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05240421D)
- 作品数:3 被引量:8H指数:2
- 相关作者:韩丽滨付景丽王家鑫董炳梅何媛娜更多>>
- 相关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大学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 小鼠阴道黏膜接种布鲁菌S_2疫苗株树突状细胞动力学变化被引量:1
- 2010年
- 将25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1~4组经阴道接种布鲁菌,第5组阴道滴注PBS(对照组),分别在处理后12、24、48、72h摘取髂内淋巴结,用S-100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小鼠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在淋巴结的分布变化;同时收集外周血用ELISA法进行IFN-γ检测。用布鲁菌负载DCs,分别在2、4、6、8、10、12h收集细胞悬液制备涂片,姬姆萨染色。结果显示:阴道接种布鲁氏菌疫苗12~48h髂内淋巴结中Dcs的数量明显增多,成群分布,呈现由浅层皮质向副皮质区迁移的趋势;72h后大量DCS呈单在分布,分布范围增大;接种疫苗后血清中IFN-γ含量逐渐升高,至48h,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72h后,血清中IFN-γ含量达到最大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布鲁菌负载DCs后,在4h仅有少量DCs吞噬布鲁菌,至12h吞噬布鲁菌的DCs数量明显增加。结果表明,DCs具有较强捕获布鲁菌的能力,并在抗原刺激下向引流淋巴结迁移,刺激淋巴结免疫细胞产生IFN-γ应答。
- 董炳梅何媛娜王蓓韩丽滨耿彦生付景丽曹志然王家鑫
- 关键词:布鲁菌树突状细胞动力学
- 布鲁氏菌引起的巨噬细胞依赖性树突状细胞迁移与免疫应答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研究阴道巨噬细胞清除后小鼠对布鲁氏菌疫苗的免疫应答机制。方法: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实验组小鼠阴道内滴注脂质体包裹的clodronate以清除阴道巨噬细胞,3d后阴道滴注10μL布鲁氏菌疫苗(含6×108个布鲁氏菌)。同时设空脂质体对照组(不含clo-dronate)和PBS对照组。依次在12、24、36、72h收集小鼠阴道、髂内淋巴结和血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阴道巨噬细胞清除效果和树突状细胞(DC)的迁移,并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FN-γ和IL-4的含量。收集小鼠腹腔液制备巨噬细胞进行细胞培养,1.2×106个巨噬细胞中加入布鲁氏菌疫苗10μL,于不同时间点对巨噬细胞进行姬姆萨染色,观察巨噬细胞的变化。结果:清除巨噬细胞组小鼠接种布鲁氏菌疫苗后,髂内淋巴结中S-100阳性DC数量没有明显的变化,IFN-γ和IL-4的含量也没有明显的升高。非清除组中,不同的时间点,髂内淋巴结中S-100阳性DC明显增多,与PBS对照组相比,IFN-γ含量显著增高,而IL-4则没有明显变化。体外巨噬细胞负载布鲁氏菌疫苗发现,随着时间的延长,巨噬细胞吞噬布鲁氏菌逐渐增多,在12h,巨噬细胞开始出现坏死性凋亡。结论:小鼠在对布鲁氏菌疫苗的免疫应答中,DC的迁移是巨噬细胞依赖性的,并且这种依赖性有可能是由布鲁氏菌抗原成分在细胞间间接传递引起的。
- 韩丽滨董炳梅李妍何媛娜Nico van Rooijen王少华付景丽王家鑫
- 关键词: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布鲁氏菌免疫应答
- 巨噬细胞在树突状细胞启动抗布鲁氏菌免疫应答中的作用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MΦ)在树突状细胞(DCs)启动抗布鲁氏菌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引流淋巴结内DCs的分布变化,用ELISA法检测阴道黏膜MΦ清除组和未清除组小鼠阴道接种布鲁氏菌疫苗后血清中IFN-γ、IL-4的含量,将MΦ与DCs体外负载布鲁氏菌疫苗,比较二者形态学变化。结果清除组接种疫苗12h~72h后,只见到少量的DCs散布于小鼠髂内淋巴结的皮质区和副皮质区;而未清除组阴道接种疫苗12h后,髂内淋巴结皮质区内DCs数量急剧增加,细胞密度增大并逐渐由皮质区向副皮质区迁移。清除组小鼠血清IFN-γ含量比未清除组有所下降,但显著高于PBS对照组(P<0.05);而各组小鼠血清IL-4含量保持基本一致。MΦ体外负载布鲁氏菌12h后胞质脱落,细胞核固缩,并释放出膜包小泡,而DCs却始终保持形态结构的完整。结论DCs启动抗布鲁氏菌Th1型免疫应答是一个MΦ依赖过程,MΦ吞噬布鲁氏菌后出现坏死性凋亡变化可能是这种依赖过程的机制。
- 董炳梅何媛娜王蓓韩丽滨耿彦生付景丽曹志然王家鑫
- 关键词:巨噬细胞布鲁氏菌树突状细胞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