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1BA605A-06-01)

作品数:6 被引量:268H指数:6
相关作者:贾东陈竹新李本亮魏国齐张惬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科技中青年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4篇龙门山
  • 3篇前陆
  • 2篇油气
  • 2篇盆地
  • 2篇前陆盆地
  • 2篇前陆褶皱冲断...
  • 2篇褶皱
  • 2篇褶皱冲断带
  • 2篇陆盆
  • 2篇冲断带
  • 2篇川西前陆盆地
  • 1篇地壳
  • 1篇地壳变形
  • 1篇地壳增厚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意义
  • 1篇隐伏
  • 1篇油气地质
  • 1篇油气地质意义
  • 1篇油气勘探

机构

  • 6篇南京大学
  • 4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5篇陈竹新
  • 5篇贾东
  • 4篇魏国齐
  • 4篇李本亮
  • 2篇沈扬
  • 2篇魏东涛
  • 2篇曾庆
  • 2篇胡潜伟
  • 2篇张惬
  • 1篇钟锴
  • 1篇徐鸣洁
  • 1篇罗良
  • 1篇王良书
  • 1篇张元元
  • 1篇贾秋鹏
  • 1篇丁增勇
  • 1篇李一泉
  • 1篇刘绍文
  • 1篇贾承造
  • 1篇杨光

传媒

  • 2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质通报

年份

  • 2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平衡剖面分析被引量:95
2005年
对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形成的正反转构造过程有过许多分析 ,但明显缺乏直接的证据和定量的分析。本文在地层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借助平衡剖面分析验证龙门山形成的正反转构造过程 :志留纪至中三叠世受多条倾向北西的同沉积断裂控制 ;晚三叠世以来遭受北西—南东向挤压、抬升和剥蚀 ,形成逆冲推覆构造。在晚三叠世和新生代的两期板块碰撞的影响下 ,龙门山产生了两期褶皱冲断作用 ,但在南、北两段表现出显著不同的变形过程。龙门山北段表现为复杂的逆冲推覆构造 ,能明确划分出两期构造变形 ,晚三叠世的变形强烈 ,缩短率达 31.7% ;而新生代的变形较弱 ,缩短率仅为 10 .5 %。南段则表现出基底卷入的叠瓦状冲断的特点 ,主要体现新生代的构造变形 ,晚三叠世的构造变形基本上被改造 ,南段整体缩短率达 2 6 .2 %。
陈竹新贾东张惬魏国齐李本亮魏东涛沈扬
关键词:前陆褶皱冲断带龙门山平衡剖面逆冲推覆构造中三叠世志留纪
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解析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发育被引量:158
2003年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精细的地震剖面构造解析,揭示了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基本构造特征。对比分析了龙门山北段与南段构造变形几何学和运动学的差异,提出龙门山北段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复杂的逆冲推覆构造,晚三叠纪变形强于新生代;龙门山南段则以基底卷入的叠瓦状冲断为特点,晚白垩纪—早第三纪变形尤为突出。与前陆褶皱冲断带相对应的是,川西晚三叠纪时期的周缘前陆盆地主要表现在整个龙门山褶皱冲断带的前渊地区;而晚白垩纪—早第三纪再生前陆盆地却局限在川西盆地的南部,并且印—藏碰撞的持续挤压作用使得晚新生代构造变形不断向东扩展进入川西盆地南部。
贾东陈竹新贾承造魏国齐李本亮张惬魏东涛沈扬
关键词: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
龙门山北段矿山梁构造解析及其油气勘探被引量:27
2005年
矿山梁构造是龙门山冲断带北段典型的前锋构造之一,经历了晚三叠世和新生代两期构造挤压变形。矿山梁构造几何学上表现为一个双重构造:浅层是一个晚三叠世形成的断层转折褶皱;深层则是在新生代形成的三个逆冲岩片叠置所构成的隐伏堆垛背斜构造。深部构造的发育改造了上覆晚三叠世形成的浅层构造。矿山梁构造的有利勘探部位是深部的隐伏冲断构造,尤其是新生代构造变形中最早形成的构造岩片即岩片1,但该构造能否具有较好的油气潜力则取决于深部构造顶部滑脱层的封堵能力。分析认为新生代形成的隐伏冲断构造是龙门山冲断带前锋带中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陈竹新贾东魏国齐李本亮曾庆胡潜伟
关键词:龙门山前锋带油气勘探
川西北磁组构演化及其揭示的应变特征被引量:13
2006年
对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北段前锋带至四川盆地边缘的川西北地区进行了磁组构研究。在江油和广元之间,沿着垂直于龙门山构造走向的4条采样路线,在18个采样点钻取了173个定向样品,样品采自侏罗纪和白垩纪砂岩及粉砂质泥岩。综合分析表明川西北磁组构反映的是新生代的变形,并在研究区域内总结出了3类磁组构:沉积磁组构、初始变形磁组构和铅笔状磁组构。除沉积磁组构之外的所有采样点样品的K1优势方向都是NE—SW向,说明研究区域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W—SE向,主要来源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在垂直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构造走向上,从四川盆地到龙门山前锋,磁组构由沉积磁组构逐渐变为初始变形磁组构,直至铅笔状磁组构,说明盆地内部应变十分微弱,靠近造山带应变逐渐增强,且侏罗纪、白垩纪以来研究区的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造山带边缘或者还未传递到盆地内部。
罗良贾东陈竹新胡潜伟贾秋鹏李一泉张元元
关键词:川西北磁组构
川西前陆盆地南段薄皮冲断构造之下隐伏裂谷盆地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被引量:17
2006年
地震剖面构造解释发现,川西前陆盆地南段二叠纪之前发育伸展裂谷盆地,其中可能充填沉积了数千米厚的志留系—石炭系的古生代地层;晚期经历了新生代的构造挤压变形,最终在几何学上表现为一个双层构造,即浅层逆冲褶皱构造和深部裂谷构造。浅层构造表现为一些断坪-断坡式逆冲断层以及与其伴生的褶皱变形,构造样式主要表现为断层转折褶皱,局部褶皱发育突破断层;而深部裂谷构造则发育地堑盆地和半地堑盆地,遭受挤压变形后发育局部正反转变形,并使得上覆的二叠系、中生界和新生界发生同步褶皱变形。深部裂谷构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浅层冲断构造的发育形成。川西前陆盆地南段深部的古生界以及由于构造反转形成的古生界和中生界背斜中具有巨大的油气潜力,是川西地区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陈竹新贾东魏国齐李本亮曾庆杨光
关键词:裂谷盆地前陆盆地
川滇地区重力场特征与地壳变形研究被引量:20
2005年
对川滇地区重力场特征进行了研究,获得了研究区内地壳厚度分布及变形特征。总体上,研究区内地壳厚度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川滇菱形块体中内部出现了广泛的地壳增厚现象,并可能一直延伸至菱形块体的最南端。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在重力场特征上表现为龙门山断裂带向西南的延伸,其东侧主体构造走向等特征与扬子地块一致,推测丽江-小金河断裂带与龙门山断裂、红河断裂带一起构成了扬子地块的西边界。滇西地区布格重力一阶导数与现今地壳变形格局总体一致,主体构造方向为北北西-近南北向,代表了“新”构造主体构造线的方向;上延至4 5km后。
钟锴徐鸣洁王良书刘绍文丁增勇
关键词:重力场地壳变形地壳增厚塑性流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