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30003090)

作品数:9 被引量:4H指数:1
相关作者:朱胜江李明亮禹英男车兴来李广生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安徽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会议论文
  • 8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理学

主题

  • 8篇自旋态
  • 8篇高自旋
  • 8篇高自旋态
  • 6篇核结构
  • 3篇形变
  • 3篇手征
  • 3篇中子
  • 3篇准粒子
  • 3篇准粒子带
  • 3篇自发裂变
  • 2篇同质异能态
  • 2篇能级
  • 2篇能态
  • 2篇重离子
  • 2篇子核
  • 2篇自旋
  • 2篇赝自旋对称性
  • 2篇核反应
  • 2篇丰中子
  • 2篇半衰期

机构

  • 17篇清华大学
  • 9篇中国原子能科...
  • 1篇安徽大学

作者

  • 15篇朱胜江
  • 9篇李明亮
  • 8篇车兴来
  • 7篇禹英男
  • 6篇吴晓光
  • 6篇竺礼华
  • 6篇李广生
  • 6篇肖树冬
  • 5篇温书贤
  • 4篇甘翠云
  • 3篇徐强
  • 3篇朱凌燕
  • 3篇陈永静
  • 1篇贺创业
  • 1篇郭建友
  • 1篇许瑞清
  • 1篇丁怀博
  • 1篇张征
  • 1篇杨利明
  • 1篇龙桂鲁

传媒

  • 7篇高能物理与核...
  • 5篇第十次全国核...
  • 1篇原子核物理评...

年份

  • 4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10篇200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Z=56、N=88丰中子核区原子核八极形变研究新进展
原子核的八极形变反映在内禀坐标系中的反射不对称性.理论预言当一对质子与中子所处的单粒子轨道同时具有的轨道量子数之差为Δn=1、Δ1=3、Δj=3 且互相靠近时,将产生强的八极相互作用矩阵元,这样的核有可能产生稳定的八极形...
朱胜江王建国陈永静J.H.HamiltonA.V.RamayyaJ.K.HwangJ.O.RasmussenY.X.Luo车兴来丁怀博李明亮徐强顾龙
文献传递
A=130区缺中子核122Cs与134Ce高自旋态研究
通过重离子核反应与在束γ谱的实验技术,对A=130缺中子核区122Cs与134Ce核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所用核反应分别为107Ag(19F,1p3n)与122Sn(16O,4n).实验结果扩展了122Cs 与134Ce...
朱胜江禹英男甘翠云朱凌燕M.萨哈伊肖树冬李明亮车兴来温书贤竺礼华吴晓光李广生
关键词:核结构高自旋态
文献传递
^(134)Ce核的高自旋态与形状共存(英文)被引量:3
2005年
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H13串列加速器上,通过重离子核反应122Sn(16O,4n)对A=130缺中子核区的134Ce核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建立了134Ce的新的能级纲图,最高自旋态扩展到22.然而实验结果与近期发表的134Ce核的高自旋态结果不同,所谓在134Ce核中存在的磁转动带结构不能被实验证实.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表明,134Ce核的高自旋态结构呈现出重要的形状共存特性在基带以上的回弯处的10+态起源于两个中子组态,基于此10+态的转动带具有γ≈-60°的扁椭形变;另一个10+同质异能态为yrast陷阱,也起源于两中子组态,为具有γ≈-120°的长椭形状;而由两个signature伙伴带组成的强耦合带,则起源于h11/2与g7/2质子组态,为具有γ≈0°的长椭形变带.
朱胜江甘翠云朱凌燕M.萨哈伊杨利明龙桂鲁温书贤吴晓光李广生竺礼华
关键词:高自旋态
双奇核^(136)La的集体带结构
2005年
通过重离子核反应与在束γ谱的实验技术,对A=130缺中子核区的双奇核^(136)La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所用核反应为^(130)Te(^(11)B,5n)。实验结果扩展了^(136)La的能级纲图,包括3个集体转动带,最高自旋态达20h。对于πh_(11/2)vh_(11/2)带,观测到了旋称反转与集体回弯现象。通过系统学比较,对旋称反转特性进行了讨论。由推转壳模型的计算指出,此集体回弯是由一对中子的角动量顺排引起的。另外两个集体带为具有γ≈-60°的扁椭形变带,其可能的组态为:πh_(11/2)vg_(7/2)h_(11/2)~2与πg_(7/2)vg_(7/2)~2d_(5/2)h_(11/2)~2。
朱胜江肖树冬车兴来禹英男李明亮陈永静竺礼华温书贤吴晓光李广生
关键词:核结构旋称反转双奇核带结构重离子核反应高自旋态
A=130区核高自旋态及形状驱动效应
通过重离子核反应与在束γ谱的实验技术,对A=130缺中子核区的134Ce,136La与122Cs核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扩展了134Ce,136La与122Cs的能级纲图.由于在此区内质子与中子的形状驱动效应,在...
朱胜江禹英男肖树冬车兴来李明亮甘翠云许瑞清M.萨哈伊陈永静竺礼华温书贤吴晓光李广生
关键词:核结构
文献传递
134Ce与122Cs高自旋态研究
A=130缺中子核区核的高自旋态具有重要特性:核内质子的费米面位于h亚壳层的底部,将驱动核的形状向长椭形变(γ~0°)或三轴形变(γ~30°)方向变化,中子的费米面则位于h亚壳层的顶部,将驱动核的形状向扁椭形变(γ~60...
朱胜江甘翠云禹英男肖树冬许瑞清车兴来李明亮温书贤吴晓光李广生
文献传递
A=130区缺中子核^(122)Cs与^(134)Ce高自旋态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通过重离子核反应与在束γ谱的实验技术,对A=130缺中子核区122Cs与134Ce核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所用核反应分别为107Ag(19F,1p3n)与122Sn(16O,4n).实验结果扩展了122Cs与134Ce的能级纲图.在122Cs中发现可能是属于手征二重带的结构,而在134Ce核的高自旋态结构中呈现出重要的具有不同γ形变的形状共存特性.
朱胜江禹英男甘翠云朱凌燕M.萨哈伊肖树冬李明亮车兴来温书贤竺礼华吴晓光李广生
关键词:高自旋态中子核反应能级纲图重离子Γ谱
^(134)Ba核的高激发态能级结构研究
2007年
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H-13串列加速器上,通过重离子核反应^(130)Te(~9Be,5n)与在束γ谱的实验技术,对A=130缺中子核区的^(134)Ba核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建立了^(134)Ba核的新的能级纲图,最高自旋态扩展到20(?).除验证了以前报道的大部分能级与跃迁外,将基带的能级扩展到10^+,同时发现了基于10^+同质异能态以上的众多的能级与跃迁.对实验结果的系统学分析表明,10^+同质异能态为yrast陷阱,起源于两中子组态,可能具有γ≈-120°的长椭形状,在其以上的能级表现出很强的单粒子性,具有复杂的结构.基带中观测到明显的集体回弯现象,推转壳模型的计算表明,此集体回弯是由一对中子的顺排所致,TRS计算表明,随着转动频率的增加,核的形状发生明显的变化,基带中在中子顺排后核具有γ≈-60°的扁椭形状.
车兴来朱胜江李明亮禹英男陈永静丁怀博徐强竺礼华吴晓光李广生刘颖贺创业
关键词:核结构同质异能态
相对论谐振子下的自旋和赝自旋轨道伙伴态劈裂(英文)
2007年
通过求解具有谐振子势的径向标量势与矢量势的Dirac方程,分别分析了原子核中赝自旋和自旋双重态的能级劈裂和波函数劈裂随着谐振子的振动频率参数ω和描述谐振子势阱底偏离中心参数r0的变化关系.研究发现,这些参数对于赝自旋和自旋双重态的能级劈裂和波函数劈裂都有着显著的影响.此外,也研究了能级劈裂和波函数劈裂随着量子数的变化关系.由于参数ω与核子数有关,而参数r0与形变核有关,所以以这些参数为变量对于赝自旋劈裂和自旋劈裂的研究是有意义的,研究的结果至少可以定性地应用到大部分原子核中.
徐强朱胜江
关键词:赝自旋对称性谐振子DIRAC方程
A≈150区超形变带的特性分析和自旋指定
2006年
首先概述了对A≈150区超形变带的自旋指定的进展情况,到目前为止,所提出的各种方法对该区超形变带自旋值的指定并不一致.发现了该区超形变带的实验能谱特性和动力学转动惯量的特性.并将此特性用于指定A≈150区超形变带的自旋.
李明亮朱胜江
关键词:超形变带自旋指定转动惯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