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D43B03)

作品数:21 被引量:321H指数:11
相关作者:章守宇汪振华王凯赵静许敏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海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群落
  • 6篇鱼礁
  • 6篇群落结构
  • 5篇人工鱼礁
  • 4篇枸杞
  • 3篇群落特征
  • 3篇海域
  • 2篇多样性
  • 2篇鱼类
  • 2篇植物
  • 2篇三维数值模拟
  • 2篇秋季
  • 2篇资源增殖
  • 2篇细菌群落
  • 2篇流场
  • 2篇浮游植物
  • 2篇潮间带
  • 1篇大涡模拟
  • 1篇大型底栖生物
  • 1篇典范对应分析

机构

  • 14篇上海海洋大学
  • 3篇浙江海洋学院
  • 3篇浙江省海洋水...
  • 2篇浙江海洋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温州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台州市海洋与...

作者

  • 13篇章守宇
  • 4篇汪振华
  • 3篇王凯
  • 3篇赵静
  • 3篇许敏
  • 2篇周永东
  • 2篇胡成业
  • 2篇金海卫
  • 2篇林军
  • 2篇水柏年
  • 2篇蒋日进
  • 2篇李珺
  • 2篇尹冰玉
  • 1篇张亚洲
  • 1篇陈明超
  • 1篇李良
  • 1篇潘国良
  • 1篇王淼
  • 1篇张龙
  • 1篇张洪亮

传媒

  • 9篇水产学报
  • 5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生物学杂志
  • 1篇渔业现代化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浙江海洋学院...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2
  • 6篇2011
  • 8篇2010
  • 2篇2009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结构网格海洋模式在洞头人工渔礁区选址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09年
应用一种非结构网格海洋模式(FVCOM)建立了洞头列岛及其临近海域的水动力数值模式,水平方向三角网格的采用使模型对大陆海洋线以及岛礁边界的拟合达到了很高精度。经流速、流向和潮位验证后,精度良好的模型被用于人工渔礁区选址的研究。以大潮底层最大流速和大潮底层平均流速为主要判别指标,结合海域地形和水深分布,选定了底层最大流速小于0.6 m/s、平均流速小于0.4 m/s的海域为适宜人工渔礁建设的礁区范围。
林军吴辉章守宇
关键词:非结构网格
基于克里格插值的绿华-三横海域渔业资源量空间分布的初步探讨被引量:1
2011年
基于2007年5、9月,2008年7月,2009年3、5、7、10、12月渔业资源拖网调查数据,应用克里格插值法对绿华-三横海域的渔业资源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到如下结果:东库鱼礁区和三横鱼礁区聚集生物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三横鱼礁区聚集生物的效果要相对强于东库鱼礁区聚集生物的效果;岛礁周围的渔业资源量分布特征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结果表明,应用克里格插值对绿华-三横海域的渔业资源空间分布的分析是可行的。
童武君章守宇
关键词:克里格插值
方形人工鱼礁通透性及其对礁体周围流场影响的数值实验被引量:22
2010年
基于考虑不同形状大小、组合规模的人工鱼礁投放于不同水域环境后形成的流态变化有较大差异,设计x、y、z三个方向不同通透方式的单个正方体人工鱼礁,采用LES(大涡模拟)紊流模式,对定常来流速度下人工鱼礁单体附近流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建立反映礁体结构的通透系数与礁体产生流场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上升流和背涡流的规模随通透系数增加而减小;来流方向上,礁体迎流面、背流面的通透系数变化对上升流和背涡流规模影响较为显著,而内部结构的变化则作用不明显,礁体上方与侧方的开口对上升流和背涡流的影响也不显著。迎流面通透系数变化是背涡流规模影响的主要因素。方形单礁缓流区体积随通透系数Tin增大呈线性减小,关系为Vx=-1241.8Tin+1206。通过该研究可在数值计算中通过通透系数与流场变化的关系,实现将复杂礁体简单化,有效地提高计算效率;为将小范围模拟扩大到群礁、甚至大海域的模拟,定量评估人工鱼礁的生态效应打下基础。
李珺林军章守宇
关键词:人工鱼礁三维数值模拟大涡模拟上升流
人工鱼礁的矩形间隙对黑鲷幼鱼聚集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2
2010年
为了解人工鱼礁的矩形间隙大小对鱼类行为产生的影响,实验利用特征礁体的不同组合来模拟人工鱼礁矩形间隙的大小,在来流速度分别为19.1、23.4和27.7cm/s情况下,探讨不同礁体矩形间隙(水平、垂直)的大小对黑鲷幼鱼行为产生的影响,总结出黑鲷幼鱼的喜好流速范围。实验结果表明:当礁体矩形间隙设计为水平38.8cm时,相对其他情况来说,黑鲷幼鱼具有最大趋礁率43.1%,对应的喜好流速范围为9.6~23.4cm/s;当礁体矩形间隙设置为垂直20cm时,黑鲷有最大趋礁率50.1%,对应的喜好流速范围为6.7~27.9cm/s。总体来说,礁体矩形间隙设计为水平时的集鱼效果要好于礁体矩形间隙设计为垂直时。
王淼章守宇王伟定虞宝存
关键词:黑鲷幼鱼人工鱼礁流速
浙江省沿岸岛礁区贝类种类组成与分布特征被引量:6
2010年
于2009年4月(春季)和10月(秋季),分别在浙江温州、台州、宁波和舟山各选取2个站点,在其岛礁区潮间带采集贝类样品,调查贝类的种类和数量分布特征,共鉴定出贝类26种,隶属3纲、11目、16科、22属。春季,高生物量分布于8号站位(499.11g/m2),高密度分布于3号站位(145.67ind/m2),低生物量和低密度皆分布于1号站位(31.96g/m2、36.92ind/m2);秋季,高生物量和高密度皆分布于8号站位(206.82g/m2、93.00ind/m2),低生物量和低密度也分布于1号站位(26.92g/m2、38.91ind/m2)。采用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相结合作为贝类优势种衡量指标的方法得出,优势种有疣荔枝螺、青蚶、条纹隔贻贝和渔舟蜑螺。贝类季节变化显著,春季生物量和密度大于秋季。通过气温、水温、海流等环境因子的分析得出,随春季水温回升,大量的贝类由潮下带来到潮间带,故春季密度分布很高,但受水温下降、被捕食和自然死亡等因素影响,秋季则趋于明显回落,且8号站位(南麂列岛)由于是国家自然保护区,其贝类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明显高于其它站位,其优势种的优势壳高(壳长)组在各个站位中也相对较高。1号站位主要由于过度采捕,其贝类资源衰退严重。
邹莉张龙张宾水柏年
关键词:贝类
马鞍列岛海域浮游植物优势种粒径组成及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5
2009年
基于2005年3月-2006年11月对马鞍列岛海域进行的采样调查及后续实验,探讨了该海域浮游植物优势种类的粒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特点,分析了水温、营养盐、悬浮物等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粒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鞍列岛海域浮游植物粒径组成主要受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Grev.)Ostf)、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 affinis Lamx)、拟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 Mangin)、中华盒形藻(Bidduphia sinensis Greville)、佛氏海毛藻(Bidduphia sinensis Greville)以及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等优势种的季节变化趋势所影响,分布范围在8.7μm^396.7μm之间,其中小型浮游植物比例为65.2%,硅藻和甲藻的平均粒径分别为44.3μm和141.5μm,浮游植物平均粒径的最小和最大值分别出现在8-11月和3-5月;硅藻粒径组成与水温成显著线性负相关(R2=0.64、P<0.01),与该海域限制性营养盐氮的浓度成显著正相关(R2=0.65、P<0.01),硅藻体积与水温及氮营养盐的关系为当水温上升1℃,体积减小6.5%,而当氮营养盐上升1μg/L时,体积增大0.37%。甲藻粒径组成对悬浮物浓度的显著负线性相关大于硅藻,其粒径变化与悬浮物浓度的数值对应关系约为悬浮物浓度每升高1 mg/L甲藻粒径减小1.73%,硅藻粒径的降低幅度为甲藻的1/2。
罗文俊章守宇
关键词:浮游植物粒径优势种
枸杞岛海藻场沉积物细菌群落组成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提取枸杞岛海藻场沉积物样品总DNA,以细菌16S rD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经分子克隆、测序与序列分析,构建了沉积物细菌16S rDNA文库和系统发育树,进行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细菌分属5个类群,分别为变形细菌门(Proteobacteria,48.2%)、厚壁菌门(Firmicutes,22.2%)、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4.8%)、绿屈挠菌门(Chloroflexi,3.7%)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3.7%),还有一些尚未确定其分类(7.4%)。在枸杞岛海藻场沉积物变形细菌门类群中,γ-变形菌占主导地位,约为46.1%,其次为α-变形菌(23.1%)、β-变形菌(15.4%)、ε-变形菌(7.7%)和δ-变形菌(7.7%)。作为海洋沉积物中的优势菌群,不同生态系统中变形细菌门类群的组成略有不同,功能类群的组成与生态系统机制密切相关。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作为革兰氏阳性菌的两个分支,在枸杞岛海藻场中主要参与分解碎屑及异养营养素的循环过程。
尹冰玉章守宇
关键词:海洋沉积物细菌群落
浙江洞头大竹屿岛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被引量:15
2011年
2009年4、7、10月和2010年1月对大竹屿岛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生物125种,其中软体动物57种、甲壳动物24种、腔肠动物6种、其他动物6种和藻类32种,分别占总种数的45.6%、19.2%、4.8%、4.8%和25.6%。高潮区优势种为小结节滨螺(Nodilittorina exigua)和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中潮区为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nica)和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低潮区为盘管虫(Hydroidessp.)、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和短石蛏(Lithophaga curta)。大型底栖生物总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637ind.m-2和2851.63g.m-2。Shannon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1.63、3.36和0.35。等级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结果吻合;比较丰度/生物量曲线表明,群落结构已受到干扰,但群落相对稳定。
吕永林张永普李凯胡仁勇周化斌陈国伟许曹鲁
关键词:群落结构多样性大型底栖生物潮间带
东海蓝圆鲹的摄食习性被引量:42
2012年
以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东海灯光围网采集到的叉长范围为52~276 mm的444尾蓝圆鲹为对象,对其胃含物进行分析,应用K-W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季节和发育阶段条件下蓝圆鲹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蓝圆鲹的摄食种类有80余种,浮游甲壳类(主要包括浮游甲壳类幼体、磷虾和桡足类等)和小型鱼类为其主要食物类群。若按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排序,优势饵料种类最高的是七星底灯鱼(IRI%为40.44%),其次是口虾蛄Alima幼体(IRI%为14.24%)、太平洋磷虾(IRI%为11.26%)等。统计分析检验表明,蓝圆鲹的空胃率和平均胃饱满系数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和叉长变化(P<0.01),摄食强度春季最高,秋季和夏季相对较高,而冬季最低;叉长50~99 mm和200~299mm的蓝圆鲹的摄食强度较高,其余叉长的强度相对较低。食物组成也随季节和发育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春季主要以七星底灯鱼和口虾蛄Alima幼体为食,夏季主要以甲壳类幼体为食,秋季主要以七星底灯鱼和太平洋磷虾为主食,冬季食物匮乏,小型桡足类丽隆剑水蚤和糠虾类占其食物组成的很大比例。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蓝圆鲹叉长200 mm是其摄食取向的拐点,小于这个叉长的蓝圆鲹以浮游甲壳类为主,大于这个叉长的以捕食小型鱼类为主,随着叉长的增大,蓝圆鲹更多的以游泳动物为食。根据蓝圆鲹摄食饵料的类群变化,东海蓝圆鲹的营养级为3.55,属于浮游动物和游泳动物混合食性的肉食性鱼类。
蒋日进徐汉祥金海卫周永东贺舟挺
关键词:蓝圆鲹食性营养级
米字型人工鱼礁流场数值模拟与水槽实验的比较被引量:34
2010年
采用LES(大涡模拟)紊流模式,对定常来流速度下按实际尺寸缩小10倍的米字型人工鱼礁单体附近流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同时利用相同尺寸的水槽实验验证该数值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在数值模拟与水槽实验中分别设置了0.2、0.4、0.6、0.8、1.0以及1.2m/s6种来流速度,并比较礁体附近三个方向上流速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中约80%的测点速度与水槽实验结果吻合。而且,具有较大差异的值都发生在礁体上方开口中心位置附近的测点,该位置流场变化强烈且水槽实验测量有一定难度,易产生误差,因此对比结果差异较大是可允许的。综合比较结果,初步认为利用三维数值模拟计算方法模拟人工鱼礁的流场变化是可行的,今后可利用该数值计算方法替代复杂的水槽实验,甚至可以对实际投放礁体的原始规格以及所放置的海域进行等比例模拟,更清晰准确地对人工鱼礁周围流场变化进行详细研究。同时对不同结构的人工鱼礁和人工鱼礁群周围的流场进行系统分析,从而实现人工鱼礁的优化配置。
李珺章守宇
关键词:人工鱼礁三维数值模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