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推广专项项目(A200901D01)

作品数:17 被引量:117H指数:7
相关作者:区又君李加儿苏慧王永翠艾丽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佛山市南海百容水产良种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推广专项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条石鲷
  • 5篇早期发育
  • 5篇组织学
  • 4篇早期发育阶段
  • 4篇黄鳍鲷
  • 3篇野生
  • 3篇消化道
  • 3篇化道
  • 2篇驯养
  • 2篇养殖
  • 2篇幼鱼
  • 2篇消化道形态
  • 2篇黄唇鱼
  • 2篇耳石
  • 1篇笛鲷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形态发育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组织学

机构

  • 17篇中国水产科学...
  • 14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佛山市南海百...

作者

  • 17篇李加儿
  • 17篇区又君
  • 4篇艾丽
  • 4篇王永翠
  • 4篇苏慧
  • 3篇勾效伟
  • 2篇廖锐
  • 2篇柳琪
  • 2篇谢菁
  • 1篇刘汝建
  • 1篇马之明
  • 1篇何永亮
  • 1篇蔡文超
  • 1篇曹守花
  • 1篇陈怡飚
  • 1篇李刘冬
  • 1篇王雯
  • 1篇陈四海
  • 1篇周慧

传媒

  • 5篇南方水产科学
  • 2篇广东农业科学
  • 2篇南方农业学报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水产学报
  • 1篇生态科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水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海洋学学...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条石鲷早期鳞被的形成和初生鳞的发育被引量:3
2016年
采用茜素红染色法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早期发育阶段鳞片的形成和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显示条石鲷鳞片的起始中心有3个,分别是鳃盖后缘、侧线上方和尾柄处。在水温为24-27℃的人工培育条件下,20日龄在这3个起始中心最早出现鳞片,鳃盖后缘至胸鳍基部的鳞被向上下前后扩展,胸鳍后缘的侧线上方鳞被向下和向前后扩展,尾柄处的鳞被前后扩展,头顶部的鳞被向四周扩展,到40日龄时鱼体全身被鳞进入幼鱼期。通过观察还发现,鳞片向下方发育的速度快于上方,上下方向的发育速度快于前后方向。向前扩展到鳃盖后暂停,向后发育到达尾柄末端,最后出现鳞片的部位是鳃盖。条石鲷鳞片为栉鳞,较细小。在鱼体的同一时期同一部位,鳞片的大小存在较大的差异。初生鳞鳞嵴(环片)数目与发育阶段的关系可用二次方程表示。
区又君李加儿艾丽王雯李刘冬
关键词:条石鲷发育
南海区驯养条石鲷亲鱼的初次性成熟和产卵被引量:7
2014年
2008年4月初在广东省饶平县对2006年5月人工孵化和培育的2龄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成熟亲鱼进行激素诱导,研究和观察条石鲷亲鱼初次性成熟的繁殖生物学。结果显示,在南海区全人工养殖的条石鲷亲鱼初次性成熟年龄为2龄,成熟亲鱼的最小型为全长245 mm、体质量610 g,最大个体为全长300 mm、体质量1 450 g;产卵季节为4月10日~7月15日,产卵盛期为4月中旬至6月下旬;为升温产卵型鱼类,产卵温度为20.0~28.8℃,适宜的产卵温度为20.7~27.6℃;雌、雄亲鱼发育同步,个体大小和成熟年龄差别不大;雌鱼属于一年一次分批产卵类型,产卵期超过3个月;24尾初次性成熟雌性亲鱼的总产卵量为3 180.0×10^4粒,日最高产卵量为341.5×10^4粒;其产卵量和受精卵质量与水温的变化关系密切,受精卵的浮卵率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水温相对衡定时,浮卵率相对稳定并维持在80%~95%的较高水平;受精卵平均卵径为(0.860±0.023)mm,油球径为(0.191±0.009)mm。
区又君李加儿林锋
关键词:条石鲷驯养产卵
黄唇鱼矢耳石的生长特性及与鱼体生长的关系被引量:4
2013年
研究了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矢耳石的形态参数、生长特性及其与鱼体生长的关系,依据耳石日轮鉴定了日龄。黄唇鱼矢耳石大小与鱼体大小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耳石长半径与体长以及长半径与短半径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耳石重与体质量、耳石重与体长以及耳石厚与体长之间呈显著的幂函数相关,矢耳石长半径与体质量、矢耳石重与矢耳石长之间呈显著的指数相关。矢耳石平均生长轮宽度随着日龄的增加有变窄的趋势,表明日龄与平均耳石生长轮宽度之间存在一种负的相关关系。
区又君廖锐李加儿勾效伟
关键词:黄唇鱼耳石
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消化系统组织学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研究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ntus从初孵仔鱼到幼鱼这一发育阶段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变化和组织结构特征.【方法】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出膜后0-35日龄的条石鲷各期仔、稚、幼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和结论】在水温24-27℃,盐度29-30,p H 7.4-8.2的条件下,初孵仔鱼(0日龄仔鱼)消化道仅是一条位于卵黄囊后的尚未分化的细管状结构,卵黄囊体积较大,H-E染色呈淡红色.随着条石鲷的生长发育,其消化系统也在逐渐成熟和完善,条石鲷消化系统的发育完善要经过3个阶段,第1阶段是0-3日龄,消化道几乎未分化;第2个阶段为4-18日龄,消化系统初步发育成型,具备了基本的摄食、消化和吸收功能;第3阶段为19-35日龄,形成胃腺和幽门盲囊,消化系统发育完善,具备成鱼的结构。
区又君李加儿艾丽
关键词: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组织学
条石鲷早期仔鱼的形态发育观察
2016年
【目的】了解条石鲷早期生活阶段的发育特征,丰富其发育生物学基础资料库,也为判断种苗生产工艺的培育效果与适时调整饲养管理措施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常规采样方法和光学显微镜技术对条石鲷早期仔鱼发育过程进行连续观察,并对其营养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条石鲷在水温(27.8±1.05)℃、p H 8.15、盐度32‰的人工培育条件下,仔鱼卵黄囊在孵化2 d后消失,油球消失于孵化后第6 d,卵黄囊依照先卵黄、后油球的顺序被吸收,吸收速度呈先快后慢的变化趋势。初孵仔鱼在孵化后1 d内生长迅速,之后生长速度减慢。仔鱼在孵出后48 h、卵黄囊消失时出现口裂,口径/全长比随时间变化一直保持上升趋势。条石鲷仔鱼的营养源可归纳为内源性营养—混合性营养—外源性营养3个阶段,分别对应于孵化后2、3~4和5 d。【结论】条石鲷早期仔鱼形态发育与其摄食习性的转变相互适应。
区又君李加儿谢菁何永亮
关键词:条石鲷仔鱼形态发育营养源
黄鳍鲷仔、稚、幼鱼消化道形态组织学观察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了解黄鳍鲷(Sparus latus)仔、稚、幼鱼消化道的形态组织学特征,为其发育生物学研究和鱼苗健康繁育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充实黄鳍鲷生物学研究文库。【方法】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黄鳍鲷仔、稚、幼鱼消化道的形态组织进行观察。【结果】2日龄仔鱼消化道仅为一条未分化的管道;5日龄仔鱼消化道分化为食道、胃和肠道,食道黏膜上皮由立方状细胞组成,胃黏膜上皮由单层矮柱状细胞组成,二者均无黏膜褶皱,肠分化为小肠和直肠,小肠壁内部出现黏膜褶皱,直肠内壁无褶皱;7日龄仔鱼消化道进一步分化,各段管壁增厚,食道和胃内壁仍无黏膜褶皱,幽门盲囊开始分化,小肠黏膜上皮中含有大量杯状细胞。稚鱼消化道在质方面向幼鱼的基本型发育,食道、胃、幽门盲囊、肠道表现出固有的类型和数量,消化道扩张,肌肉层加厚,黏膜褶皱加深,杯状细胞增多。幼鱼消化道进一步发育完善,其组织结构与成鱼相似,由食道、胃、幽门盲囊、小肠和直肠组成;各部分管壁从内到外都分化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结论】黄鳍鲷消化道的胚后发育特征与其摄食方式及功能相适应,进一步证实无论鱼类处于生长发育的任何阶段,其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均与功能密切相关。
王永翠李加儿区又君苏慧
关键词:黄鳍鲷稚鱼幼鱼形态组织学
野生与养殖黄鳍鲷味蕾的组织结构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野生与养殖黄鳍鲷(Sparus latus)的味蕾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野生与养殖黄鳍鲷的味蕾组织结构相同,呈椭圆形,由感觉细胞、支持细胞和基细胞组成。黄鳍鲷唇、口腔粘膜、舌、咽和鳃弓上皮中都含有味蕾,味蕾在咽上皮中含量最多,鳃弓上皮中含量次之,唇、口腔粘膜和舌上皮中含量最少,且唇<口腔粘膜<舌。在相同部位的味蕾含量野生鱼比养殖鱼多,这与其生活环境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王永翠李加儿区又君苏慧曹守花刘汝建
关键词:黄鳍鲷味蕾组织学
野生与养殖黄鳍鲷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被引量:11
2012年
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野生和养殖黄鳍鲷(Sparus latus)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野生和养殖黄鳍鲷的消化道存在一定差异。(1)形态学研究表明,食道粗而短,胃呈V形,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和幽门部,胃与肠的连接处有4条幽门盲囊,肠道在体腔内迂回两个回折。野生黄鳍鲷牙齿更为坚硬锋利,体腔中脂肪较少,消化道更为粗短。野生和养殖黄鳍鲷的肠道系数分别为0.71±0.03和0.94±0.12。(2)组织学研究表明,食道黏膜上皮由扁平细胞层和杯状细胞层组成,杯状细胞发达。胃黏膜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无杯状细胞,贲门部和胃体部胃腺发达。幽门盲囊组织学特征与肠相似,上皮为柱状上皮,其中的杯状细胞少于肠。肠中,前肠杯状细胞最多,中肠次之,后肠最少。直肠杯状细胞多于肠。野生与养殖黄鳍鲷组织学的区别在于,消化道相同部位养殖鱼的杯状细胞多于野生鱼,野生鱼的肌层厚度大于养殖鱼。黄鳍鲷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与其生活环境和食物是相关的。
王永翠李加儿区又君苏慧
关键词:黄鳍鲷消化道形态学组织学
广东池塘培育条石鲷仔、稚、幼鱼的早期发育和生长被引量:11
2014年
研究了在广东饶平池塘人工培育的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和生长特性。条石鲷初孵的0日龄仔鱼全长(1.875 5±0.060)mm,卵黄囊长径(0.739±0.135)mm,短径(0.489±0.089)mm。在水温为22~23℃的前期培育条件下,3日龄仔鱼的卵黄被完全吸收,而到第4天,仅见到卵黄囊残余物。混合营养期仅1 d。在水温为24~27℃、盐度29~30、pH 7.4~8.2条件下,3日龄的仔鱼已开口,但仍不能主动摄食,4日龄仔鱼便进入了外源性营养阶段。8日龄鳃弓形成,12日龄尾椎弯曲,25~30日龄仔鱼的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先后出现,鳞片出现,进入稚鱼期。40日龄时进入幼鱼期,全身覆盖鳞片,条带全部形成,形态与成鱼相似。全长、体长、体质量和体高随日龄的生长速度均呈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体高/全长之比在0~5日龄时急剧下降,随后逐渐增高,20日龄后趋于平缓。
区又君李加儿艾丽谢菁
关键词:条石鲷早期发育池塘育苗
褐毛鲿早期发育阶段行为选择和游泳能力的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研究了养殖褐毛鲿早期生长发育阶段的行为史和游泳能力。结果显示:褐毛鲿倾向于白色栖息地底质,但随着生长,对黑色栖息地底质的喜好明显增强;隐匿行为随着生长而越发明显;顶水行为随体长的增长逐步上升;有很强的趋光性,且随着生长,体长1 cm、2 cm、3 cm和4 cm的褐毛鲿在2769—3210 lx的光照强度下的分布率分别为85.00%、78.33%、6.67%和0%。游泳能力指数分别为:27.90,63.60,95.10和194.40,随着随游泳时间延长,游泳速度线形下降;在盐度25—35范围内,褐毛鲿巡游速度最大,且盐度越高对巡游速度的影响越显著;体长1、2 cm的褐毛鲿的巡游速度随光照强度的加大而增强,体长3 cm、4 cm的褐毛鲿的巡游速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先增后减;最大巡游速度出现在清晨,最低巡游速度出现在午夜,但差异不显著;在饥饿的前2天里巡游速度相对对照组有所上升,但随即下降明显,再投喂组的巡游速度随补偿的出现相对对照组略有上升。
区又君李加儿柳琪
关键词:早期发育游泳能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