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GPMR200605)

作品数:2 被引量:21H指数:2
相关作者:杨桂芳黄俊华谢树成戴晴葛之亮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演替
  • 2篇植被
  • 2篇植被演替
  • 2篇泥炭
  • 1篇有机碳同位素
  • 1篇同位素
  • 1篇同位素特征
  • 1篇气候
  • 1篇气候演化
  • 1篇微生物
  • 1篇微生物特征
  • 1篇环境意义
  • 1篇古环境
  • 1篇古环境意义

机构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2篇谢树成
  • 2篇黄俊华
  • 2篇杨桂芳
  • 1篇胡超涌
  • 1篇陈中原
  • 1篇葛之亮
  • 1篇戴晴

传媒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年份

  • 2篇2008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天目山泥炭有机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12
2008年
通过对浙江天目山泥炭剖面的高密度采样和有机碳同位素分析,重建了该地区4kaBP以来的古植被特征和古环境演化历史。天目山3200aBP之前,气候温和适度,晚期变冷变干,为中全新世末气候波动的过渡时期。3200~700aBP,有机碳δ13Corg值在波动中降低,气候出现多次急剧冷暖变化,指示了几次温暖与寒冷事件。700aBP以来,有机碳同位素迅速正偏,表明又一暖期的出现,到了后期气温又有所降低,植被转化为草原草甸景观。天目山地区近4ka以来的气候变化与国内外不同区域的研究资料相一致,但又有区域的差异性。
杨桂芳黄俊华谢树成胡超涌戴晴葛之亮
关键词:有机碳同位素气候演化植被演替泥炭
天目山泥炭类脂物记录的微生物特征和植被演替被引量:10
2008年
为进一步了解泥炭中微生物特征和植被的变化,对采自浙江天目山的样品进行了类脂生物标志物与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的测定。有机碳δ^13Corg值整体偏负,显示C3植物占优势的特点。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表明,大多数样品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和低等菌藻类生物,其中高碳数正构烷烃主要以C29为主峰,显示植被类型以木本植物为主,但草本植物的相对比例也发生了多次变化,且这种变化与有机质的相对贡献量密切相关。在深度100-68cm,不同来源的有机质,特别是低等菌藻类的相对贡献量都相对较少;在深度68~30cm,低等茵藻类生物的贡献逐渐变大;而表层泥炭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高等植被,菌藻类的输入较少。泥炭有机碳同位素与类脂生物标志物的综合特征表明,该区植被经历了几次明显变化,并据此可将研究区中全新世以来环境演化分为早(4100-3200aRP.)、中(3200~700a13.P.)、晚(700aB.P.以来)三个环境演化阶段,其结论与前人的环境演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杨桂芳谢树成黄俊华陈中原
关键词:泥炭微生物特征植被演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