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青海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02-N-106)

作品数:24 被引量:200H指数:11
相关作者:杨改河王得祥冯永忠任广鑫李轶冰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循环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青海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3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0篇生态环境
  • 9篇生态
  • 5篇环境质量
  • 4篇生态环境质量
  • 4篇青藏
  • 3篇气候
  • 3篇青藏高原
  • 2篇遥感资料
  • 2篇生态环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地利用变化
  • 2篇气候变化
  • 2篇黄河源区
  • 2篇GIS
  • 2篇草地
  • 1篇地表径流
  • 1篇东北部
  • 1篇冻土
  • 1篇行政

机构

  • 24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陕西省循环农...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青海大学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作者

  • 24篇杨改河
  • 16篇王得祥
  • 12篇冯永忠
  • 8篇任广鑫
  • 6篇李轶冰
  • 4篇史纪安
  • 4篇师江澜
  • 4篇温秀卿
  • 3篇胡良温
  • 2篇盛海彦
  • 2篇刘玉华
  • 2篇杨世琦
  • 1篇李松龄
  • 1篇白登忠
  • 1篇朱芬萌
  • 1篇胥鹏海
  • 1篇曹广民
  • 1篇易华

传媒

  • 18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草业科学

年份

  • 2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 9篇2004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河源区玛多县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分析被引量:5
2007年
为了给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GIS技术,利用3期(1985、1995和2000年)Landsat TM图像解译结果,分阶段分析了玛多县土地利用变化格局特征。结果表明,玛多县土地覆被系统变化具有稳定微动的特征,但其在1985~1995年和1995~2000年两个研究时段的变化特征差异明显,尤其是中、低覆盖草地的变化具有数量巨大且反复多变的特点。1985~1995年,土地利用转移主要发生在疏林地与低覆盖草地、低覆盖草地与未利用地之间以及草地内部的转化,其转移面积占总转移面积的93.03%,其中中覆盖草地-低覆盖草地、草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分别占总转移面积的26.14%和18.99%,100%的疏林地向低覆盖草地转移,表明生态环境严重退化;1995~2000年,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间的转移以及草地内部的转移面积占总转移面积的97.26%,其中未利用土地向低覆盖草地净转移面积及低覆盖草地-中覆盖草地面积分别占总转移面积的18.15%和27.46%,表明生态保护初显成效;从空间格局看,玛多县东部和中部,土地覆被系统变化较明显。
师江澜史纪安杨改河王得祥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GIS黄河源区
畜牧业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影响机理研究被引量:5
2005年
草地畜牧业是江河源区主要的生产方式,也是人类生产活动影响这一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方式,在系统回顾和总结江河源区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的基础上,提出畜牧业对环境的作用主要取决于游牧空间、畜群数量、畜群结构、草地的自我恢复能力,建立江河源区草地畜牧业对其生态环境演变作用的机理模型,利用该模型对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游牧和固定放牧2种模式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演变进行了定性分析。
冯永忠杨改河杨世琦任广鑫
关键词:畜牧业生态环境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及主导因素确定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共同作用,在自然和人文因素中究竟那些因素是该区生态环境演变的主导因素,对研究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机理和演变强度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确立了影响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因素体系,建立了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主导因素确定指标体系;全国范围内选择了40位在生态环境演变研究方面具有一定造诣的科学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权重打分,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温度、降水为主的自然因素和畜牧业为主的人文因素为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主导因素,并确定了各因素之间的排列顺序。
胡良温冯永忠杨改河任广鑫
关键词:生态环境层次分析法
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地位初探被引量:6
2006年
为了客观评价江河源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出了“生态环境地位”的概念,并从区内、青藏高原、黄河与长江流域3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河源区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生态环境是当地生物和居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同时参与青藏高原独特的水文循环及对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影响;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分布受青藏高原的影响,江河源区对黄河流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水量上(48.3%),而对其泥沙及长江流域的水量(1.8%)和泥沙量的输出影响均较小。因此,应正确对待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地位,不应夸大局部作用,仍需关注其独特性与变化。
李轶冰杨改河王得祥
关键词:生态环境黄河源区青藏高原
江河源区生物多样性问题研究被引量:11
2007年
江河源区西部、南部、东南部和东北部都毗邻生物多样性中心,生态系统多样,物种较丰富。这种生物多样性是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以其环境为生存条件,因而比较独特,不乏特有种、珍禽异兽、名贵药材和受到国家保护的物种。全面了解江河源区特殊的生物多样性将有利于该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内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李轶冰易华杨改河王得祥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保护
澜沧江源头杂多县1985~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利用三期(1985、1995和2000年)Landsat TM图像解译结果,应用GIS技术,分析了杂多县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5年期间杂多县土地利用变化具有稳定微动性,但在1985~1995年和1995~2000年两个研究时段的变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1985~1995年,土地利用转移面积为5954.00km^2,占该县总面积的16.47%,转移主要发生在草地内部及草地与未利用地之间,占总转移的93.87%,以高、中覆盖草地输出、低覆盖草地输入为特征。表现为草地数量增加,质量下降;1995~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面积为6027.7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6.67%,主要转移类型为中低覆盖草地-未利用土地、中覆盖-低覆盖草地、低覆盖草地-中覆盖草地、沼泽地-草地,占总转移面积的90.87%,低覆盖草地向高、中覆盖草地正转移,草地数量减少,质量好转。两个研究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集中分布在杂多县东部、西南和西部。
师江澜杨改河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GIS
近40年来江河源区草地生态压力动态分析被引量:14
2009年
定量化评价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压力,对客观认识人文因素干扰区域生态系统的演变程度及效应强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系统总结前人对生态压力指数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江河源区草地生态系统的现实情况,将生态压力指数定义为草地现实承载力与理论承载力之比,构建了生态压力指数评价模型,并定量分析了江河源区果洛州、海南州、玉树州1961-2002年40 a来的生态压力指数。结果表明畜牧业对该区草地生态压力负荷较大;相对于温度和降水等自然因素,以放牧为主的人文因素在短期内对该区草地生态系统演变的作用更加剧烈,从生态压力指数来看,黄河源区下游的海南州的生态压力指数均大于2,已严重超载;同时近40 a的生态压力指数的动态变化还揭示了人文因素对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滞现象,这种时滞现象和人文因素的强度、该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具有一定的关系。
冯永忠杨改河王得祥胡良温
关键词:草地生态压力
江河源区气候暖干化趋势研究被引量:17
2007年
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是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但不同区域降水量变化差异较大,温湿变化的差异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同影响。探讨江河源区气候变化趋势,是研究该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文章利用江河源区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近42年来该区域不同站点和整个区域的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江河源区全区及各站点的年、季平均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升幅随站点位置、季节的不同而变化,气温最高年份大多出现在最近十多年间;1980年以来,源区和大多数站点的平均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暖季降水量普遍减少,冷季降水量则有不同程度增加;蒸发量年际间波动大,变化规律复杂,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源区大多数站点和整个源区的平均年蒸发量均表现为上升趋势。气温上升,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使江河源区气候呈暖干化趋势。
胡良温杨改河冯永忠任广鑫
关键词:气温降水量气候暖干化
江河源区草地资源利用状况与可持续发展对策被引量:7
2007年
对江河源区草地资源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在分析江河源区草地资源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该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存在人口增加、草地退化和草畜矛盾等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加强人才建设、科技支持、引进生态补偿机制、休牧育草、进行生态移民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天然草场可持续利用对策。
盛海彦杨改河王得祥冯永忠任广鑫
关键词:草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生态补偿机制
利用祁连圆柏年轮资料重建江河源区东北部600余年气候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利用江河源区东北部600余年的祁连圆柏树木年轮资料,采用正交多项式、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历史时期5月份平均气温和5~9月份降水量进行了重建。结果表明,江河源区东北部地区600余年来的气候呈波动变化,气温的上升和下降并不连续,5月份气温距平变化的幅度一般为±1.0℃,5年滑动平均值一般为±0.5℃,气温的年际波动值远大于其长期变化值。逐年雨季(5-9月份)的相对降水量一般为0.8~1.1,5年滑动平均为0.90-1.05,且600余年来相对降水量小1.0的时间较相对降水量大于1.0的时间长。
胡良温杨改河李轶冰师江澜史纪安
关键词:祁连圆柏气候变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