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131)

作品数:4 被引量:225H指数:4
相关作者:郑永飞赵子福李曙光刘贻灿叶凯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高压变质
  • 4篇变质
  • 4篇超高压变质
  • 3篇岩石
  • 3篇造山带
  • 3篇苏鲁造山带
  • 3篇俯冲
  • 3篇大别-苏鲁造...
  • 2篇岩石圈
  • 2篇大陆岩石圈
  • 1篇洋壳
  • 1篇洋壳俯冲
  • 1篇深俯冲
  • 1篇中生代
  • 1篇中生代构造
  • 1篇流体
  • 1篇流体活动
  • 1篇高压变质岩
  • 1篇薄皮构造
  • 1篇变质岩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3篇郑永飞
  • 1篇赵子福
  • 1篇刘贻灿
  • 1篇张立飞
  • 1篇叶凯
  • 1篇李曙光

传媒

  • 3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科学(D...

年份

  • 2篇2009
  • 2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俯冲大陆岩石圈重熔: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生代岩浆岩成因被引量:79
2009年
大别-苏鲁造山带是华南-华北陆块在三叠纪经过大陆碰撞形成的,其中含有大量中生代岩浆岩,形成时代上主要属于晚三叠世、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晚三叠世碱性岩和晚侏罗世花岗岩仅出露在苏鲁造山带东部,而早白垩世岩浆岩则遍布整个大别-苏鲁造山带(包括大面积的花岗岩、零星的中基性侵入岩和火山岩).虽然时代不同,但是它们均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高的初始Sr同位素比值、低的εNd(t)值和低的放射成因Pb同位素组成.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花岗岩锆石中含有新元古代和三叠纪U-Pb年龄的继承核,大多数早白垩世基性岩中锆石具有比正常地幔锆石低的氧同位素比值,全岩具有比正常地幔低的碳同位素比值.系统的元素和同位素对比研究发现,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生代花岗岩和基性岩分别与经过超高压变质的花岗片麻岩和榴辉岩具有相似性.尤其是若干鉴定性特征的地球化学指标证明,它们都是华南岩石圈北缘的组成部分.由于中生代大陆深俯冲,这些具有类似地球化学性质的岩石分别在不同时间和层位发生超高压变质和碰撞后深熔作用.因此,这些中生代岩浆岩的形成与华南陆块俯冲/折返之后的碰撞后造山带构造跨塌有关,是俯冲大陆岩石圈在碰撞造山带加厚背景下部分熔融的产物.
赵子福郑永飞
关键词:大陆深俯冲中生代构造超高压变质岩
超高压变质与大陆碰撞研究进展:以大别-苏鲁造山带为例被引量:139
2008年
大陆深俯冲研究已经成为21世纪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前沿和核心课题.大别-苏鲁造山带出露有世界上最大的超高压变质构造单元,地球科学家以此作为天然实验室,在超高压变质和大陆碰撞的一些重要领域取得了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系列成果.本文概括了其中12个方面的突出进展,主要包括超高压变质岩的空间分布范围、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年龄、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持续时间、深俯冲陆壳的原岩性质、大陆碰撞过程中的俯冲侵蚀和地壳拆离、大陆地壳俯冲的可能深度、大陆俯冲带深部流体活动、大陆碰撞过程中的部分熔融、大陆俯冲带深部元素活动性、俯冲大陆地壳物质再循环、碰撞后岩浆作用的地球动力学机制、碰撞造山带岩石圈结构等.对今后研究的问题和方向也提出了建议。
郑永飞
关键词:大陆岩石圈超高压变质流体活动
俯冲陆壳内部的拆离和超高压岩石的多板片差异折返:以大别-苏鲁造山带为例被引量:25
2008年
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大陆碰撞过程中深俯冲陆壳的折返机制模型进行了简要评述,并以大别-苏鲁造山带为例,对大陆碰撞过程中俯冲陆壳内部在不同深度发生多层次地壳拆离解耦并呈多板片差异折返的关键证据进行概括.这些证据包括:(1)大别-苏鲁超高压带北侧分布的具有华南陆壳特征,部分经历过三叠纪变质的浅变质岩片,它们显示了陆壳俯冲开始阶段其上部地壳与下部基底岩石的解耦;(2)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带均由若干高压-超高压岩片组成,这些岩片由南至北变质程度逐步加深、峰期和退变质时代逐步变年轻;(3)苏北大陆科学钻探揭示了超高压变质带在垂向上也是由若干岩片组成,上部岩片具有高放射成因Pb,下部岩片具有低放射成因Pb,反映了俯冲陆壳在不同深度的解耦和折返.俯冲陆壳内部的拆离解耦和差异折返,主要是由于大陆地壳上、下不同部位岩石组成的差异导致的力学性质差异和壳内古断层带作为流体通道而被弱化的结果.该模型的建立,突破了陆壳整体俯冲与整体折返的传统模式,揭示了陆壳俯冲与洋壳俯冲的主要区别.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重要科学问题。
刘贻灿李曙光
关键词:大陆俯冲超高压变质薄皮构造
发展板块构造:从洋壳俯冲到大陆碰撞被引量:18
2009年
大陆地壳深俯冲与超高压变质的研究不仅带动了中国固体地球科学的发展,而且为发展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契机.根据俯冲地壳的性质,已经认识到俯冲和碰撞分别以两种类型出现.就地壳俯冲来说,存在洋壳俯冲型(例如太平洋周边)和陆壳俯冲型(例如阿尔卑斯造山带).就大陆碰撞来说,则存在弧-陆碰撞型(例如喜马拉雅和青藏造山带)和陆-陆碰撞型(例如大别-苏鲁造山带).大陆俯冲带深部化学变化与差异折返、洋壳俯冲与陆壳俯冲之间的时空转换,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点.
郑永飞叶凯张立飞
关键词:超高压变质大陆动力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