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10004-311) 作品数:12 被引量:56 H指数:5 相关作者: 何农跃 刘洪娜 崔大祥 贺蓉 李松 更多>> 相关机构: 东南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湖南工业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一般工业技术 生物学 化学工程 更多>>
基于磁分离的高通量核酸检测工作站控制系统设计 2013年 核酸检测工作站主要是由光、机、电等部分构成的高精度生化分析仪器,其功能模块主要有:高通量磁分离系统、微量移液系统、精确温控系统、荧光信号检测系统。根据以上系统应用要求,简要介绍了系统硬件框架。基于硬件基础,系统软件采用树形控件完成了实验流程设计;采用MFC绘图完成了美观、易操作的实验属性设置和工作台布局设置,采用多线程监控技术实现与下位机RSC-485串口通信;采用Access数据库保存实验流程及结果,并导出打印实验数据等。 万遂人 程铅 何农跃 刘宾关键词:磁分离 串口通信 数据库编程 谷胱甘肽稳定水溶性CdTe/ZnTe量子点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6 2011年 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作为稳定剂,合成了水溶性的CdTe/ZnTe核壳结构的半导体量子点.考察了Zn/Cd反应物配比及GSH用量对CdTe/ZnTe量子点的性能影响.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和X射线粉末衍射(XRD)光谱对CdTe和CdTe/ZnTe的形貌和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荧光光谱结果表明,核壳结构的CdTe/ZnTe量子点比单一的CdTe量子点具有更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和更好的光活化性能. 徐昕 孔毅飞 贺蓉 吉佳佳 崔大祥关键词:谷胱甘肽 量子点 核壳 微波辅助快速合成水溶性CdTe/CdSe核壳量子点 被引量:10 2011年 以巯基乙酸(TGA)作为稳定剂,用微波辅助法快速合成了水溶性CdTe/CdSe核壳量子点。比较了传统水热法和微波辅助法制备的量子点性能,研究了加热温度、反应物配比及CdTe量子点浓度对CdTe/CdSe核壳量子点的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核壳结构的CdTe/CdSe量子点比单一的CdTe量子点具有更优异的光致发光强度和光稳定性。 徐昕 贺蓉 崔大祥关键词:水溶性 量子点 微波 核壳 乙肝治疗耐药基因突变的焦磷酸测序技术诊断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建立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治疗乙肝所致乙肝病毒基因耐药突变的定量检测方法,为临床乙肝耐药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针对乙肝病毒DNA聚合酶基因序列上4个常见基因突变位点的6种突变形式,分别克隆构建野生型和突变型质粒作为标准品,应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设计目标基因通用PCR引物和各突变点的焦磷酸测序引物,建立焦磷酸测序的突变检测方法。对接受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构建了乙肝病毒四种常见耐药性突变的标准株和变异株克隆,建立了分别或同时检测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耐药突变的焦磷酸测序方法,对68例临床耐药或疑似耐药的患者血清标本进行检测,双脱氧测序验证,检出拉米夫定耐药突变32例,阿德福韦酯耐药突变5例,其中焦磷酸测序检出20例为混合突变,而双脱氧测序显示为6例。结论:成功建立了焦磷酸测序定量检测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耐药基因突变的方法,构建了乙肝病毒耐药基因突变的标准质粒,为临床动态监测乙肝病毒变异病毒株、指导合理用药奠定了基础。 汪钦 郭晏海 李勇年 刘永兰 包晗 赵锦荣 梁平 雷小英 张菊 颜真关键词:乙肝 耐药基因 焦磷酸测序 阿德福韦酯 一种实用的基于化学发光和磁性纳米颗粒的E.coli O157:H7免疫鉴定方法 被引量:12 2010年 化学发光磁酶免疫已经被应用于检测病原体,但是由于针对相应病原体的抗体筛选和修饰等的步骤耗时费力,不适于对多种病原体进行筛查.制备了兔抗大肠杆菌(E.coli)O157:H7的免疫磁性纳米颗粒,富集病原菌后与鼠抗E.coli O157:H7的单克隆抗体形成双抗夹心,采用碱性磷酸酶标记的马抗鼠IgG与单抗结合,加入碱性磷酸酶的化学发光底物试剂3-(2'-螺旋金刚烷)-4-甲氧基-4-(3''-羟基)苯-1,2-二氧杂环丁烷磷酸检测化学发光.实验研究了底物缓冲液、碱性磷酸酶浓度对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比较了NaBH4和甘氨酸对免疫磁珠剩余活性醛基的封闭效果以及本方法检测E.coli O157:H7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表明,碱性磷酸酶与底物在c缓冲液中反应的化学发光强度最高,碱性磷酸酶浓度决定了化学发光的强度和持续时间,NaBH4对活性醛基的封闭效果优于甘氨酸,以D群宋内氏志贺氏菌、B群福氏志贺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霍乱弧菌及E.coli Top10f'为对照的比较实验显示,该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以1mL的菌液为检测体积时对E.coli O157:H7的检测灵敏度为103cell/mL,整个方法的检测时间约为3h.该方法适用于对多样本进行筛查. 李智洋 何磊 何农跃 史智扬 汪华 李松 刘洪娜 戴亚斌关键词:E.COLI O157:H7 化学发光 磁性纳米颗粒 多孔“类碳糊电极”的羧基化及其对Escherichia ocli O157:H7的检测 被引量:2 2010年 以吡咯为前驱体,羧基化碳纳米管、石墨粉为填料和碳酸钙微球为模板直接诱导合成,制备出一种高灵敏的多孔"类碳糊电极"生物电化学传感器,讨论了羧基化碳纳米管含量、银染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羧基化碳纳米管含量为8%,最佳银染时间为12min,银的阳极溶出峰电流与E.ocliO157:H7浓度在1.0×104~1.0×106cells/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为:IP=-5.582+1.972logC,相关系数(R2)为0.9912,检出限为5.1×103cells/mL,实现了对E.ocliO157:H7快速、准确地检测。 许利剑 杜晶晶 邓燕 李智洋 徐春祥 何农跃 汪华 史智扬关键词:羧基化碳纳米管 大肠杆菌 基于磁性颗粒微阵列与双色荧光杂交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方法研究 被引量:3 2010年 基于磁性颗粒微阵列与双色荧光杂交,建立了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itide polymorphism,SNP)分型方法。将利用不对称扩增得到的含有待检测位点生物素标记的单链PCR产物固定在链亲和素修饰的金磁纳米颗粒(Gold magnetic nanoparticles,GMNPs)表面;将ssDNA-GMNPs混合物点样在底部固定有磁铁的载玻片上构建磁性颗粒微阵列,然后在基因框中与双色荧光探针杂交;杂交完全后,充分洗涤,通过扫描获得分型结果。通过优化不对称PCR的扩增条件,直接扩增出产量较高的单链DNA作为靶序列用于分型。利用本方法对24个样本MTHFR基因的C677T位点多态性进行了检测。实验证明,本方法步骤简单,易实现自动化操作、非常适用于分子诊断与法医鉴定。 刘洪娜 李松 刘丽赏 田岚 贾英英 李智洋 邓燕 何农跃关键词:单核苷酸多态性 一种简易SNP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简单的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检测方法。方法:设计带生物素标记的扩增引物对检测用具有单碱基差异的野生型和突变型靶序列分别进行扩增,然后通过紫外交联的方式将相应检测靶序列的探针固定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借助Taq酶完成膜上单引物延伸,从而对探针捕获的靶序列进行延伸固定在膜上,最后使用生物素-亲和素酶联显色(ABS-ELISA)反应肉眼观察结果。结果:阳性和阴性对照探针显示正常。野生型探针和突变型探针能够分别特异性结合靶序列,并通过生物素和亲和素显色系统放大为一种肉眼可判断结果的检测形式。结论:建立了一种基于硝酸纤维素膜载体上进行核酸扩增的SNP检测方法。 包晗 赵锦荣 汪钦 郭晏海 刘永兰 雷小英 梁平 孙建斌 颜真关键词:硝酸纤维素膜 核酸扩增 SNP 生物素 用于生物检测的链霉亲和素修饰γ-Fe_2O_3@Au复合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5 2010年 制备了粒径为30nm左右的γ-Fe2O3磁性颗粒,利用巯基硅烷(MPTES)的偶联作用最终制备了粒径约为35.9nm的金磁复合颗粒.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方法对所得金磁颗粒的表面形貌、大小、结构、光学和磁学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金成功地包覆到了γ-Fe2O3颗粒的表面,所得金磁颗粒具有超顺磁性.利用静电吸附作用,链霉亲和素有效修饰到了γ-Fe2O3@Au复合磁性颗粒表面.通过扫描仪检测其捕捉Cy3标记寡核苷酸序列后的荧光信号,证明了链霉亲和素修饰的γ-Fe2O3@Au复合磁性颗粒有生物活性,且没有荧光背景,在生物检测领域表现出了很大的应用前景. 刘丽赏 刘洪娜 李松 邓燕 李小龙 何农跃关键词:生物检测 生物电子学 一种抗紫外自清洁纳米涂料的制备及应用 被引量:9 2010年 采用硅烷偶联剂对纳米粒子(粒径30nm的TiO2、SiO2、ZnO)进行表面改性,并将改性后的纳米粒子用于氟碳涂料中,得到抗紫外自清洁纳米改性涂料。利用透射电镜TEM及沉降实验对纳米粒子的改性效果进行了表征,得到结果:改性后纳米粒子能均匀地分散到甲苯等有机溶剂中。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和接触角测量仪分别对改性后的涂膜对紫外光的吸收及表面疏水的自清洁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涂膜能有效地吸收大气中的紫外光,并且测得纳米改性的涂膜比未改性的涂膜接触角明显增大,有较好的表面疏水自清洁功效。 李娜 贺蓉 崔大祥 孔毅飞关键词:表面改性 抗紫外 自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