上的总体发展趋向:一方面,园林中的乐音作为声音中最人工化的类别,渐由喧转寂;另一方面,天然声在园林中成为可被感知、聆赏的要素。进而以北京北海韵琴斋(建于1757年)声环境设计为例进行剖析,其聆赏意匠也体现了以上趋向———真正的琴乐被摒除,水声被视若乐音来展现。此外按照国外新的研究视角,可发现韵琴斋设计细节与当代"声响-场所"设计有很多契合之处。
- 张宇
- 关键词:中国园林乐音寂静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