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学联合基金(104011)
- 作品数:9 被引量:41H指数:4
- 相关作者:王双绪张希张四新张晓亮薛富平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 昆仑Ms8.1地震前青藏块体边界水平形变的关联性与机制
- 2004年
- 青藏块体被誉为中国大陆地球动力学系统中的一把"活塞".研究涉及的青藏块体边界,主要指青藏块体东北缘的甘宁青地区(33°~42°N,93°~108°E)和块体东缘的川滇地区(22°~34°N,95°~109°E).前者在大地构造上属于青藏、新疆和华北三大亚板块交界地带,区内NWW-NW向和NEE向的大型构造边界断裂(祁连山-海原断裂、东昆仑-西秦岭断裂、阿尔金断裂)、NNW向断裂以及由这些断裂分割而成的诸多构造单元,形成了本区断隆山地和断陷盆地相间的构造格局;后者属于青藏与华南亚板块交界地带,本区NW-NNW向和近SN向的大型构造边界断裂(甘孜-玉树断裂、鲜水河断裂、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金沙江-红河断裂等),NE向的龙门山断裂、剑川-丽江-小金河断裂等,以及由这些断裂围限、分割而成的川滇菱形块体与次级构造单元,构成了本区复杂的活动构造系统.这两个构造区域的共同特点是被深大断裂交错切割、地貌反差强烈,是地壳物质最易变形和流动、构造运动极其强烈的地区.但这两个区域构造环境又有很大差异,青藏块体东北缘离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边界较远,其构造运动主要受控于印度板块北推作用产生的N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而川滇块体则位于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带东端阿萨姆顶点附近,其构造运动主要受控于阿萨姆顶点的NNE向楔入和沿缅甸弧的NNE向侧向挤压作用.……
- 昆仑Ms8.1地震前青藏块体边界水平形变的关联性与机制
- <正>青藏块体被誉为中国大陆地球动力学系统中的一把“活塞”。研究涉及的青藏块体边界,主要指青藏块体东北缘的甘宁青地区(33°~42°N,93°~108°E)和块体东缘的川滇地区(22°~34°N,95°~109°E)。前...
- 王双绪张希张晓亮
- 文献传递
- 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今构造变动与地震活动特征被引量:21
- 2005年
- 笔者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精密水准网和跨断层流动形变网监测资料和近10a来高精度GPS观测结果,结合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研究和探讨了该区现今构造变动和强震活动的一些特征和初步机理。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现今构造变动具有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和随时间演化的非平稳性,其总体趋势呈现为新构造时期以来的继承性;②构造变动过程中的快速隆升异常区和与之相伴生的高梯度变形带、以及显著地断层活动异常,是较强地震孕育的标志,地震往往发生在具有较高应变积累的区域附近;③印度板块对青藏高原的强烈挤压是该区构造变动与地震活动的主动力环境;构造变动和地震与块体活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密切相关。
- 王双绪张希张四新张晓亮薛富平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活动特征高精度GPS应力场变化强震活动地震孕育
- 8.1级震后青藏块体东北部水平形变态势与地震有序活动研究被引量:1
- 2004年
- 青藏块体东北部2003年最新GPS复测揭示:昆仑山口西8 1级地震后本区水平运动变形较前变异显著,以甘青块体西部出现的与NE向挤压背景相反的张性运动变形为主要标志,且区域总体应变幅度增大。结合地震有序活动分析认为:本区目前的水平运动变形态势,与8 1级大震及随后青藏块体中西部发育的NE向中强以上地震条带在较短时间内释放了大量的压应变,使得青藏块体北部区域NE向推挤的应力场失衡(西侧的区域应力场强度衰减、东侧的应力场增强)密切相关;因而青藏块体北部大区域应力场趋于平衡过程将有利于块体东北边缘应力应变加速积累和破裂错动。
- 王双绪张希张晓亮王继英
- 关键词: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 现今区域活动块体划分方法研究
- 2005年
- 本文提出的将拟准检定法与DDA正分析方法相结合进行区域活动块体的划分,改善了观测资料缺乏区域的活动块体划分结果,为完整地研究区域活动块体运动变形提供了一种思路。另外,以川滇地区为实例,对该方法的具体实施作了简单的介绍。
- 张晓亮江在森陈兵王琪张希
- 关键词:拟准检定法
- 地震前后断层测点群体活动的量化指标被引量:2
- 2006年
- 地震前后,随着构造应力场的增强或减弱,断层测点群体偏离稳态变化的程度随之增大或减小;同时,由于震源体内外介质物性的差异,断层测点之间偏离稳态变化的差异性也随之增大或减小。基于这一事实,采用随机变量的数字指标,提出了一种反映断层群体活动的量化指标——断层活动强度及非均匀度。结合具体震例对青藏块体东北部、川滇地区的断层水准资料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量化指标在地震前后一般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增大或减小过程。
- 张四新王双绪刘文义郑申宝
- 关键词:地震断层形变
- 强震中期阶段区域性形变异常的共性特征及其机制——以青藏块体东北部为例被引量:3
- 2004年
- 强震前中期阶段(1~3年或稍长)区域性形变异常往往表现出3个方面的共性特征:①区域垂直运动变形呈现与构造有关的异常隆起区、垂直差异变形高梯度带(有的还呈"四象限")分布特征;②水平运动变形呈现与活动地块及断裂构造有关的、以剪切变形为主的高应变集中区(带)特征;③区域性垂直形变异常区与水平形变的高应变分布区共生的特征。分析这些异常共性特征的形成机制,初步认为:它们是在基本统一的大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下,不同层次块体系统运动及其边界带变形的非平稳、非协调性,在活动地块边界地带和地块内部次级断裂构造部位产生变形差异而导致应力 应变积累、孕育强震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分析探讨了基于区域性形变异常共性特征、结合地质构造活动背景进行强震中期预测的意义。
- 王双绪张希张四新张晓亮
- 跨断裂水准剖面观测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被引量:8
- 2005年
- 由于活动地块的相对运动和变形,其边界带往往构造活动强烈,是反映地壳运动的敏感部位。基于上述思路,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发生后,通过大范围监测布设在青藏块体北部地区及周边主要构造带上的水准剖面,在短期内快速获取了大范围的断裂活动信息和不同断裂带对大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的响应特征。实践证明,这种监测方式灵活、作业周期短、资料处理快,能及时对震情趋势做出估计,不失为当前区域形变监测工作的一种新的探索。
- 张四新王双绪张希侯海涛王琳
- 关键词: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 民乐-山丹6.1级地震前后的地壳垂直形变被引量:4
- 2006年
-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部的区域水准、跨断裂水准和断层形变资料,分析了2003年10月25日民乐-山丹6.1级地震前后的地壳垂直形变。结果表明,震前出现了明显的长、中、短期形变前兆异常。在经历了1995~2000年的缓慢形变阶段后,2000~2002年祁连山断裂带中、西段形变显著加速,2003年3~10月断层形变异常数量经历了一个“少-多-少”的演变过程,并沿构造体自外围向震中附近收缩;震后祁连山断裂带中、西段形变反向,东段则出现局部隆起区。
- 张四新王双绪张希薛富平李风琴
- 关键词:垂直形变场断层形变
- 南北地震带区域形变异常特征与地震关系研究被引量:4
- 2006年
- 利用南北地震带及附近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区域水准网和90年代以来的GPS监测网资料,结合地质构造和监测区发生的多次6级左右及以上震例,分析了震前区域性形变场异常的基本特征。进而根据资料支持程度,分别以GPS、区域水准观测位移为地表约束,以“973”项目活动地块划分结果为地质依据,进行非震负位错模型反演计算,研究了数值模拟结果反映的活动块体和边界断裂构造变形状态与地震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研究了强震前区域性水平、垂直构造形变异常特征及可能的机理,初步总结了基于区域水准、GPS观测与数值模拟的强震前区域构造形变异常的一些判据。
- 王双绪张希张四新张晓亮薛富平
- 关键词:南北地震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