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13C200006)

作品数:1 被引量:4H指数:1
相关作者:王婷谢超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海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舟山市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篇组胺
  • 1篇组胺含量
  • 1篇鲣鱼
  • 1篇理化特性

机构

  • 1篇浙江海洋学院

作者

  • 1篇谢超
  • 1篇王婷

传媒

  • 1篇浙江海洋学院...

年份

  • 1篇2015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鲣鱼加热过程中的理化特性及组胺含量变化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以冻藏鲣鱼为原料,采用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法、质构法等方法研究了鲣鱼在加热过程中鱼肉的物理形态、质构特性、蛋白成分以及酸度等随中心温度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随着鱼体中心温度不断升高,鲣鱼的长度先快后慢的发生了收缩,80℃时收缩率达24.56%;宽度先膨胀后收缩,80℃时膨胀率达到12.15%,厚度则一直膨胀,80℃时膨胀率达22.17%;在鲣鱼硬度和咀嚼性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先增加后降低。弹性则一直降低,内聚性波动很大,但总体上升。四者在70℃鱿鱼凝胶裂变现象都出现一个明显的转折点;蛋白成分变化较大,其中盐溶性蛋白、碱不溶性蛋白、水溶性蛋白逐渐减少,水溶性蛋白在60℃时已无检出,碱溶性蛋白和非蛋白氮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加;鲣鱼肉的p H值随加热不断升高,酸度下降。比较鲣鱼肉加热前后组胺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鲣鱼中组胺在热处理后略有增加,组胺含量主要由原料决定,原料组胺含量越高,加热后组胺含量越高,增加越明显。该研究旨在为鲣鱼的加工和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童晓倩郑晗笑王婷谢超
关键词:鲣鱼理化特性组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