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地震科学联合基金(A07124)

作品数:8 被引量:221H指数:5
相关作者:吕坚倪四道郑勇靳玉科杨雅琼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河北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8篇地震
  • 5篇震源
  • 3篇震源机制
  • 3篇震源机制解
  • 3篇发震
  • 2篇地震定位
  • 2篇地震构造
  • 2篇地震序列
  • 2篇九江-瑞昌地...
  • 2篇发震构造
  • 1篇地震动
  • 1篇地震动参数
  • 1篇地震活动
  • 1篇地震活动性
  • 1篇地震加速度
  • 1篇地震烈度
  • 1篇定位法
  • 1篇应力场
  • 1篇余震
  • 1篇余震序列

机构

  • 2篇河北省地震局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山西省地震局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安徽省地震局

作者

  • 2篇倪四道
  • 2篇吕坚
  • 1篇苏金蓉
  • 1篇龙锋
  • 1篇张致伟
  • 1篇杨锐
  • 1篇郑勇
  • 1篇俞言祥
  • 1篇沈小七
  • 1篇杨雅琼
  • 1篇靳玉科

传媒

  • 2篇地震地质
  • 2篇华南地震
  • 2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中国地震

年份

  • 3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九江—瑞昌地震序列的视应力变化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利用江西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波形资料计算了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级地震序列的视应力,并对视应力与震级和深度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发现视应力随着序列活动水平降低逐渐趋于平稳,ML 4.0以下的地震视应力与震级相关性较小,ML 4.0以上地震的视应力值随震级增加呈非线形快速增大;视应力大小与深度关系不明显,深度在9~12km时视应力相对要高,该范围也是整个序列震源深度的优势分布范围,视应力高值的深度范围靠近主震的震源位置。
汤兰荣杨锐杨雅琼曾新福周红艳
关键词:地震序列震源深度震级视应力九江-瑞昌地震
九江-瑞昌5.7级地震余震震源机制解被引量:8
2009年
基于层状介质中的点源位错模型,利用流动台网记录,反演得到了九江-瑞昌5.7级地震的112个ML≥1.5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对震源机制解结果的分析表明:1)九江-瑞昌5.7级地震的余震破裂走向的优势分布为NNW和NEE,倾角50~60°,滑动角-60~-100°;2)震源区应力场的主压应力轴方位呈近EW方向分布,主张应力轴方位近NS向,与江西北部构造应力场特征基本一致。
曾文敬赵爱平汤兰荣李传江邹水林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震源应力场构造应力场
九江—瑞昌序列震源位置及震源区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
2009年
采用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方法确定2005年九江—瑞昌5.7级地震序列的分布和震源区的速度结构。结果显示九江—瑞昌地震序列存在NW330°方向和NE55°方向的两组共轭分布,其中NW330°方向的优势分布更为明显;震源深度分布在3~18km的范围,地震主体破裂发生在上地壳—中地壳过渡层的P波速度低速区内,主震发生后余震向东南与西北方向两头扩展,其中往西北方向破裂时可能遇到了障碍体,积累的能量转向西南—北东方向继续破裂,引发了4.8级强余震。
曾庆平汤兰荣李涛
关键词:地震定位联合反演
九江-瑞昌地震的精确定位及其发震构造初探被引量:36
2007年
联合采用双差法和主事件法,对2005年11月26日发生在江西省九江县与瑞昌市交界的5.7级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5.7级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精定位后震源位置的估算误差在EW方向上平均为0.31km,NS方向上平均为0.40km,竖直方向上平均为0.48km,故而得到了更加精细的空间分布图像。此次地震序列在NNW-NW向呈现优势分布,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8~14km,又以10~12km最具优势。主震的震源位置大致为北纬29.69°,东经115.74°,震源深度约10.8km。结合地震序列优势分布、主震震源机制解和震区NE向、NW向断裂发育的构造背景,初步推测本次地震序列的主震可能是由瑞昌盆地内的一条NW向隐伏断层活动引发的,发震断层的性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吕坚倪四道沈小七高建华曾新福
关键词:九江-瑞昌地震双差地震定位法震源机制解地震构造
江西省及邻区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被引量:4
2009年
在利用江西省及邻区的地震烈度等震线资料建立该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基础上,以美国西部为参考地区,转换得到了相应的水平向基岩峰值加速度与反应谱衰减关系,并与中国东部地区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进行了对比,其结果更加符合该区历史和近代地震震害分布的地域性特点,可进一步应用于地震安全性评价、震害预测、损失快速评估等研究。
吕坚俞言祥汤兰荣高建华卢福水
关键词:地震加速度地震烈度
汶川8.0级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及其发震构造初探被引量:43
2008年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汶川8.0级地震及其2,216次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得到2,061次地震的震源位置,定位结果在水平向和垂直向的估算误差大致为1~2km和2~3km。8.0级主震的震中位置大致为北纬31.00°,东经103.38°,震源深度13km左右,发震构造为龙门山中央断裂。余震震中沿走向分布的总长度为330km左右,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在3~20km,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活动特征。南段以龙门山中央断裂活动为主,后山断裂和前山断裂也有地震发生,这3条断裂自西向东倾角似乎逐渐变缓,形成叠瓦状的破裂分布。北段龙门山中央断裂、平武-青川断裂等多条断裂参与了发震过程,地震破裂既有逆冲推覆,也有右旋走滑方式。
吕坚苏金蓉靳玉科龙锋杨雅琼张致伟汤兰荣李超
关键词:汶川地震发震构造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Ms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研究被引量:150
2008年
利用来源于江西区域台网和中国地震台网共6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5.7级地震和4.8级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结合地震序列的精确定位结果和区域地质背景讨论了发震构造.结果显示,5.7级主震的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223°,倾角75°,滑动角144°;节面Ⅱ走向324°,倾角55°,滑动角18°.4.8级强余震的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54°,倾角71°,滑动角-160°;节面Ⅱ走向317°,倾角71°,滑动角-20°,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不完全一致.地震序列在震中空间分布和震源深度分布上也具有复杂性.5.7级主震发生后,余震活动从SE向NW、从浅部往深部发展,在破裂过程中可能遇到障碍体,触发了4.8级强余震.5.7级主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隐伏在瑞昌盆地内的洋鸡山—武山—通江岭NW向断裂,4.8级强余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瑞昌盆地西北缘的丁家山—桂林桥—武宁NE向断裂北段.
吕坚郑勇倪四道高建华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地震构造
利用Sato模型研究九江-瑞昌地震序列的Q_c值特征被引量:9
2007年
利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和九江台的近场数字地震记录,研究了九江-瑞昌地震序列尾波Qc值的变化特征,得到Q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为Qc(f)=19.63±4.81f1.1838±0.0945。以2005年12月3日ML3.9地震为分隔点,序列早期时段地震的Q0值随时间的变化起伏较大,平均值相对较高,余震活动水平也较高;而序列后期时段地震的Q0值随时间的变化相对稳定,平均值相对较低,余震活动水平也较低,这种特征有可能意味着九江-瑞昌地震序列将逐渐转入平静时段。
吕坚朱新运高建华肖建华汤兰荣谢彩妹
关键词:SATO模型QC值地震活动性地震序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