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4003-4)
- 作品数:5 被引量:14H指数:3
- 相关作者:韩崇选张磊韩翔吴云锋杨清娥更多>>
-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林业局重点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纳米型植物抗逆剂对侧柏蘸浆造林效果分析
- 2015年
- 为了评价纳米型植物抗逆剂(NPA)侧柏蘸浆造林的抗旱与控制鼠(兔)害作用,以多效抗旱驱鼠剂(RPA)为参照,采用NPA和RPA比较了不同地区侧柏蘸浆造林的整体效果。结果表明,干旱和鼠(兔)害是林木致死的关键因素。其中,定植当年干旱、鼢鼠和草兔致死率占总致死比例分别为55.6%-71.1%、10.1%-17.6%和15.0%-24.2%;定植3a分别占47.6%-73.5%、9.7%-17.5%和15.0%-33.6%。草兔和鼢鼠成为麟游点侧柏致死的首要因素。定植当年NPA蘸浆造林对干旱致死预防效果为65.2%-73.0%,比RPA增加了41.7%-53.9%;定植3a的为75.6%-83.5%,比RPA高12.5%-20.6%;两者差异极显著。定植当年NPA、RPA对鼢鼠预防效果为92.5%-100.0%和84.7%-100.0%,差异不显著;定植3a对鼢鼠预防效果为88.8%-97.0%和75.9%-86.3%,米脂和宝塔点差异显著。定植当年NPA对草兔预防效果为91.8%-100.0%,比RPA提高0.0%-7.6%;定植3aNPA草兔预防效果为88.9%-97.3%,比RPA高9.0%-11.3%。其他致死因素对米脂和宝塔点鼢鼠和草兔致死预防效果影响较大,其均值变异率远超5%的统计允许要求,数据分析时必须剔除其干扰。
- 丁学利韩崇选党齐域王培新孟惠荣张芳宝李建国王明春杨清娥
- 关键词:抗旱促长
- secY和nusA基因在泡桐丛枝植原体亚组分类中的应用
- 2012年
-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泡桐丛枝植原体转运蛋白secY基因及转录延伸因子nusA基因,从亚组水平上确定陕西泡桐丛枝植原体的分类地位。【方法】采集陕西杨凌、彬县、旬邑、永寿、周至和宝鸡等6个泡桐栽培区的泡桐丛枝样品,提取病样总核酸;设计引物对secY-F/R和nusA-F/R,对泡桐丛枝植原体secY、nusA基因进行PCR扩增及核苷酸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获得了泡桐丛枝病植原体secY基因序列的全长,大小为1 358bp,编码414个氨基酸;获得了部分nusA基因序列,大小为946bp,编码315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陕西各县区泡桐丛枝植原体的secY、nusA基因序列均一致。一致性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陕西泡桐丛枝植原体与台湾泡桐丛枝植原体的亲缘关系最近,secY、nus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9.9%和99.6%。【结论】首次报道了泡桐丛枝植原体转运蛋白secY基因及转录延伸因子nusA基因的序列,并以其作为分类标准,将陕西泡桐丛枝植原体归属到16SrⅠ-D亚组。
- 张磊韩翔李正男吴云锋韩崇选
- 灌木围障预防林木兔害投入产出效益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灌木围障是预防林木兔害的有效方法。为了评价灌木围障方法的经济性,研究了灌木围障的投入产出比和投资收益率。结果显示,灌木围障成本主要是用工支出,总效益取决于处理区和对照区林木的保存率、单价和定植株数。试验期内,桥北林区2种处理的净增益分别为(2 806.25±37.84)元.hm-2和(490.33±3.47)元.hm-2,旬邑为(711.84±5.45)元.hm-2和(388.25±3.30)元.hm-2。桥北灌木篱笆投资回收期2a,投入产出比1∶5.98;灌木围墙投资回收期为3a,投入产出比1:2.50。旬邑2种处理的回收期均为4a,投入产出比为1∶2.05和1∶1.41。证明灌木围障,尤其是灌木篱笆处理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林木兔害预防方法。
- 张树慧石建宁韩崇选王培新孟惠荣张芳宝李建国张浩张磊
- 皂荚果实中皂苷O的分离鉴定及毒性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采用乙醇提取、正丁醇萃取、常压硅胶柱反复层析的方法,并结合杀鼠活性追踪,从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sinensis Lam.)的果实中分离到一个含有7个糖基的三萜皂苷,通过TLC、mp、IR、MS、1 H-NMR和13 C-NMR等方法鉴定为3-O-β-D-吡喃木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齐墩果酸28-O-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木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6S,2E)-6-羟基-2,6-二甲基-2,7-辛二烯醇-(1→3)-(6′S,2′E)-6′-羟基-2′,6′-二甲基-2′,7′-辛二烯醇-(1→6)]-β-D-吡喃葡萄糖酯[即皂荚皂苷O(GleditsiosidesO)]。对小鼠的急性毒性测定结果表明,试鼠对皂荚皂苷O经口灌胃的耐受量为160~400mg/kg,半数致死剂量LD50=249.52mg/kg,95%可信区间为224.81~276.95mg/kg;皂荚皂苷O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大于皂荚皂苷A。研究结果表明,皂荚皂苷O为皂荚的主要杀鼠活性成分。
- 张宏利简利茹韩崇选王明春杨清娥
- 关键词:皂荚活性成分急性毒性
- 枣疯植原体rp基因和secY基因序列分析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基于核糖体蛋白基因(rp)和运输蛋白基因(secY),明确了陕西、山西及山东3省枣疯植原体的亚组分类地位。【方法】采集陕西、山西及山东3省枣产区的枣疯病样品,提取样品总DNA;设计引物对rpF1、rpF2、rpR1和secF1、secF2,对枣疯植原体的rp基因和secY基因进行PCR扩增及核苷酸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获得枣疯植原体的rp基因和secY基因,大小分别为1 196和1 421bp。序列比对结果表明,陕西、山西及山东3个省枣疯植原体的rp基因和secY基因序列均一致;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这3省的枣疯植原体与樱桃致死黄化植原体(CLY5)和桃树黄化植原体印度株系(PY-In)的亲缘关系最近。【结论】以rp和secY基因作为植原体16SrRNA基因分类系统的辅助分子证据,将陕西、山西、山东的枣疯植原体归属到16SrⅤ-B亚组,明确三省内枣疯植原体的亲缘关系。
- 张磊韩翔隋丹丹吴景龙吴云锋韩崇选
- 关键词:枣疯病植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