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7153)

作品数:8 被引量:89H指数:4
相关作者:袁伟群赵莹严萍徐伟东陈允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电气工程
  • 3篇兵器科学与技...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5篇电磁
  • 5篇电磁发射
  • 3篇电枢
  • 1篇导轨
  • 1篇电动力
  • 1篇电接触
  • 1篇电流
  • 1篇电阻
  • 1篇信号
  • 1篇信号采集
  • 1篇研究方法
  • 1篇有限元
  • 1篇有限元法
  • 1篇预紧
  • 1篇预紧力
  • 1篇数值模拟
  • 1篇膛内
  • 1篇刨削
  • 1篇热管理
  • 1篇驻退机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国家电网公司
  • 1篇中北大学
  • 1篇中国电力科学...
  • 1篇常州容大结构...

作者

  • 8篇袁伟群
  • 6篇严萍
  • 6篇赵莹
  • 3篇徐伟东
  • 2篇陈允
  • 2篇王盟
  • 1篇王高
  • 1篇徐蓉
  • 1篇赵辉
  • 1篇丁伟杰
  • 1篇王志增

传媒

  • 2篇高电压技术
  • 2篇强激光与粒子...
  • 1篇电工电能新技...
  • 1篇弹道学报
  • 1篇光通信技术
  • 1篇火炮发射与控...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电磁轨道发射的瞬态温度效应被引量:23
2016年
为了更加合理有效地设计轨道冷却系统,对轨道温度进行了实验测量及仿真计算。搭建电磁发射实验及轨道温度测量系统,利用热电偶对电磁发射过程进行轨道温度的实际测量,在线获得轨道瞬态温度。在此基础上,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平台,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轨道横截面二维模型,对发射中轨道温升这一瞬态过程进行仿真计算,在电磁场与温度场耦合的情况下,求解轨道横截面的电流与温度分布。结果显示:轨道尾部的温度高于出口处,电枢起始位置附近温升最高;轨道温度在焦耳热的作用下逐渐升高,高温集中在轨道内表面。根据实验和仿真的温度分布结果,可以更加合理地设计轨道冷却系统。
林灵淑赵莹袁伟群严萍
关键词:电磁发射温度测量温度场
电磁发射中铝电枢与不同材料导轨间的滑动电接触特性被引量:46
2013年
电磁轨道发射中,电枢与导轨间的滑动电接触状况直接影响发射效果和身管寿命。为此对发射过程中滑动电接触特性开展了研究,探寻改善电枢与导轨接触界面接触状态的方法。在充电电压和放电时序相同的条件下,将铝电枢分别在T2紫铜、H62黄铜、6061铝合金3种材料导轨上进行发射试验,测量炮口电压和电枢电流并进行分析,得到不同接触材料间的接触电阻曲线。通过对比分析曲线,得到电枢与不同材料导轨间的接触状况及转捩规律。结果表明:在上述3种试验条件下,所有接触电阻曲线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和转捩特点,而且铝电枢与铝导轨间的电接触性能最佳,接触电阻最小且发射后的导轨表面状态最好。根据转捩经常发生于电流下降至峰值电流80%~90%的时刻的特点,采用提高驱动电流的大小,使电枢在此之前出膛的方法,能有效避免转捩发生。
陈允徐伟东袁伟群赵莹严萍兰国峰
关键词:接触电阻滑动电接触转捩电枢导轨
基于光纤传输的膛内测试技术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研制了一套新型基于光纤传输的电磁炮膛内电枢运动状态测试系统,采用光纤探头作为信号采集和传输部分,可以避免高电压强电磁干扰。介绍了测试原理,设计了系统,完成了电枢信号的探测和信号处理及多通道输出功能,对系统进行性能测试。
丁伟杰赵辉徐伟东袁伟群王高
关键词:光纤传输测试技术膛内测试系统信号采集
大电流高速滑动刨削的预测模型被引量:1
2015年
轨道加速装置利用电能可以将物体加速到超高速,在高速滑动过程中会对轨道装置接触面造成刨削的损伤。刨削的出现会影响发射效果和降低装置寿命。考虑到轨道发射装置具有大电流和超高速度的特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刨削预测模型——电枢电动力驱动功率模型,在此主要通过紫铜电枢-紫铜轨道配对的不同电枢加速模式来验证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分析试验结果得到电枢电动力驱动功率模型比电枢速度预测刨削更准确,并提出了预防刨削的建议。
王盟王咸斌赵莹袁伟群严萍
关键词:大电流刨削
一种小口径电磁轨道发射用电枢设计被引量:8
2014年
为了在低储能条件下研究电磁发射过程中的刨削现象,要对电枢进行优化设计,使其在小口径发射试验装置中实现高初速发射。通过计算、仿真,对电枢尺寸、初始预紧力等参数进行优化,并进行预紧力、塑性性能和接触面积等相关参数的测试和实验,最终确定电枢型号,在保持良好电接触的条件下实现了高初速发射。
徐伟东陈允袁伟群赵莹王咸斌严萍
关键词:电磁发射电枢预紧力
电磁轨道发射系统后坐力研究及反后坐装置设计被引量:5
2014年
电磁轨道发射系统运行时,受到了极其复杂的载荷作用,包括电磁力、电枢及弹丸的摩擦与切削热和高温梯度等产生的应力等,这些力随着电枢发射等量地作用于发射系统基座上。针对大能量电磁轨道发射试验系统的后坐力现象,建立发射系统后坐力研究模型,运用ANSYS软件仿真计算了各部件的受力状况,得出发射系统后坐力构成及状态,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阻尼液孔缩效应耗能和摩擦耗能原理的驻退复进反后坐力计算模型。根据试验要求展开计算,得到设定条件下的电磁轨道发射试验系统反后坐力装置的结构及具体参数,并据此开展研制,实现了新型阻尼反后坐装置,并应用于大能量电磁轨道发射试验系统。
谢克瑜袁伟群徐蓉郭有松
关键词:电磁发射驻退机复进机
弧形轨道结构下电流分布特性的仿真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解决轨道烧蚀问题是电磁轨道发射技术走向实际应用的关键点之一,轨道和电枢中电流的分布均匀性是造成烧蚀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增大轨道和电枢的接触面积以达到改善接触电流分布的目的,于是提出弧形轨道结构。在不考虑速度趋肤效应的条件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掌握了电流密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一弧和多弧轨道结构可以有效地改变轨道和电枢接触面上的电流密度分布,实际发射过程中加以利用可以更好地控制电流密度的分布,有效减少电枢尾部的烧蚀。
王盟赵莹袁伟群严萍
关键词:有限元法数值模拟
电磁轨道发射器的模型化研究方法被引量:4
2016年
为了更高效地对电磁轨道发射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分析改进了使用中小口径发射器作为研究对象的模型化研究方法。考虑到材料属性等实验条件的可行性,对电磁轨道发射器进行模型化,分析其电磁场、温度场等物理场以及速度、带载能力等性能指标,提出较为可行的模型化研究方案,并利用Ansoft Maxwell等软件对瞬态情况下的发射器三维模型进行仿真验证。理论推导和仿真结果表明:电磁轨道发射器的模型化研究方法有很多种,在大口径原型发射器中采用电导率相对较低的材料,即可实现与现有的、采用电导率较高材料的中小口径发射器的物理场匹配,且保证速度和单位体积带载能力相同。
林灵淑袁伟群赵莹王志增严萍
关键词:电磁发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