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60045)
- 作品数:2 被引量:4H指数:2
- 相关作者:王昕王赛岗刘立水孙晓琰孙磊更多>>
- 相关机构:新疆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抗泡球蚴组织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及其对泡球蚴组织抗原的免疫性质的分析
- 目的制备抗泡球蚴组织单克隆抗体。并运用所获得的单克隆抗体对泡球蚴组织中的抗原决定簇进行免疫特异性和定位分析。从中筛选出有诊断和研究有意义的单克隆抗体进一步研究。方法运用泡球蚴组织粗抗原免疫小鼠后经细胞融合、ELISA法筛...
- 王昕陈建平刘巧凤路睿
-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泡球蚴
- 文献传递
- ^(131)I-泡球蚴多抗在泡球蚴大鼠体内的放射免疫显像被引量:2
- 2010年
- 背景:泡球蚴病早期不易被发现,各种影像及免疫试验手段不能降低其误诊率。目的:观察131I-泡球蚴多抗在泡球蚴大鼠模型的生物学分布及放射免疫显像。方法: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A组:肝带虫大鼠;B组:正常大鼠;C组:肝带虫大鼠。A、B组大鼠腹腔注射131I-泡球蚴多抗1mL(37MBq),C组大鼠腹腔注射131I1mL(37MBq),注射后24,48,72,96h进行ECT静态显像,测定泡球蚴感兴趣区值。96h后测量3组大鼠各组织器官单位质量每分钟放射性计数,A组大鼠计算虫/非虫比值。结果与结论:A组大鼠肝脏接种泡球蚴部位可见放射性分布,解剖后观察位置相符,72h泡球蚴感兴趣区值最高,显像效果最好。B组和C组大鼠肝区均未见明显放射性分布,3组大鼠均见甲状腺部位及胃部有放射性聚集。96h后处死3组大鼠,A组大鼠体外放射性计数测定,泡球蚴虫体为(18.610±3.401)×103cpm/g,高于体内除甲状腺及胃外的脏器,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将泡球蚴组织与其他器官比较计算虫/非虫比值可以看出,除甲状腺和胃组织其余组织虫/非虫值均大于1.28。3组大鼠除虫体组织外,其余各组织器官的单位质量脏器每分放射性计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证实131I-泡球蚴多抗能成功作用于泡球蚴并与之结合。
- 孙晓琰秦永德王昕王赛岗吕洁谢彬刘立水李肖红
- 关键词:泡状棘球蚴多克隆抗体放射免疫显像
- 抗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节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制备抗泡球蚴组织单克隆抗体,并鉴定其特异性。方法运用泡球蚴组织粗抗原免疫小鼠制备免疫脾细胞,运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将其与小鼠骨髓细胞SP2/0融合。采用ELISA和免疫组化方法筛选抗泡球蚴原头节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检测所获细胞株的染色体数目,采用ELISA和免疫组化法鉴定所获抗体的特异性。结果获得了一株能稳定分泌的抗泡球蚴原头节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6G2A7F7。染色体数目为98条,为明显的融合细胞核型。所分泌的抗体McAbP325能与泡球蚴中的生发层和原头节特异结合,特别对原头节上的小钩和吸盘表现出很强的结合反应。但与棘球蚴(人源)和水泡带绦虫幼虫(细颈囊尾蚴)组织无特异性结合反应。结论制备的杂交瘤细胞能稳定分泌McAbP325,为泡球蚴的细胞分类、免疫组化和抗原研究提供工具和基础。
- 王昕刘巧凤路睿徐佳楠李调英孙磊张亚楼孙力杨张辉陈建平
- 关键词: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节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