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273055)

作品数:6 被引量:8H指数:2
相关作者:林隽吴宁叶景倪蕾邹全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太阳
  • 2篇日冕
  • 2篇日冕物质抛射
  • 2篇物质抛射
  • 1篇电流片
  • 1篇硬件
  • 1篇硬件部分
  • 1篇云南天文台
  • 1篇日面
  • 1篇数码
  • 1篇数码相机
  • 1篇太阳黑子
  • 1篇太阳活动
  • 1篇体动力学
  • 1篇天文
  • 1篇天文台
  • 1篇喷流
  • 1篇重联
  • 1篇紫外辐射
  • 1篇拓扑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云...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四川理工学院
  • 1篇宜宾学院

作者

  • 5篇林隽
  • 2篇吴宁
  • 1篇汪敏
  • 1篇段志春
  • 1篇申远灯
  • 1篇闫晓理
  • 1篇顾啸马
  • 1篇高冠男
  • 1篇屈智宁
  • 1篇叶惠莲
  • 1篇徐稚
  • 1篇薛志科
  • 1篇叶林
  • 1篇胡玉坤
  • 1篇倪蕾
  • 1篇叶景
  • 1篇邹全

传媒

  • 3篇天文学报
  • 1篇天文学进展
  • 1篇Scienc...
  • 1篇天文研究与技...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在天体物理研究中常用的计算程序ZEUS,ATHENA和NIRVANA的发展及应用被引量:4
2016年
流体动力学(Hydrodynamics,HD)与磁流体动力学(Magnetohydrodynamics,MHD)高效数值计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天体物理领域,用来研究和解释天体系统中有关磁场和流场的演化以及能量转化过程,如磁重联、恒星演化及形成、吸积盘等问题。通过对三个开源程序ZEUS,ATHENA和NIRVANA的探讨,详细阐述经典网格方法的起源、发展及适用于求解MHD方程的数值方法。同时介绍了基于此类程序已展开的科研工作和获得的成果,旨在通过对一些具体实例的计算的介绍,分析相应算法的优缺点,探索有关算法和程序在天体物理领域中的应用。希望提供给读者关于MHD数值优化方面一些参考与借鉴。
叶景沈呈彩倪蕾林隽
关键词:交错网格
云南天文台全日面太阳黑子照相观测系统的建立I.硬件部分被引量:1
2014年
利用云南天文台5吋太阳黑子望远镜,通过光学系统的改装配置佳能数码照相机,建立了对太阳全日面黑子实施高分辨观测的照相装置。照相结果表明大小黑子、本影、半影都清晰可见,可以取代长期以来以手工描迹太阳黑子的传统观测方法。照相观测资料的计算机处理,可给出当日太阳黑子相对数、黑子总的球面积和圆面积等主要参数,有关资料处理及软件问题将另文介绍。
顾啸马叶惠莲林隽刘艳霄杨忠福邹全李艳芬杨军
关键词:太阳黑子数码相机
An MHD model for magnetar giant flares
2015年
Prof.Lin’s team at Yunnan Observatorie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developed a theoretical model including relativistic effect for magnetar giant flares,which was published in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2014,785:62).They successfully applied the standard solar eruption theory and model to study an energetic astrophysical eruption occurring on the magnetar.Coronal mass ejection(CME)is a manifestation of the
关键词:ERUPTIONGIANTMANIFESTATIONEJECTIONGIANTANALOGY
发生在活动区11931附近的重复喷流
2015年
根据SDO/AIA(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Atmospheric Imaging Assembly)2013年12月25日到26日的171?A观测,发现在活动区NOAA 11931西南同一区域连续发生了一系列同源喷流事件,选取了其中的12次比较典型的喷流作了分析研究.与大部分喷流有关的磁场结构在抛射的过程中都有明显的解缠运动,少部分的几个没有.有的喷流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慢速无解缠抛射阶段和快速解缠抛射阶段.有的喷流在发生前,观测到有亮点沿着磁拱底部从远离喷流的一端向靠近喷流的一端延伸,而在喷流过程当中,靠近磁拱底部的区域有两部分磁力线同时在做旋转运动.在最后一次喷流过程中,喷流底部的磁结构东南端有两个磁拱先后出现,同时在西北端有一个小磁环浮现出来.对比SDO/HMI(Helioseismic and Magnetic Imager)的视向磁图发现,大约在第1次喷流出现之前4 h,一对正负磁极从有关磁结构的底部浮现,并且在整个喷流事件过程中一直在上浮.虽然在这12次喷流发生前后底部磁场整体上是浮现的,但是具体到每个喷流底部磁场的变化也不尽相同,有的喷流底部的磁拱附近磁场既有浮现过程又有对消过程,而有的喷流底部磁场附近只有明显磁浮现或者磁对消过程.
胡玉坤徐稚薛志科闫晓理申远灯吴宁林隽
两个太阳爆发事件中磁重联电流片的观测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CME)通常会将其后面区域中的磁场急剧拉伸,使得极性相反的磁力线相互靠近而形成磁重联电流片.磁重联电流片在爆发过程中,既是磁自由能迅速转化为热能、等离子动能和高能粒子束流的重要区域,又起着连接日冕物质抛射和耀斑的作用.2003年1月3日和11月4日的两次CME事件,在CME离开太阳表面附近之后,均有电流片被观测到.结合搭载在SOHO(Solar and Heliospheric Observatory)上的LASCO(Large Angle and Spectrometric Coronagraph)、UVCS(Ultraviolet Coronagraph Spectrometer)数据,以及大熊湖天文台和云南天文台的Hα资料,研究两次爆发事件的动力学特征,以及电流片的物理特性.电流片中高电离度粒子的存在,如Fe^(+17)、Si^(+11),表明电流片区域中温度高达3×10~6~5×10~6K.直接测量发现电流片的厚度在1.3×10~4~1.1×10~5km范围之间,并随时间先增大后逐渐减小.利用CHIANTI(ver 7.1)光谱代码,进一步计算得到2003年1月3日电流片中的电子温度和相应辐射量(Emission Measure,EM)的均值分别为3.86×10~6K和6.1×10^(24)cm^(-5).另一方面,利用SOHO/UVCS观测数据对2003年11月4日的CME爆发事件中的电流片进行分析,发现电流片呈现准周期性扭转运动.
蔡强伟吴宁林隽
关键词:太阳日冕物质抛射太阳电流片太阳辐射量太阳紫外辐射
基于El Campo太阳雷达数据对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太阳雷达是利用雷达发射器主动向太阳发射特定波段的电磁波,并接收反射回波的雷达设备.通过研究回波的性质,了解太阳大气磁场结构、运动状况以及其他方面的重要信息.El Campo太阳雷达在长达8 yr的时间内对日冕进行了观测,跟踪了太阳活动的变化.运用Lomb–Scargle算法对其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周期性分析,发现其所测太阳的雷达散射截面数据的变化存在200 d和540 d的周期变化,然后对这两个周期进行了讨论,并选取了较大的散射截面(≥20σ⊙)与Dst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El Campo太阳雷达实验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太阳雷达未来的发展.
叶林屈智宁汪敏高冠男林隽段志春
关键词:太阳太阳日冕物质抛射雷达天文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