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0711510)

作品数:22 被引量:333H指数:14
相关作者:胡道功张耀玲吴珍汉张绪教高万里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5篇东昆仑
  • 11篇东昆仑造山带
  • 11篇造山带
  • 11篇山带
  • 11篇昆仑造山带
  • 7篇锆石
  • 6篇地质
  • 6篇锆石U-PB...
  • 5篇青藏高原
  • 4篇青藏
  • 3篇地质意义
  • 3篇遥感
  • 3篇推覆
  • 3篇推覆构造
  • 3篇逆冲
  • 3篇逆冲推覆
  • 3篇逆冲推覆构造
  • 3篇裂带
  • 2篇第四纪
  • 2篇断裂带

机构

  • 22篇中国地质科学...
  • 9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天津地质矿产...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北京离子探针...

作者

  • 19篇胡道功
  • 12篇张耀玲
  • 10篇吴珍汉
  • 7篇吴中海
  • 6篇张绪教
  • 6篇高万里
  • 5篇叶培盛
  • 5篇陆露
  • 5篇周春景
  • 3篇张紫程
  • 3篇赵希涛
  • 3篇倪晋宇
  • 2篇刘琦胜
  • 2篇吴芳
  • 2篇薛腊梅
  • 1篇张思科
  • 1篇彭华
  • 1篇石玉若
  • 1篇吴彬
  • 1篇毕晓佳

传媒

  • 10篇地质力学学报
  • 3篇现代地质
  • 3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地球学报
  • 1篇中国地质
  • 1篇物探化探计算...
  • 1篇岩石学报
  • 1篇地质通报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1篇2010
  • 7篇2009
  • 1篇2008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昆仑牦牛山组流纹岩锆石U-Pb年龄及构造意义被引量:77
2010年
东昆仑水泥厂地区造山后火山-沉积盆地内形成的牦牛山组磨拉石建造不整合覆盖在前泥盆系地层之上,其形成时代的研究对限定东昆仑早古生代洋盆关闭的时间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激光烧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MC-ICPMS)方法,对火山-沉积盆地内牦牛山组不同层位的流纹岩夹层进行了精确的锆石U-Pb定年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北缘牦牛山组底砾岩之上的流纹岩(B743-2)中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平均值为423.2±1.8Ma,盆地西缘牦牛山组底砾岩之上的流纹岩(B820-1)中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平均值为408.2±2.4Ma,盆地西缘和南缘牦牛山组中上部碎屑岩中流纹岩夹层(B705-1和B656-1)的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平均值分别为404.9±4.8Ma和399.6±2.8Ma。它们代表了牦牛山组不同层位火山岩的形成年龄,由此可以限定水泥厂地区牦牛山组形成时间为400~423Ma。上述年代学结果较为精确地限定了东昆仑早古生代洋盆关闭的构造年代。流纹岩中2486~920Ma元古代继承锆石的发现,说明东昆仑南的变质基底和扬子板块变质基底类似,是晋宁期0.9~1.0Ga罗迪尼亚超大陆形成时发育起来的。
陆露吴珍汉胡道功Patrick J BAROSH郝爽周春景
关键词:流纹岩锆石U-PB年龄东昆仑造山带
东昆仑早古生代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47
2013年
应用激光烧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MC-ICPMS)方法,对东昆仑五龙沟地区花岗岩样品进行了锆石U-Pb定年研究。结果表明,黄龙沟中部的糜棱岩化二长花岗岩(B20-14)中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平均值为(417.7±2.0)Ma,黄龙沟上部的糜棱岩化二长花岗岩(B21-2)中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平均值为(419.7±2.3)Ma,深水潭粗中粒二长花岗岩(B20-8)中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平均值为(419.9±2.0)Ma,红旗沟中部的粗中粒二长花岗岩(B25-9)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平均值为(419.0±2.0)Ma。它们代表了五龙沟地区所研究花岗岩的形成年龄,其形成时代均为晚志留世,记录了东昆仑早古生代的岩浆活动。本文获得的东昆仑五龙沟地区的晚志留世花岗岩可能与东昆仑早古生代洋盆闭合后的碰撞造山作用有关。花岗岩中1861Ma、1666Ma古元古代继承锆石的发现,表明东昆仑造山带的基底物质为古元古代。
陆露张延林吴珍汉胡道功
关键词:花岗岩锆石U-PB年龄早古生代东昆仑造山带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方法研究——以东昆仑造山带为例被引量:20
2009年
三维地质建模的关键技术,是如何利用专业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立体空间平台将三维空间地质实体真实地再现,实现地质体的三维可视化和相关空间分析,为地质研究和矿产资源勘查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以东昆仑造山带为研究对象,利用Micromine软件系统对地质体三维实体建模中的关键技术和建模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初步总结出三维地质建模的主要技术和方法流程。
张思科倪晋宇高万里胡道功
关键词:三维地质建模东昆仑造山带
青藏高原中段古近纪早期古构造演化
青藏高原古近纪早期发育大量区域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典型实例如冈底斯逆冲断裂系、纳木错西逆冲推覆构造、伦坡拉逆冲推覆构造、唐古拉山北逆冲推覆构造、东昆仑南部左旋斜冲断裂系。古近纪逆冲推覆构造对古新世—始新世沉积盆地具有重要控...
吴珍汉胡道功叶培盛吴中海张耀玲
关键词:逆冲推覆构造古构造青藏高原
文献传递
东昆仑造山带巴颜喀拉山群ASTER岩性信息提取!被引量:14
2013年
巴颜喀拉山群在东昆仑地区分布广泛,岩性复杂,准确划分其岩性对巴颜喀拉山群的地层划分及构造属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东昆仑造山带巴颜喀拉山群地区ASTER图像进行几何校正和大气校正后,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矿物指数等岩性信息提取方法,获得主成分分析及比值图像;根据不同地质体的影像特征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对研究区的巴颜喀拉山群进行了岩性段的划分。研究发现:分布于南部的上巴颜喀拉山群(T3by)岩性相对单一,主要为灰-深灰色粉砂质板岩和砂岩,在影像上特征不明显,所以仍将其划分为2个岩性段;而分布于研究区北部的原下巴颜喀拉山群(T1by),影像上色调纹理特征差异较大,由此将原来的2段细化分为4段,a段主要为深灰色粉砂岩和千枚岩,b段为灰绿色细砂岩,c段为黄褐色细砂岩,d段为深灰色细砂岩夹板岩。研究结果较好地体现了遥感技术在高原区域岩性划分中的优点,同时为巴颜喀拉山群地层的对比提供了参考。
宋晚郊张绪教高万里胡道功
关键词:东昆仑造山带ASTER
青藏高原中段古近纪早期古构造演化被引量:7
2009年
青藏高原古近纪早期发育大量区域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典型实例如冈底斯逆冲断裂系、纳木错西逆冲推覆构造、伦坡拉逆冲推覆构造、唐古拉山北逆冲推覆构造、东昆仑南部左旋斜冲断裂系。古近纪逆冲推覆构造对古新世—始新世沉积盆地具有重要控制和改造作用。冈底斯古新世—始新世早期发育大量中酸性岩浆侵入和多期中酸性火山喷发,岩石Sr/Y-Y地球化学显示为岛弧岩浆岩,推断与古近纪早期新特提斯残留古大洋板块俯冲存在成因联系。古近纪早期新特提斯残留大洋板块俯冲向印度大陆板块俯冲的转换时代约为46-45Ma,转换期前逆冲推覆构造运动与新特提斯残留古大洋板块俯冲存在密切关系;转换期后印度大陆板块俯冲导致更为强烈的逆冲推覆构造运动和挤压缩短变形,不仅使早期很多逆冲推覆构造继续发生构造运动,还在喜马拉雅、冈底斯、风火山、东昆仑南部形成大量新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吴珍汉胡道功叶培盛吴中海张耀玲
关键词:逆冲推覆构造古构造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古大湖与夷平面的关系及高原面形成演化过程被引量:14
2009年
青藏高原经过古近纪挤压缩短和增厚地壳均衡隆升,晚新生代形成了以走滑和伸展为主的相对稳定构造环境。中新世早期与晚更新世分别发育巨型古大湖,上新世—早更新世发育很多规模较大的古湖泊,古大湖对夷平面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中新世早期((24.1±0.6)^(14.5±0.5)Ma)以古大湖的湖面为侵蚀基准面,经过隆起区剥蚀夷平和长期湖相沉积,在高海拔环境下形成早期夷平面。中新世晚期—第四纪以湖面与五道梁群湖相沉积顶面为基准,在高海拔环境下继续发生剥蚀夷平和准平原化,逐步形成主夷平面或高原面。第四纪河流溯源侵蚀导致内外流水系分界线自东向西迁移,在青藏高原东部形成高山峡谷地貌。
吴珍汉吴中海胡道功周春景叶培盛张耀玲
关键词:古大湖夷平面青藏高原
基于FLAASH的高光谱遥感数据大气校正应用被引量:7
2010年
星载传感器接收到的电磁波,必经大气吸收和散射的影响。高光谱分辨率遥感影像具有大量光谱信息,为了精确提取高光谱遥感信息,对大气校正是必不可少的。对于Hyperion遥感影像而言,其信噪比较低,在反演地表反射率过程中,此项工作尤为重要。基于FLAASH对Hyperion影像进行了大气校正,分析了不同地物校正前、后的光谱特征,与标准库对比后,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校正效果。结果说明,通过大气辐射传输模型理论进行大气校正是可行的。
吴彬苗放叶成名黄舒寒懋毕晓佳
关键词:高光谱遥感HYPERION
青海格尔木早更新世昆仑河砾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2
2010年
昆仑河发源于昆仑山,是格尔木河的重要支流之一。前人所报道的新近纪与第四纪地层,主要集中于昆仑山垭口地区,而在昆仑河—格尔木河谷地中,只有中更新世以来的最新地层,从而提出了发生于1.1~0.6 Ma BP间的"昆仑—黄河运动"的概念。然而在昆仑河谷中发现了厚达20 m的钙质胶结的河流相砾石层(昆仑河砾岩),其分布、特征及其与纳赤台沟组、三岔河组和低阶地沉积等上覆地层的不整合接触关系,以及ESR法测定的该砾石层2个钙质胶结物样品的年龄(分别为1 042±104 ka BP与1 269±126 ka BP)均表明,早在距今1.27~1.42 Ma之前昆仑河—格尔木河河谷已经形成,而且已深切到现今的谷底。此后河谷内的多次切割与堆积,不应是构造运动的结果,而可能是冰期与间冰期气候变化所引起的侵蚀与搬运能力变化造成的。同样,昆仑山相对于柴达木盆地的强烈隆升至少应发生于距今1.27~1.42 Ma之前。
赵希涛胡道功吴中海刘琦胜张耀玲薛腊梅
关键词:早更新世砾石层
东昆仑造山带纳赤台群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探讨被引量:24
2010年
纳赤台群是东昆仑造山带重要的岩石地层单位,对恢复早古生代地质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其形成构造环境分歧较大。在野外详细地质填图的基础上,对东昆仑造山带奥陶—志留系纳赤台群碎屑岩进行地球化学分析,以探讨东昆仑早古生代构造环境,为东昆仑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研究提供地球化学证据。研究结果表明,纳赤台群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而非活动大陆边缘的弧前盆地沉积,该结果与前人根据地质分析得出的结论一致。
倪晋宇胡道功周春景
关键词:岩石地球化学构造环境纳赤台群东昆仑造山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