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833501-01-13)

作品数:5 被引量:75H指数:4
相关作者:李英年张法伟李红琴刘晓琴宋成刚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植被
  • 3篇高寒草甸
  • 3篇草甸
  • 2篇碳密度
  • 2篇土壤
  • 2篇土壤碳
  • 2篇土壤碳密度
  • 2篇固碳
  • 1篇夜温
  • 1篇植被土壤
  • 1篇植被指数
  • 1篇植物
  • 1篇水分
  • 1篇水分利用
  • 1篇水分利用率
  • 1篇碳含量
  • 1篇年际
  • 1篇年际变化
  • 1篇青海湖北岸
  • 1篇昼夜温差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青海省农林科...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青海省气象科...
  • 1篇青海省工程咨...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5篇张法伟
  • 5篇李英年
  • 2篇刘晓琴
  • 2篇李红琴
  • 2篇宋成刚
  • 1篇赵新全
  • 1篇徐世晓
  • 1篇李凤霞
  • 1篇钟海民
  • 1篇吴启华
  • 1篇曹广民
  • 1篇毛绍娟
  • 1篇赵亮
  • 1篇叶广继
  • 1篇孙建文

传媒

  • 2篇冰川冻土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资源与环...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青南退化高寒草甸植被土壤固碳潜力被引量:10
2012年
青南与青北高寒草甸植被、土壤、气候类型相似,地植被、土壤碳密度可比性强.研究表明,青南高寒草甸植被退化严重,植被和土壤碳密度随退化程度的加剧而降低,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退化植被碳密度分别为921.281、809.998、237.974gC.m-2和75.972gC.m-2,0~40cm土壤碳密度分别为16.760、16.145、14.360gC.m-2和12.945kgC.m-2.在青北未退化草甸植被和0~40cm层次土壤碳密度分别为1 149.327gC.m-2和20.305kgC.m-2.相对青北高寒草甸植被类型而言,青南高寒草甸轻度、中度、重度、极度退化的植被固碳密度分别增加228.046、339.329、911.354gC.m-2和1073.355gC.m-2,而对应0~40cm层次土壤固碳密度可分别增加3.545、4.160、5.946gC.m-2和7.359kgC.m-2.以青南当地未退化草地而言,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退化的高寒草甸0~20cm层次土壤固碳密度可达1.694、2.087、3.537kgC.m-2和4.282kgC.m-2,表现出较大的固碳潜力.
李英年徐世晓赵亮张法伟
关键词:高寒草甸植被土壤碳密度固碳潜力
围栏放牧下土壤-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布格局被引量:3
2011年
对围封13年且放牧的冷季高寒矮嵩草草甸,进行了从围栏入口到内部不同距离植被和土壤碳密度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1)入口到50m植被现存碳密度平均为1298.0gC·m-2,60~180m有所下降(平均为997.3gC·m-2),200~300m反而升高(平均为1285.5gC·m-2)。当年净初级生产碳密度分布趋势与其相同,0~50m、60~180m和200~300m平均分别为742.5、571.0和745.7gC·m-2。这种分布趋势与放牧过程中绵羊觅食频度和强度有关。一般在中央地带放牧强度大,绵羊觅食时间长,边缘地带受围栏效应或围栏外环境因素影响,放牧强度相对较弱,一定程度上对植被生长发育起到了保护作用,使边缘地带植被碳密度得到提高。2)从围栏入口到草场内部土壤碳密度变化趋势表现复杂,入口到100m增加,100~170m减小,然后略有升高。土壤碳密度最高值出现在95m处(15.42gC·m-2),最低值出现在170m处(14.12gC·m-2)。目前尚不清楚为何出现这种格局,但至少认为,土壤有机质的动态转化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与植被碳密度相比具有一定的迟滞效应。具体如何影响有机质的动态转化及其迟滞效应,有待进一步研究。
刘晓琴张法伟孙建文李英年宋成刚钟海民
关键词:放牧土壤碳密度
青海高寒区域金露梅灌丛草甸灌木和草本植物固碳量的比较被引量:9
2014年
以青海海北高寒区域金露梅(PotentillafruticosaLinn.)灌丛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6月至9月金露梅灌丛草甸灌木和草本植物不同部位的生物碳量,并据此对灌木及草本植物的年净初级生产碳量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金露梅灌丛草甸灌木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不同层次的生物量和碳含量均有明显差异,根据生物量所占比例确定其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平均碳含量分别为0.50和0.48。依据不同月份灌丛冠面最大长度、最小宽度和最大高度,采用方程“Wij=e〔aln(A·B·H)+b〕”计算灌木地上当年新生生物碳量、地上多年累积生物碳量和地下多年累积生物碳量,相关性均极显著(P〈0.01),表明利用该方程评估金露梅灌丛草甸灌木不同部位的生物碳量是可行的。不同月份金露梅灌丛草甸灌木地上当年新生生物碳量、地上多年累积生物碳量和地下多年累积生物碳量分别为9.36-21.15、78.07-90.12和74.37-101.22g·m-2,差异不明显;其地上部和地下部净初级生产碳量分别为33.20和26.85g·m-2,总计为60.05g·m-2。金露梅灌丛草甸草本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净初级生产碳量分别为111.41和445.41g·m-2,总计为556.82g·m-2。如果根据草本和灌木占地面积78%和22%进行加权计算,则金露梅灌丛草甸当年的总净初级生产碳量为447.53g·m-2,其中灌木的净初级生产碳量仅占2.95%,且金露梅灌丛草甸地下部与地上部净初级生产碳量的比值为3.75。研究结果显示:青海高寒区域金露梅灌丛草甸以草本固碳为主,且地下部净初级生产碳量明显高于其地上部。
李红琴宋成刚张法伟李英年
关键词:碳含量
青海湖北岸高寒草甸草原生态系统CO_2通量特征及其驱动因子被引量:38
2012年
草甸草原是青藏高原的重要植被类型,与其他植被类型相比,其碳交换过程和驱动机理的研究仍较薄弱。利用青海湖东北岸草甸草原的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连续数据(2010年7月1日-2011年6月30日),分析了草甸草原CO2通量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草甸草原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NEE)在植物生长季的5-9月,其日变化主要受控于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而非生长季(10月21日-4月19日)和生长季初(4月下旬)、末期(10月中上旬)NEE的日变化主要受气温(Ta)的影响。CO2日最大吸收值和释放值分别出现在7月1日(11.37gCO2·m-2·d-1)和10月21日(4.04gCO2·m-2·d-1)。逐日NEE主要受控于Ta,两者关系可用指数线性(explinear)方程表示(R2=0.54,p<0.01)。叶面积指数(LAI)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对逐日NEE的影响表现为渐近饱和型,LAI和Ta交互作用明显(p<0.05),EVI的主效应强烈(p<0.001)。生态系统的呼吸熵(Q10)为2.42,总呼吸(Reco)约占总初级生产力(GPP)的74%。生长季适度的昼夜温差(<14.8℃)有利于系统的碳蓄积。研究时段该草甸草原作为碳汇从大气吸收271.31gCO2·m-2。
张法伟李英年曹广民李凤霞叶广继刘吉宏魏永林赵新全
关键词:昼夜温差涡度相关植被指数
高寒草甸植被生产量年际变化及水分利用率状况被引量:18
2013年
分析了海北地区高寒草甸植被2001-2011年11a耗水量、生物现存量、净初级生产量、水分利用率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植物生长期5-9月耗水量416.30mm,植被地上净初级生产量(AN-PP)、地下净初级生产量(BNPP)以及总的净初级生产量(NPP=ANPP+BNPP)分别为393.07g·m-2、945.26g·m-2、1 338.33g·m-2,BNPP与ANPP之比为2.404.8月底植被现存生物量达3 422.92g·m-2,其中地上和地下现存量分别为411.07g·m-2、3 011.85g·m-2,BNPP与ANPP之比高达7.327,说明植被现存量巨大,归还土壤碳能力强.NPP与5-9月植被耗水量相关性很差,但与5-9月平均气温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高寒草甸地区水分条件可满足植物生长的基本需求,而同期温度是影响NPP提高的重要因素.11a来BNPP、ANPP和NPP平均水分利用率分别为0.958g·m-2·mm-1、2.326g·m-2·mm-1和3.284g·m-2·mm-1,表明高寒草甸植被净初级生产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率.
李红琴李英年张法伟刘晓琴吴启华吴启华
关键词:高寒草甸年际变化水分利用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