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7JC752004)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2
相关作者:郭方云潘先利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诗学
  • 2篇空间诗学
  • 1篇地铁
  • 1篇地铁站
  • 1篇地图
  • 1篇意象
  • 1篇隐喻
  • 1篇英美文学
  • 1篇幽灵
  • 1篇视域
  • 1篇图景
  • 1篇文学
  • 1篇亮丽
  • 1篇美文
  • 1篇花瓣
  • 1篇构式
  • 1篇构式压制
  • 1篇《荒原》

机构

  • 3篇西南大学

作者

  • 3篇郭方云

传媒

  • 2篇外国文学
  • 1篇广西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3
  • 1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构式压制视域下《在地铁站》的意象张力机理被引量:1
2019年
庞德名篇《在地铁站》的意象张力乃学界关注的经典议题,但其文学语言本体上的艺术形成机理仍需深入探究。本研究以构式这一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成果为理论基石,发现在词汇层上《在地铁站》名词变动词的"N—V构式"通过主题词"幽灵"隐喻性的拓展关系压制了与之对立的"花瓣"的俗世乐园寓意,诗歌映射的人间地狱意象得以前景化;宏观结构上的语篇构式和版本考证则凸显了《在地铁站》对立统一的意象主义语篇框架意义,最终揭示了《在地铁站》形式极和语义极之间的张力机理和文明异化程式。
郭方云刘丽
关键词:幽灵花瓣构式压制
论《荒原》的空间诗学内在特征被引量:7
2008年
一般认为,现代主义诗歌,尤其是《荒原》,被规约为高度的艺术直觉,时空转换频繁而且无序。但研究发现,在缺乏连续性预期的《荒原》片断化空间的表象下面,隐藏着统一的空间运行节奏和流动轨迹,即空间小范围的规律性位移和长途线性流动,以作为对正统空间模式极度背离的补偿。换言之,以《荒原》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歌空间局部追求片断化,但整体上依然保留着一些统一特性。只不过更多时候,"一部作品的整体统一性表现在‘内心关联的完整图式’或‘内心关联的原则’之中",用以表达作者对和谐宇宙的向往和追求。
郭方云
关键词:《荒原》空间诗学
英美文学空间诗学的亮丽图景:文学地图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尽管对于一些中国读者而言,英美文学地图研究至今仍然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但它已经凭借图形叙事和科学话语的双重优势成为西方学界一道亮丽的风景。本文以文本对象的时间为纲,以研究国别和批评主题为目,细察其二十年的发展脉络和典型特征,同时指出这种独特的文学空间批评视角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智性支持。
郭方云
关键词:英美文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