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2FY110800)

作品数:4 被引量:45H指数:4
相关作者:张爱兵高连明黄立华杨帆严丽君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鳞翅目
  • 2篇鳞翅目昆虫
  • 2篇昆虫
  • 2篇DNA条形码
  • 1篇形码
  • 1篇驯化
  • 1篇驯化过程
  • 1篇夜蛾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生物物种
  • 1篇条形码
  • 1篇条形码技术
  • 1篇普洱茶
  • 1篇转录
  • 1篇转录组
  • 1篇转录组测序
  • 1篇微卫星
  • 1篇微卫星标记
  • 1篇系统发育
  • 1篇系统发育树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篇张爱兵
  • 2篇高连明
  • 1篇金倩
  • 1篇刘杰
  • 1篇杨帆
  • 1篇刘晓枫
  • 1篇韩辉林
  • 1篇石志勇
  • 1篇黄立华
  • 1篇李苗苗
  • 1篇严丽君

传媒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昆虫学报
  • 1篇植物分类与资...
  • 1篇应用昆虫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及其在鳞翅目昆虫上的应用被引量:19
2014年
转录组是指组织或者细胞在某一特定状态下转录出来的所有RNA的集合。高通量第2代测序技术使转录组学的研究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所衍生出的转录组测序迅速成为研究非模式生物的先进技术。转录组测序能够在整体水平上探究细胞内基因表达的种类和数量,揭示在特定条件下机体生理生化发生过程以及其中的分子机理。本文简要阐述了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流程与原理,详细介绍了转录组测序在解决鳞翅目昆虫的分类、毒理、发育、与寄主互作以及非编码RNA调控等问题上做出的贡献,并对该技术现存的困难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了简要的预测与剖析。
杨帆黄立华张爱兵
关键词:转录组转录组测序高通量测序鳞翅目
DNA条形码在生物多样性编目与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5年
DNA条形码是基于基因组中一段或几段短的、通用的标准DNA序列对生物物种进行识别和鉴定的技术(Hebert et al.,2003;Kress et al.,2005;Hollingsworth et al.,2011)。该技术突破了对经验的过度依赖,可实现标本鉴定过程的自动化和标准化,而且能对生物残片而非完整的生物标本进行鉴定,是传统分类学与物种鉴定的有力补充(罗亚皇等,2013)。随着DNA条形码技术十多年来的不断发展,
高连明
关键词:条形码技术生物多样性DNA编目生物物种
DNA条形码技术在河北保定、廊坊地区鳞翅目昆虫上的应用及小型区域数据库的构建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为了探究DNA条形码技术和小型区域数据库在蛾类鉴定上的可行性,本研究利用条形码通用引物扩增了采自河北保定、廊坊地区10种夜蛾82个样本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Ⅰ)基因序列。【方法】基于进化树、距离、阈值和特征的方法。【结果】虽然整体分类效果较好,但基于进化树、距离、阈值的方法都无法将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进行较好的分类;样本LF110802.008总是被分入标瑙夜蛾Maliattha signifera类群,与形态学分类结果发生分歧。基于特征的方法运用核基因28S进行分析,结果与形态分类一致。同时还探讨了基于特征方法得到的诊断特征数目与样本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密切相关;基于特征的方法对小样本量的鉴定也比较有效。本研究建立了小型区域的DNA条形码数据库,使物种识别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有利于提高地区性蛾类病虫害防治效果。【结论】在蛾类鉴定中,DNA条形码有很好的分类效果,小型区域数据库很有实际应用价值。
宋韶彬石志勇金倩韩辉林刘晓枫郝梦迪张爱兵
关键词:鳞翅目夜蛾DNA条形码系统发育树
核基因组微卫星标记揭示大理茶参与了普洱茶的驯化过程被引量:8
2015年
利用11个核基因组微卫星标记对普洱茶3个居群、大理茶3个居群及过渡型大理茶2个居群共104株古茶树进行了遗传学分析。研究表明,普洱茶、大理茶和过渡型大理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平均等位基因(Na)为4.852,平均香农多样性指数(I)为1.17,平均期望杂合度(He)和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59和0.52,其中大理茶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普洱茶和过渡型大理茶。AMOVA分析表明,普洱茶和大理茶之间遗传分化显著(FST=0.305),遗传变异主要在居群内(分别为93.51%和89.41%),而居群间的遗传变异较低(分别为6.49%和10.59%)。主成分分析和STRUCTURE聚类分析均支持大理茶和普洱茶为不同的组,过渡型大理茶主要由大理茶驯化而来,并在栽培过程中与大理茶产生了遗传分化。在混栽的大理茶和普洱茶居群间存在由大理茶向普洱茶的明显基因渐渗,证实了大理茶参与了普洱茶的驯化过程。最后,讨论并提出了对大理茶和普洱茶古茶树资源保护的相关建议。
李苗苗MEEGAHAKUMBURA M.Kasun严丽君刘杰高连明
关键词:普洱茶驯化微卫星标记聚类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