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776286)

作品数:5 被引量:44H指数:3
相关作者:刘秦玉王韶霞徐启春胡瑞金刘征宇更多>>
相关机构:青岛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振荡
  • 2篇热带
  • 2篇副热带
  • 2篇副热带逆流
  • 1篇动力特性
  • 1篇越赤道
  • 1篇越赤道气流
  • 1篇谱分析
  • 1篇气流
  • 1篇气象
  • 1篇区长
  • 1篇夏季
  • 1篇小波
  • 1篇小波分析
  • 1篇力特性
  • 1篇环流
  • 1篇环流系统
  • 1篇海流
  • 1篇海洋气象
  • 1篇北太平洋

机构

  • 4篇青岛海洋大学

作者

  • 4篇刘秦玉
  • 3篇王韶霞
  • 1篇杨海军
  • 1篇潘爱军
  • 1篇刘征宇
  • 1篇胡瑞金
  • 1篇宋士吉
  • 1篇徐启春

传媒

  • 2篇青岛海洋大学...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On disturbance evolution and nonlinear stability of the multilayer quasi-geostrophic basic flows
1999年
The status of disturbances of both initial values and parameters in the model is further investigated, and the exact explicit estimates on the disturbance energy and disturbance potential enstrophy are given, while the initial disturbance fields depend only on the initial disturbance potential enstrophy, initial disturbance velocity circulation along the boundary, and disturbance parameters. And based on the generalized nonlinear stability concept in the sense of Lyapunov, the nonlinear stability criteria paralleling to Arnold’s second theorem are obtained.
宋士吉
关键词:MULTILAYERQUASI-GEOSTROPHICBOTHVALUES
夏季影响105°E越赤道气流变化的环流系统被引量:19
2000年
105°E越赤道气流的发展变化与南北半球的大气环流系统发展变化有关,但这些环流系统并非同时起同样重要的作用。作者利用候平均OutgoingLongwaveRadiation(简称OLR)资料与850hPa风场资料(1979~1986年)对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与(夏季)越赤道气流有关的环流系统做相关分析和越赤道气流偏强类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夏季海洋大陆赤道缓冲区的对流上升运动(90°E~120°E,5°N~5°S)、澳州大陆冷性高压(10°S~30°S,120°E~155°E)的发展,都影响2~3候以后105°E夏季越赤道气流;澳洲大陆北部的冷性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端位置西伸或东缩造成的东中国海季风区上升运动的变化,又是南北半球环流同时影响CEF变化的具体表现。南半球澳洲冷性高压北部(10°S~25°S,120°E~170°E)的辐散下沉气流对CEF加强起决定作用。
王韶霞刘秦玉徐启春
关键词:海洋气象越赤道气流环流系统夏季
多层准地转基本流的扰动发展与非线性稳定性被引量:2
1999年
进一步考察了初值与模式中参数共同扰动的情形 ;在初始扰动场仅依赖于初始扰动位势涡度、初始扰动边界速度环量与扰动参数的条件下 ,给出了扰动能量、扰动位涡拟能精确的显式估计 ;并在Lyapunov意义下广义非线性稳定性概念的基础上 ,得到了对应于Arnold第二定理的非线性稳定性判据。
宋士吉刘秦玉
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海流的准90天振荡被引量:12
2002年
根据 POCM模式输出的流场资料 (1993年 1月 1日~ 1998年 12月 31日 ) ,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海流的季节内振荡特征 ,并用功率谱方法作了验证。结果表明 :在以 19.81°N为中心 ,18~ 2 2°N,16 0°E以西的西太平洋海域 ,海流具有显著的准 90 d振荡特征 ;该振荡对应的波长约为 86 5 km,沿 19.81°N该振荡信号自东向西传播的相速度约为 0 .0 9m/ s。从能量角度看 ,该振荡信号主要存在于 15 0 m以内的海洋次表层 ,2 2 2 .5 m深度能量是 6 2 .5 m能量的13%。
潘爱军刘秦玉胡瑞金王韶霞
关键词:海流副热带逆流小波分析谱分析北太平洋
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长Rossby波动力特性被引量:12
2001年
利用2.5层海洋模式分析了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STCC)区波长在450-840 km之间的长Rossby波的动力特性.不考虑耗散时,STCC区域的长Rossby波是中性波,其快模态的周期是88-110 d,相速度为0.06-0.09 m/s,群速度几乎与相速度相同.弱耗散作用使长Rossby波为弱衰减波,但几乎不影响其相速度与频率.观测的STCC区海平面高度(SSH)的准90d振荡对应长Rossby波的第一斜压模,"快"模态的波动振幅是"慢"模态的约5倍.准90d振荡存在的3个必要条件是:(1)第2层向西平均流取值为0.02-0.04m/s;(2)2个活动层的厚度超过480 m;(3)第2层的密度介于24.8-26.8之间.正因为北太平洋STCC区满足这3个条件,才在该海域出现SSH的准90d振荡.海面热通量的变化对快模态长Rossby波的传播特性影响不大,但对慢模态的传播特性有一定的影响.
刘秦玉王韶霞刘征宇杨海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