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首都市民健康培育项目(Z111107067311049)

作品数:7 被引量:55H指数:5
相关作者:陈新月柳雅立马丽娜金怡张永宏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市民健康培育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乙型
  • 5篇肝炎
  • 4篇乙型肝炎
  • 4篇慢性
  • 4篇抗病毒
  • 4篇病毒
  • 3篇慢性乙型
  • 3篇慢性乙型肝炎
  • 3篇干扰素
  • 2篇血清
  • 2篇治疗慢性乙型...
  • 2篇细胞
  • 2篇聚乙二醇干扰...
  • 2篇抗病毒药
  • 2篇抗病毒治疗
  • 2篇类似物
  • 2篇核苷
  • 2篇核苷(酸)类...
  • 2篇干扰素Α
  • 2篇干扰素Α-2...

机构

  • 7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陈新月
  • 5篇马丽娜
  • 5篇柳雅立
  • 4篇金怡
  • 3篇张永宏
  • 2篇鲁俊峰
  • 2篇郑燕红
  • 2篇画伟
  • 2篇于海滨
  • 1篇鲁俊锋
  • 1篇郭丹丹
  • 1篇刘金花
  • 1篇雷娜
  • 1篇王健
  • 1篇许英霞
  • 1篇霍宏蕾
  • 1篇陈晓云
  • 1篇何志敏
  • 1篇何智敏
  • 1篇任姗

传媒

  • 2篇中华传染病杂...
  • 2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国病毒病杂...

年份

  • 4篇2014
  • 3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过程中的CD8+38+/CD8+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NFo-2a)治疗过程中的CD8+38+/CD8+变化及其意义。方法44例非活动胜HBsAg携带者接受Peg-INFα-2a治疗,根据体质量每周180μg(14例)或135Hg(30例)皮下注射,疗程48周,根据HBsAg是否转阴将患者分为应答组及无应答组。每12周观察肝功能、HBsAg滴度、CD8+38+/CD8+水平。单因素或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应答组和无应答组不同时间点的CD8+CD38+/CD8+情况,线性回归方程分析HBsAg下降及ALT升高与CD8+CD38+/CD8+的关系。结果应答组和无应答组12周ALT水平分别为(60.75±24.95)U/L和(37.03±18.45)U/L,应答组较无应答组升高明显(t=2.905,P〈0.01);应答组及无应答组24周CD8+38+/CD8+分别为71.20%±11.70%和56.79%±7.72%,应答组较无应答组升高明显(F=23.941,P〈0.01)。24周与基线的CD8+CD38+/CD8+差值(8.260/0±3.12%)与12周时的ALT升高值[(17.18±25.78)U/L]呈正相关(r=0.386,P〈0.01);24周与基线的CD8+CD38+/CD8+差值(8.26%±3.120/0)与24周HBsAg下降的log10值[(0.96±0.40)log10IU/m1]呈正相关(r=0.397,P〈0.01)。结论Peg—INFα-2a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过程中,CD8+38+/CD8+明显升高可能系机体免疫被激活的表现,并促进了HBsAg清除。
于海滨马丽娜柳雅立画伟何志敏鲁俊峰陈新月
关键词:干扰素Α-2A乙型
替诺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4年
据2006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59岁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7.18%[1-2],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约9 300万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约3 000万例[3]。对于这部分CHB患者,及时有效地抗病毒治疗是阻断疾病进展的关键。目前抗病毒治疗药物有核苷/核苷酸类(nucleoside/nucleotide analogs,NAs)和干扰素。而我国上市的治疗CHB的NAs药物有4种,分别为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
雷娜陈新月
关键词:替诺福韦酯肝炎乙型慢性抗病毒治疗
聚乙二醇干扰素仪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2
2013年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96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5例初治HBeAg阴性CHB患者接受Peg-IFNα-2a(135ug/周或180ug/周)联合ADV(10mg/d)治疗。96周治疗结束时,如获得HBsAg血清学转换则停药随访,否则停用Pe口IFNα—2a,继续ADV维持治疗。所有患者随访至120周。基线和治疗过程中每12周检测HBVDNA和HBsAg水平。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 Sexacttest检验。结果Peg-IFNα-2a联合ADV治疗48周时,100%(25/25)的患者HBVDNA低于检测值(〈500拷贝/ml),且在治疗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可检测水平;;治疗48周时HBsAg血清学转换率为12%(3/25),96周上升至28%(7/25)。随访至120周,HBsAg血清学转换率为32%(8/25)。延长治疗至96周未见新的不良反应发生,其安全性同48周。结论Peg-IFNα-2a联合ADV并延长疗程可显著提高HBeAg阴性CHB患者的抗病毒疗效,尤其可以提高HBsAg血清学转换率,是值得探索的优化治疗策略之一。
曹振环马丽娜柳雅立金怡鲁俊峰张永宏陈新月
关键词:干扰素Α-2A阿德福韦酯血清学转换
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中NK细胞和Treg细胞的动态变化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观察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的NK细胞和Treg细胞动态变化,分析与抗病毒疗效相关的免疫因素。方法采用开放性、前瞻性临床队列研究。入组2009年9月-2010年10月收治的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41例(初治组30例和无应答组11例)和健康对照(HC)者11例,初治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 180μg/周联合利巴韦林10.6~15 mg·kg-1·d-1治疗48周,无应答组给予PEG-IFNα-2a 180μg/周联合利巴韦林15 mg·kg-1·d-1治疗72周;动态留取细胞和血清,进行HCV RNA、肝功能和NK细胞和Treg细胞的检测,分析与疗效相关的免疫因素。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抗病毒治疗和24周随访,初治获得SVR者17例(56.7%),未获得SVR(nSVR)者13例;无应答组获得SVR者3例(27.2%),未获得SVR(RFP)者为8例(72.7%)。基线总体患者的NK细胞频率低于HC 组,Treg细胞频率高于HC组;同时抗病毒治疗疗程中,初治获得SVR者24周NK细胞频率较基线和4周明显增加,Treg细胞频率较基线和4周明显下降;同时初治nSVR者Treg细胞频率24周时较基线和4周明显升高;无应答组再治疗仍未获得SVR者无论NK细胞频率或者Treg细胞频率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NK细胞频率的降低以及Treg细胞频率的增加与HCV慢性感染有关;抗病毒治疗后NK细胞及Treg细胞的动态变化,可以预测抗病毒疗效:疗程中NK细胞频率的增加以及Treg细胞频率的下降与疗效好有关。
陈晓云张永宏马丽娜金怡于海滨郑艳红刘宁刘金花王健陈新月
关键词:抗病毒药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疗效与血清Th1/Th2类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分析
2013年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抗病毒疗效与血清辅助性T细胞(helper T,Th)1/Th2类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对2010年7月-2011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75例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RBV)治疗的CHC患者(CHC组)的抗病毒疗效进行评估。用Luminex技术检测基线、治疗4周和治疗12周血清Th1类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IL-12、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及Th2类细胞因子(IL-4、IL-5、IL-6、IL-10和IL-13)水平,并与11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CHC组绝大多数Th1/Th2类细胞因子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仅TNF-α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获得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nd of treatment virological response,ETVR)患者(ETVR组)的Th1类细胞因子IFNγ水平在基线、治疗4周和治疗12周均高于未获得ETVR的患者(nETVR组)(P<0.05),TNF-α水平在基线和治疗4周均高于nETVR组(P<0.05);ETVR组Th2类细胞因子IL-4水平在基线、治疗4周和治疗12周均低于nETVR组(P<0.05)。结论 Peg-IFNα-2a联合RBV治疗过程中Th1类细胞因子优势反应有利于获得病毒学应答。
郭丹丹张永宏马丽娜柳雅立鲁俊锋金怡何智敏画伟郑燕红陈新月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类
抗乙型肝炎病毒核苷(酸)类似物上市10年后乙型肝炎相关肝癌临床分析
2014年
目的分析影响HBV相关肝癌(HBV-PLC)转归的危险因素,总结抗病毒治疗对原发性肝癌(PLC)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和2009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HBV-PLC患者的病历资料,PLC的影响因素,以及抗病毒治疗对HBV-PLC发展和转归的影响。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2009年HBV-PLC在各种原因所致PLC中所占比例较1999年明显下降(89.81%比70.72%,X2=18.153,p=0.000)。2009年HBV-PLC患者首诊年龄较1999年后移[(51.2±9.3)岁比(53.5±9.9)岁,t=-2.268,P=0.024)],病死率降低(6.94%比31.96%,X2=65.949,P=0.000),生存时间延长(150.0d比13.5d,Z=-10.353,P=0.000)。2009年HBV-PLC中抗病毒者占35.30%(341/966),疗程1年以上的仅占30.21%(103/341)。抗病毒治疗显著降低PI.c患者腹水发生率(54.25%比61.92%,X2=5.371,P=0.020)和腹腔感染发生率(31.67%比44.96%,X2=16.197,P=0.000)。抗病毒治疗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212d比121d,Z=-4.601,P-0.000),且转阴组(HBVDNA〈500拷贝/mL)病死率显著降低(4.46%比12.80%,X2=6.464,P=0.0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0R=1.753,P=0.038)、未抗病毒治疗(OR=1.734,P=0.042)及HBVDNA阳性(OR=0.624,P=0.006)是影响HBV-PLC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男性、未抗病毒治疗和HBVDNA阳性是PLC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抗病毒治疗可减少PLC患者腹水和腹腔感染的发生率,并延长生存时间。
霍宏蕾任姗王曙照许英霞马丽娜柳雅立金怡郑燕红陈新月
关键词:抗病毒药核苷类病毒肝炎病毒乙型
干扰素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评价与探索被引量:17
2014年
一、前言 HBV感染是我国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现有CHB患者约2000万例[1]。2010年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20再次明确抗病毒治疗起到关键性作用。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是目前用于CHB抗病毒的两大类药物。核苷(酸)类似物包括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和替比夫定(LdT)。
陈新月柳雅立
关键词:核苷(酸)类似物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公共卫生问题HBV感染阿德福韦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