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106)

作品数:34 被引量:225H指数:12
相关作者:刘武吴秀杰金昌柱武仙竹裴树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历史地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2篇天文地球
  • 31篇生物学
  • 7篇历史地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5篇更新世
  • 9篇化石
  • 8篇更新世晚期
  • 7篇古人类
  • 5篇遗址
  • 4篇动物群
  • 4篇头骨
  • 3篇英文
  • 3篇人类牙齿
  • 3篇人类遗址
  • 3篇石器
  • 3篇巨猿
  • 3篇古人类遗址
  • 2篇猩猩
  • 2篇牙齿化石
  • 2篇早更新世
  • 2篇直立人
  • 2篇智人
  • 2篇中更新世
  • 2篇人类化石

机构

  • 33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重庆师范大学
  • 7篇北京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湖北省文物考...
  • 3篇安徽省博物馆
  • 2篇吉林大学
  • 2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南加州大学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香港大学
  • 1篇日本国立科学...
  • 1篇十堰市博物馆
  • 1篇重庆中国三峡...

作者

  • 16篇刘武
  • 14篇吴秀杰
  • 12篇金昌柱
  • 10篇武仙竹
  • 7篇裴树文
  • 6篇潘文石
  • 6篇秦大公
  • 5篇王元
  • 5篇张颖奇
  • 4篇董为
  • 4篇李海军
  • 4篇刘金毅
  • 3篇张银运
  • 3篇邢松
  • 3篇郑龙亭
  • 3篇黄慰文
  • 3篇邓成龙
  • 3篇赵凌霞
  • 2篇唐治路
  • 2篇郑家坚

传媒

  • 10篇科学通报
  • 10篇人类学学报
  • 8篇第四纪研究
  • 3篇古脊椎动物学...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6篇2010
  • 16篇2009
  • 11篇2008
  • 3篇2007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湖北郧西黄龙洞古人类石器技术与生存行为探讨被引量:14
2008年
湖北郧西黄龙洞古人类遗址自2004年发现以来已进行过3次系统发掘,出土了距今约10万年的晚期智人牙齿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38件石制品。文章从类型、原料、剥片技术、加工技术等方法对石制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龙洞古人类选择围岩内部的石英质岩脉和洞外河流形成的河卵石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类型包括石锤、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碎屑等,个体以中小型居多;锤击法为剥片基本方法,砸击法被少量使用;石器多为片状毛坯制作而成,刮削器是石器的主要类型,此外还有手镐、砍砸器、石锥和雕刻器等,石器为锤击法单向简单加工而成。另外,结合洞穴自然环境、动物化石埋藏及考古分析等证据,探讨了古人类于更新世晚期对黄龙洞的利用方式和生存行为。
裴树文武仙竹吴秀杰
关键词:更新世晚期
人类牙齿表面痕迹与人类生存适应及行为特征--湖北郧西黄龙洞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使用痕迹被引量:19
2008年
人类为获取食物和满足其他需求而使用牙齿从事的各类非咀嚼性活动在牙齿表面形成使用痕迹。牙齿使用痕迹与古人类的行为特征关系密切,记录了丰富的古人类生存环境、食物构成、获取食物的方式、行为模式及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信息。对黄龙洞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的观察发现:黄龙洞人类前部牙齿表面具有釉质破损与崩裂、齿冠唇面破损、齿间邻接面沟3种类型的使用痕迹。根据这些牙齿使用痕迹的分布和表现特点,推测生活在黄龙洞的更新世晚期人类经常使用前部牙齿从事啃咬、叼衔、或剥离坚韧的食物或非食物物品等活动,并可能将前部牙齿作为工具使用;齿间邻接面沟提示当时人类经常从事剔牙活动。结合已经在黄龙洞发现的其他人类活动证据,我们认为当时人类可能从事狩猎活动,食物构成中包含有较多的肉类及粗纤维植物。
刘武武仙竹吴秀杰裴树文
关键词:剔牙
柳江人身体大小和形状——体重、身体比例及相对脑量的分析被引量:12
2007年
发现于广西柳江的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除1具完整的头骨外,还包含有右侧髋骨、骶骨、两段股骨及若干件椎骨。根据各方面的特征分析,初步认定这些化石属于同一个体。这一有利条件为我们比较准确地获取与该个体身体大小和形状有关的指标数据提供了可能。本文通过对柳江人头骨及复原骨盆的测量,计算了柳江人的身高、体重、身体比例、相对脑量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柳江人的身体大小和形状。本研究发现:柳江人化石所代表的个体具有适应温暖气候环境的纤细型身体比例,代表相对脑量的EQ指数5.602大于金牛山、山顶洞等中国更新世中、晚期化石人类,而与包括港川人在内的更新世末期及现代人类的EQ指数接近。柳江人体重52.0kg小于金牛山、山顶洞、尼安德特人等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化石人类,而与港川、非洲的KNM-ER3883、KNM-ER3733等生活在温暖环境的古人类接近。作者认为这些发现除说明柳江人生活的气候环境外,还提示柳江人身体大小、比例及相对脑量与更新世末期及现代人类接近。
刘武吴秀杰李海军
关键词:身体大小
湖北郧西黄龙洞骨化石表面改造痕迹研究被引量:14
2008年
湖北黄龙洞遗址出土有距今约10万年的7枚晚期智人牙齿化石,以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并发掘出石制品和骨制品等。本研究使用光学显微镜、超景深数码显微镜以及三维扫描仪等对该遗址骨化石表面具有明显改造痕迹的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并参考国内外关于标本表面改造痕迹的认识,对痕迹性质(种类)进行鉴定。然后以鉴定工作为基础,对痕迹在骨骼表面的分布组合特征进行量化分析。痕迹研究结果支持了发掘者此前提出的关于黄龙洞骨骼堆积属于原地埋藏的研究结论,并表明:黄龙洞内古人类的狩猎与屠宰等活动,是造成洞穴内骨骼堆积的主要原因;当时古人类可能在居址附近猎获动物后,将动物集中到洞穴内进行过较细致的屠宰。居住在黄龙洞的古人类屠宰技术行为主要有:切割、刮切、砍斫和砸击等。大多数切割痕迹主要是为了剥取肉食,部分位于骨骺端的切割痕迹以及砍斫痕迹是肢解行为的结果,而砸击痕迹则与取食骨髓以及骨器制作的行为有关。与人工痕迹同时出现的动物改造痕迹还反映出食肉动物和啮齿动物对人类遗留在洞穴内的骨骼有一定程度的再利用。
王运辅武仙竹裴树文钟丽英
关键词:狩猎屠宰
下颌体厚度测量方法的思考
国内体质人类学测量常参考《人体测量方法》、《人体测量手册》。这些书中对下颌体厚度测量的描述较为简单,不够清晰,不同的测量者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测量方法上有不同的倾向性,导致测量结果差异很大。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对下颌体厚度规...
李海军
关键词:下颌体厚度
文献传递
柳江人头骨化石的CT扫描与脑形态特征被引量:23
2008年
柳江人头骨是迄今在中国华南地区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因颅腔的内面附有坚硬的钙质胶结物,无法获取清晰的颅内模,以往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头骨的外表面.采用高分辨率CT机对柳江人头骨进行了扫描及三维重建,获取虚拟的柳江人颅内模及脑的形态特征的数据,为其在人类进化上的地位提供新的信息.通过与和县,周口店(ZKD),KNM-WT 15000,Sm 3,Kabwe,Brunn 3,Predmost等化石人类及现代人颅内模的比较,显示柳江脑多数特征与现代人相似,如长而宽的脑型,额叶宽阔饱满,脑较高,顶叶加长;少数特征与现代人不同而似早期人类,如枕叶后突程度较现代人显著、小脑半球较现代人收缩.对虚拟颅内模的测量显示柳江人的颅容量为1567cc,位于晚期智人的变异范围而远大于现代人的平均值.柳江人脑的发育程度与晚更新世晚期人类最接近.
吴秀杰刘武董为阙介民王燕芳
关键词:柳江人CT扫描
中国人牙齿形态测量分析--华北近代人群臼齿齿冠及齿尖面积被引量:13
2009年
本文采用数字摄影和图像分析技术对华北新石器时代人类上、下颌臼齿齿冠及齿尖基底面积进行了精确测量。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相对齿尖基底面积。结果显示:近代华北人上颌各臼齿齿尖大小均呈原尖>前尖>后尖>次尖的顺序,下颌三个臼齿齿尖大小面积顺序有所不同;上颌的后尖和次尖呈现异速生长的趋势。各臼齿齿尖相对面积的总体变异呈下颌臼齿大于上颌臼齿、M1到M3依次增加、靠近远中侧的齿尖大于近中侧的齿尖的趋势。本文首次对现代中国人臼齿相对齿尖面积进行了调查统计,为古人类学及体质人类学研究积累了基础性数据。本研究显示利用数字摄影和图像分析技术对包括臼齿齿冠和齿尖面积在内的非线性特征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较传统的测量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在古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邢松刘武
关键词:臼齿形态测量学
大型鼩鼱Beremendia(食虫目,鼩鼱科)在江南的首次发现及其古气候学意义(英文)被引量:2
2009年
记述了在现代东洋界发现的鼩鼱类一新种:江南贝列门德鼩Beremendia jiangnanensis sp.nov.。化石产自长江以南安徽繁昌早更新世早期人字洞古人类遗址。新种的体型比该属已知种大;形态特征比我国渤海种B.pohaiensis原始,但比欧洲早上新世的B.fissidens进步。贝列门德鼩是喜湿耐冷的北方型动物,最早发现于欧洲北部上新统,曾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中亚高纬度地区,种群密度大,中更新世完全绝灭;它在东亚出现较晚,零星发现于华北早更新世地层中,其起源尚不清楚。新种乃是人字洞动物群的主要成员之一,该动物群由70多种哺乳动物组成。动物群的生态类型分析和分类统计表明,它与以往发现的早更新世南、北动物群及当地现代动物群截然不同,具有东洋界和古北界交错带动物群的特色,但动物组合特征为北方动物稍占优势,北方色彩较浓。贝列门德鼩和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次兔(Hypolagus)、科氏仓鼠(Kowalskia)、模鼠(Mimomys)等大量北方型动物在我国东洋界的出现,足以说明第四纪早期有一次明显的降温事件。寒冷气候促使北方动物大规模南迁,古北区动物地理区系的界线在早更新世时要比目前更靠南;而且在古北界与东洋界之间确实存在南、北动物过渡带,其界线大致南移至现在的长江以南。贝列门德鼩在我国现代东洋界地区的首次发现,为研究该属的系统演化,探讨上新世一更新世气候转型时期鼩鼱类扩散事件及我国第四纪动物地理区系的演变将提供重要的信息。
金昌柱张颖奇孙承凯郑龙亭
关键词:气候事件
南京1号与东非Bodo人类头骨化石:对“中心和边缘”假说的检测被引量:2
2008年
"中心和边缘"假说认为非洲是人类演化的中心地区,东亚等地区是边缘地区。在边缘地区,人群的地区性形态特征出现较早,可上溯到直立人生活时期;在中心地区,人群的地区性形态特征出现较晚。Bodo人类头骨化石和南京1号人类头骨化石分别出自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二者年代都是距今60万年左右,二者都保留有面颅。因此,Bodo人类头骨化石和南京1号人类头骨化石是检测"中心和边缘"假说的最合适的材料。本文是对南京1号和Bodo头骨的面颅测量性特征作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二者面颅测量性特征上的差别远大于这两个相应地区现代人群之间的差别,提示了人类的地区性体质形态差别早在60万年前就很明显;2.东亚的南京1号人类头骨和东非的Bodo人类头骨尽管同样古老,但各自与当地区的现代人群的面颅上的差异情况并不一致。Bodo头骨与东非现代人群显得差异较大,南京1号头骨与东亚现代人群显得较相近。这种相近,提示了在东亚这个"边缘地区",现代人群的面颅测量性特征可追溯到以南京1号头骨为代表的远古人类那里,而在"中心地区",现代人群的面颅测量性特征还很难与以Bodo为代表的远古人群相联系。本项研究结果与"中心和边缘"假说的推测相符合。
张银运刘武
中国北方全新世人群头面部形态特征的微观演化被引量:18
2007年
通过对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161例)、青铜铁器时代(423例)和现代(134例)成年男性头骨的21项测量项目的对比、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对中国全新世人群颅骨形态特征的微观演化(microevolution)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近万年来中国全新世人群的体质特征仍在进化.从新石器时代经过青铜铁器时代到现代,脑颅和面颅趋向缩小、鼻型趋向狭化、眶型趋向高窄化、颅型趋向圆隆化.在不同的演化时期里,颅骨各个性状的表现特点和变化幅度亦不同.脑颅缩小主要发生在从青铜铁器时代到现代.面颅缩小、狭鼻化及高眶化现象持续地发生在整个全新世时期,有可能还在继续演化.世界各地人群体质特征相似的演化趋势表明,全新世人群头骨形态特征的微观演化是受人类进化机制制约的.头骨缩小的原因与气候、环境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
吴秀杰刘武张全超朱泓Christopher Norton
关键词:头骨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