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JQ201009)

作品数:33 被引量:223H指数:10
相关作者:董双林田相利张凯闫法军阳钢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教育部山东省渔业技术推广站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8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1篇对虾
  • 11篇混养
  • 10篇凡纳滨对虾
  • 9篇刺参
  • 7篇三疣梭子蟹
  • 7篇梭子蟹
  • 7篇非特异性免疫
  • 5篇芽孢
  • 5篇芽孢杆菌
  • 5篇杆菌
  • 5篇池塘
  • 4篇蛤仔
  • 4篇菲律宾蛤仔
  • 3篇养殖
  • 3篇围隔
  • 3篇细菌群落
  • 3篇消化酶
  • 3篇免疫
  • 3篇降解
  • 2篇氮磷收支

机构

  • 28篇中国海洋大学
  • 4篇教育部
  • 1篇唐山工业职业...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宿州职业技术...
  • 1篇东莞职业技术...
  • 1篇广东科贸职业...

作者

  • 30篇董双林
  • 28篇田相利
  • 11篇张凯
  • 8篇闫法军
  • 6篇阳钢
  • 4篇王军
  • 4篇高明亮
  • 4篇田相利
  • 4篇张东旭
  • 3篇李杰
  • 3篇董佳
  • 3篇王文君
  • 2篇刘瑞娟
  • 2篇赵坤
  • 2篇王苓
  • 1篇牛宇峰
  • 1篇姜文联
  • 1篇戴超
  • 1篇房子恒
  • 1篇王国栋

传媒

  • 16篇中国海洋大学...
  • 7篇海洋湖沼通报...
  • 3篇河北渔业
  • 2篇水产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水产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6
  • 9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三疣梭子蟹混养系统能量收支的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采用海水池塘陆基围隔实验法,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不同混养系统的能量收支和转化效率进行研究。本研究共设置梭子蟹单养对照(C)、蟹贝混养(CB)、虾蟹混养(CS)和虾蟹贝混养(CSB1、CSB2、CSB3和CSB4)7个处理组。其中,三疣梭子蟹和凡纳滨对虾的放养密度分别为45和6ind/m^2,CB中菲律宾蛤仔的放养密度为15ind/m^2,CSB1、CSB2、CSB3和CSB4中菲律宾蛤仔放养密度分别为7.5、15、30和60ind/m^2。整个实验期间养殖水体表面接受的总太阳光辐射能为1 550 MJ/m^2,光能利用率变动在0.16%-0.38%之间,以蟹单养为最高,CB混养为最低,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实验中,初级生产力和养殖生物饵料是系统能量输入的主要部分。实验最后收获的养殖生物中净产出量最高的是CSB3和CSB4两个处理组,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整个实验中总沉积物能量在1.71-5.43 MJ/m^2之间,其中CSB3处理组最高,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各处理能量沉积量占总投入能量比例在25.57%-33.47%之间,各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各处理组中光合能转化效率以CSB3最高,CSB4其次,CB最低,各处理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总能量转化效率以CBS3和CSB4最高,显著高于CSB1,CS,CB和单养对照组(P〈0.05);饲料能转化效率以单养对照组最高,CSB4组其次,显著高于除CSB3和CB组外的其它各处理组(P〈0.05);单位净产量耗饲料能和单位净产量耗总能均以单养对照最低,但与CBS4处理组差异不大(P〉0.05)。研究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和菲律宾蛤仔的放养密度分别为45、6和30-60ind/m^2时,混养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和能量总产出最高,具有更好的综合效益,为本研究获得的优化混养结构。
奉杰田相利董双林张凯董佳
关键词:混养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菲律宾蛤仔
添加糖蜜对虾蟹混养系统水体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为探讨养殖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与不同环境因子的关系。本文通过添加糖蜜将外源添加物的(饵料和糖蜜)C/N调整为10、15、20和25四个不同水平(分别为C1、C2、C3和C4组),以投喂基础饲料作为对照组(C0)。利用PCRDGGE技术和冗余分析方法(RDA),分析了添加糖蜜对虾蟹混养系统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虾蟹混养池塘水体中细菌菌群主要由放线菌纲、蓝藻纲、α-变形菌纲、β-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δ-变形菌纲、ε-变形菌纲、拟杆菌纲和芽孢杆菌纲组成。C1、C2、C3和C4四个处理组的细菌群落结构相似,与C0组差异显著。各处理组的优势菌群相似,其相对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放线菌纲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占据优势地位。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菌群落的多样性随养殖时间的延长明显增加,于8月检测到γ-变形菌纲,于9月检测到ε-变形菌纲和芽孢杆菌纲。各处理组相比较,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不明显,Shannon-Winener指数随C/N水平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养殖后期,C2处理组的Shannon-Winener指数明显高于其它处理组,C4处理组最低。RDA分析表明,虾蟹混养系统水体中菌群结构的变化是多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细菌群落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的重要性在7月为TOC>TN>NO_3^--N>TP>PO_4^-P>NH_4^+-N,在8月为TP>NH_4^+-N>NO_2^--N>PO_4^-P,在9月为NO_2^--N>NO_3^--N>PO_4^-P>NH_4^+-N>pH>TN>TOC。综合水质指标、菌群结构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调控外源添加物C/N为15时,水体细菌群落多样性高、组成差异小、结构稳定,有利于虾蟹混养系统的水质条件优化。
李杰田相利董双林高明亮张凯奉杰班文波张庆起
关键词:虾蟹混养PCR-DGGEC/N细菌群落
不同饲料添加物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血清非特异免疫指标影响的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本文研究了不同饲料添加物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实验设计了5种不同的饲料添加物,分别为破壁酵母(A,添加量为0.6%)、中草药提取物(B,添加量为0.3%)、柠檬酸(C,添加量为0.3%)、益生菌(D,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BC-01,添加量为109cfu/kg)和氟苯尼考(E,添加量为15mg/kg),以投喂实验用基础饲料组作为对照(F)。每个处理组分别设置了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虾,实验进行了42d。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对虾的成活率均在90%以上,各组间成活率未见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破壁酵母、中草药提取物、柠檬酸和氟苯尼考均可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特定生长率(P<0.05),但四者之间相互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破壁酵母、中草药提取物和柠檬酸显著降低了凡纳滨对虾的饲料系数(P<0.05),而添加破壁酵母效果则显著优于柠檬酸(P<0.05);总体比较,与其它添加物相比,添加破壁酵母组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而饲料系数则最低。5种不同添加物比较,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后,凡纳滨对虾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以及溶菌酶(LSZ)的活性均显著提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破壁酵母、中草药提取物、柠檬酸、氟苯尼考均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5种添加物均可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对虾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但以添加芽孢杆菌效果最佳。
汪多田相利董双林王苓潘哲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
草鱼不同混养系统中细菌生产力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利用陆基实验围隔,采用原位培养法,对比研究5种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混养系统中细菌生产力的状况。结果表明,细菌生产力波动在(85.22±9.68)^(899.24±29.67)μg C·L-1·d-1,平均为(442.33±210.51)μg C·L-1·d-1。总体上,各处理组细菌生产力随时间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8月份达到最高值。其中,草鱼、鲢鱼和鲤鱼的三元混养模式中的细菌生产力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细菌生产力总体上与水体初级生产力、溶解有机碳(DOC)和颗粒有机碳(POC)含量及水温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水体磷酸盐含量呈显著负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发现,养殖前期水体无机氮(DIN)、DOC和POC含量对细菌生产力的贡献率高达44.058%,养殖中期DOC和POC含量对细菌生产力贡献率降为32.693%,而养殖后期DIN、DOC和POC含量对细菌生产力的贡献率为45.921%。研究表明,在养殖前期,DIN、DOC、POC是细菌生产力的关键因素;DOC、POC的重要作用使得养殖中期细菌生产力处在较高水平,但PO4-P含量成为限制因素;低温限制了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使得养殖后期较高的营养元素含量只能维持细菌较低的生产力。
李博田相利王芳董双林张永胜
关键词:水质草鱼鲤鱼鲢鱼混养
干露胁迫对刺参体壁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被引量:11
2014年
研究了不同温度(4、8、12、16、20、24℃和温度突变)下干露对刺参体壁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20和24℃条件下干露24 h后,刺参全部死亡,其余处理组刺参成活率为100%。刺参体壁水解酶类和抗氧化指标对于不同温度下干露胁迫具有不同的响应:(1)在本研究的温度范围内,刺参体壁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总体随温度升高而增高,随干露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2)刺参体壁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总抗氧化(T -AOC)活性等抗氧化指标呈现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强,再逐渐下降的趋势,以16℃为最高。对于干露胁迫时间的响应,抗氧化酶活性等则在低温时(4~16℃)呈现先升高,然后逐渐下降的趋势,在高温(20和24℃)干露胁迫下,则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3)而模拟干法运输的刺参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响应,总体上与12~16℃下干露胁迫相当,而且4~24 h之内,其A K P、SOD活性和T -AOC和MDA数值基本保持稳定。本研究结果表明,刺参干法运输中保持适当的低温可有效降低刺参的胁迫反应,提高刺参运输的成活率。
田相利何瑞鹏钱圆臧元奇董双林
关键词:刺参温度干露非特异性免疫
泼洒和投喂芽孢杆菌对刺参生长以及消化和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2
2015年
通过拌饵投喂和水体泼洒2种使用方式,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编号BC-01)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的生长、肠道消化酶和体腔液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其中,水体泼洒实验组芽孢杆菌使用量分别为106、108和1010cfu·m-3(以活菌量计),拌饵投喂实验组芽孢杆菌添加量分别为107、109和1011cfu·kg-1(以活菌量计),以投喂基础饲料且水体无芽孢杆菌泼洒组为对照组,整个实验持续56d。结果表明:(1)水体泼洒106 cfu·m-3和拌饵投喂109 cfu·kg-1的芽孢杆菌可以显著促进刺参的生长,并显著降低刺参体重变异系数(P<0.05)。(2)泼洒108 cfu·m-3芽孢杆菌实验组的刺参肠道蛋白酶活性以及泼洒106和108 cfu·m-3芽孢杆菌实验组的脂肪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投喂芽孢杆菌能显著提高刺参肠道蛋白酶活性(P<0.05),投喂107 cfu·kg-1芽孢杆菌的实验组刺参肠道脂肪酶活性和投喂109和1011cfu·kg-1芽孢杆菌的实验组淀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水体泼洒芽孢杆菌则显著提高刺参体腔液LSZ活性(P<0.05),但对SOD活性影响不大(P>0.05)。1010cfu·m-3芽孢杆菌泼洒浓度可以显著增强刺参体腔液AKP和ACP活性(P<0.05)。而投喂109和1011cfu·kg-1芽孢杆菌可以显著提高刺参体腔液过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和溶菌酶(LSZ)活性(P<0.05)。可以看出,芽孢杆菌BC-01以饵料添加方式对刺参体腔液免疫酶活性的促进作用优于水体泼洒。综合比较表明,芽孢杆菌BC-01拌饵添加的适宜浓度为109 cfu·kg-1,对刺参的生长、消化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田相利赵坤王军阳钢闫法军
关键词:刺参芽孢杆菌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
两株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5
2017年
为研究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指标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以初始体重(4.00±0.03)g的凡纳滨对虾为对象,在对虾饲料中分别添加浓度为1×10~7、1×10~9和1×10^(11)cfu/kg的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以对虾商品饲料为对照组,养殖42d。实验结束后,测定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情况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研究表明:各组对虾的成活率均在90%以上,且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除了枯草芽孢杆菌1×107cfu/kg添加组,其余添加组中凡纳滨对虾的体重、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消化率(P<0.05)显著提高,在添加浓度为1×109cfu/kg时各指标取得最大值。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可提高凡纳滨对虾的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溶菌酶、总一氧化氮合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血清蛋白浓度等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且均在添加浓度为1×109cfu/kg时各指标取得最大值。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适当浓度的益生菌可有效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提高其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当益生菌的添加浓度为1×109cfu/kg时,效果最显著。
王苓田相利董双林汪多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芽孢杆菌免疫
三疣梭子蟹和凡纳滨对虾混养系统的氮磷收支的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利用海水池塘陆基实验围隔,研究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不同混养系统的N、P的收支、利用率和养殖效果等。结果表明:投喂饵料(包括对虾饲料与蓝蛤)是围隔中N、P的主要来源,分别占N总输入量的79.77%~91.53%和P总输入量的94.31%~98.43%;其次为水层中带人的N、P,分别占到N总输入量的7.06%~16.22%和P总输入量的1.12%~4.53%;由于放养的养殖生物个体太小,对整个养殖系统中N、P的贡献极小。在支出项目中,N、P的支出主要在底泥积累中,分别占N总支出量的40.29%~65.89%和P总支出量的76.11%~86.54%,其次为养殖生物和水层积累,其中N在水层中输出的比例较大,而吸附、渗漏的较少,而P在水层中输出的比例较小,吸附、渗漏的较多。研究表明,各混养组梭子蟹N的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单养蟹组(P〈0.05)。综合养殖结果和各系统N、P利用率数据表明,在本研究中,三疣梭子蟹和对虾混养的最佳配比为三疣梭子蟹6只/rn2,凡纳滨对虾45尾/m2。
董佳田相利董双林张凯奉杰何瑞鹏
关键词:氮磷收支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
不同循环饥饿-投喂策略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水质的影响被引量:5
2018年
研究了不同饥饿-投喂策略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的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实验包括3个处理:C(持续投喂);S1R3(饥饿1d,投喂3d);S1R7(饥饿1d,投喂7d);S1R11(饥饿1d,投喂11d)。实验在生产性水泥养殖池中进行,养殖池规格为6m*6m,水深1.1m,日换水率为400%,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养殖密度为18.3ind·m-2。研究结果表明,处理组S1R7和S1R11石斑鱼末体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而S1R3处理鱼末体重则显著低于对照(P<0.05);3个处理石斑鱼特定生长率变化趋势与末体重相似,处理组S1R7和S1R11石斑鱼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而S1R3处理则显著低于对照(P<0.05);处理组S1R7和S1R11石斑鱼摄食率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S1R3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处理组S1R7和S1R11石斑鱼饲料系数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S1R3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从各处理水质状况比较,S1R3和S1R7处理各指标浓度总体上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S1R11处理与对照差异不大(P>0.05)。综合生长和水质指标可以看出,适宜的饥饿-投喂策略并不影响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正常生长。在本研究条件下,饥饿1天,投喂7d的循环投喂模式下,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与对照相比差异不大,表现出完全补偿生长效应,水质指标则明显优于持续投喂。这一研究结果对于珍珠龙胆石斑鱼工厂化养殖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润王晓龙田相利董双林李志凌韩笑冰
一株低温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被引量:15
2011年
从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环境中驯化分离筛选到1株低温有机物和氨氮降解菌株DB11。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马氏副球菌(Paracoccus marcusii)。经驯化,该菌株以刺参饵料为唯一营养源,低温(15℃)、低接种量(〈5×10-3)条件下能同时高效降解饵料中的有机物和氨态氮,5 d时间内对富集培养基中COD和NH4+-N的降解率分别达50%和98%。进一步研究其降解特性表明,菌株生长适温15~30℃,生长适宜pH值为7~10,降解刺参饵料中COD和NH4+-N的最适温度条件为15~20℃、最适pH条件为8.0~8.5;在最适降解条件下、接种量为5×10-3时,对10~20 g/L高质量浓度的刺参饵料液中COD降解效果显著,3 d时间去除率达56.9%~65.7%,对1~20 g/L质量浓度的刺参饵料液中NH4+-N 3 d时间的去除率达91.7%~99.9%。
闫法军田相利董双林牛宇峰
关键词:有机物氨氮降解特性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