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0590)

作品数:12 被引量:27H指数:3
相关作者:胡国华陈秋惠张海娜韩艳秋孙亚娟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科委基金吉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帕金森
  • 9篇帕金森病
  • 5篇细胞
  • 4篇多巴
  • 3篇蛋白
  • 3篇蛋白酶
  • 3篇蛋白酶体
  • 2篇多巴胺
  • 2篇多巴胺能
  • 2篇震颤
  • 2篇神经元
  • 2篇族性
  • 2篇羟基
  • 2篇静止性
  • 2篇静止性震颤
  • 2篇家族
  • 2篇家族性
  • 2篇家族性帕金森...
  • 2篇Α-SYNU...
  • 2篇胺能

机构

  • 11篇吉林大学第二...
  • 1篇北华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江苏大学附属...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吉林大学白求...
  • 1篇吉林大学白求...

作者

  • 11篇胡国华
  • 6篇陈秋惠
  • 4篇韩艳秋
  • 4篇张海娜
  • 3篇胡馨予
  • 3篇董丽华
  • 3篇孙亚娟
  • 3篇张医芝
  • 3篇张颖
  • 2篇李淑娟
  • 2篇刘超
  • 2篇郭睿
  • 1篇雄鹰
  • 1篇姜立刚
  • 1篇过红明
  • 1篇马敬红
  • 1篇杨震宇
  • 1篇于明
  • 1篇王为
  • 1篇宋月平

传媒

  • 3篇中风与神经疾...
  • 3篇中国老年学杂...
  • 3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Lactacystin诱导PC12细胞胞内嗜酸性包涵体动态变化的研究
2009年
【摘要】目的研究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诱导PCI2细胞胞浆内嗜酸性包涵体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PCI2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lactacystin(0、5、10、20μmol/L),孵育24h后行HE染色及d—synucle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包涵体变化;其中10μmol/Llactacystin组分别于加入lactacystin后24、36、48、72、96和120h行上述染色法,光镜观察包涵体变化。结果lacatacystin作用于PCI2细胞24h后,HE染色显示随着浓度增加,胞浆中嗜伊红包涵体数量逐渐增多。0μmol/L组胞浆中未看到包涵体,5μmol/L组胞浆中有少量包涵体出现(3.33%±1.15%1,10μmol/L组多数细胞胞浆出现典型球状包涵体(71.33%±4.16%1,20μmol/L组几乎每个细胞胞浆中均出现嗜伊红包涵体(90.33%±3.21%),个别包涵体游离于细胞外;10μmol/L组随着时间延长,包涵体逐渐从胞浆中游离至细胞外,其后胞浆逐渐缺失,在96h和120h时仅剩余胞核和球状包涵体。免疫组化染色显示:lactacystin作用24h时.胞浆中α-synuclein免疫反应阳性物质逐渐由散在颗粒逐渐聚集成球状包涵体:随着浓度的增加和时间延长,α-synuclein染色阳性的球状包涵体游走于细胞外,胞浆逐渐缺失,至96h和120h时仅剩余胞核和包涵体。结论lactacystin作用于PC12细胞后,早期在胞浆中出现散在的嗜酸性和α-synuclein免疫反应阳性的颗粒,随着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颗粒状物质在核旁聚集,最终形成固缩的包涵体,细胞外包涵体可独立存在。这种包涵体的动态变化过程与以人类帕金森病为代表的神经变性疾病中的包涵体非常相似.可以作为研究包涵体相关问题的有力工具。
张海娜胡馨予胡国华陈秋惠韩艳秋
关键词:蛋白酶体PCI2细胞包涵体
家族性帕金森病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2年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1817年由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首先描述,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形成,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等,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PD大多数为散发性,约有10%~15%的PD患者有家族史。目前,
郭睿胡馨予胡国华
关键词:家族性帕金森病致病基因PARKINSON神经元变性静止性震颤多巴胺能
6-羟基多巴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神经毒素6 -羟基多巴(6 - OHDA)在帕金森病(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术将神经毒素6 - OHDA注入大鼠右侧纹状体内,制备经典的帕金森病动物模型。造模2个月后,检测其纹状体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活性氧,并观察黑质的病理改变。结果:帕金森病模型组右侧纹状体内GSH含量[(36 .85±8.6 4 μg·m g- 1 prot) ]明显下降,活性氧含量[(5 8.6 9±9.84 ) U·m g- 1 prot]明显增高,与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 .0 5 )。光镜下可见帕金森病模型组右侧黑质致密带内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与模型组左侧及对照组、假手术组黑质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 .0 5 )。结论:6 - OHDA可通过耗竭GSH及增加自由基的生成损害多巴胺能神经末梢,并逆行性损毁神经元胞体,导致黑质致密带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
马敬红胡国华董丽华雄鹰王为宋月平李淑娟
关键词:谷胱甘肽自由基
蛋白酶体抑制剂制备帕金森病模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8年
张海娜陈秋惠韩艳秋胡国华
关键词:帕金森病蛋白酶体抑制剂细胞模型动物模型
骨骼肌桥接与神经移植对大鼠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作用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比较用半吻合、半埋入法骨骼肌桥接与神经移植治疗神经缺损的效果,以探讨半吻合、半埋入法骨骼肌桥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用体重200~300g成年Wistar大白鼠15只,随机选择每只左侧后肢的坐骨神经造成的神经缺损用半吻合、半埋入法骨骼肌桥接,右侧神经缺损采用神经束膜缝合移植修复。大白鼠分笼饲养3个月。结果:3个月后,大白鼠双下肢功能均得到恢复,通过肉眼观察、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神经肌电图检查及组织学检查,骨骼肌桥接侧与神经移植侧差异无显著性。半吻合、半埋入法骨骼肌桥接治疗周围神经缺损取得与神经移植相近的结果。结论:半吻合、半埋入法骨骼肌桥接手术难度低、时间短、吻合牢靠,是一种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神经修复方法。
邵国喜王明礼杨震宇
关键词:神经缺损坐骨神经骨骼肌桥接神经移植
一个四代家族性帕金森病大家系报告
2013年
目的明确该家系所患疾病是否为家族性帕金森病。方法详细调查先证者和家系成员临床资料,绘制该家系遗传图谱,以确定何种遗传学方式。结果调查发现该家系共4代33例,已患病13例,可疑6例,发病年龄为33~53岁,病程3~18年,临床表现为典型PD,左旋多巴治疗有效。结论该家系可确定是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PD大家系。
胡馨予姜立刚张颖郭睿张医芝刘超李佳陈秋惠胡国华吴江
关键词:帕金森病家族性家系
帕金森病的临床诊断分析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临床诊断的常见误区,以提高帕金森病的临床正确诊断率。方法对162例帕金森病患者的起病和就诊时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症状以肢体(单肢或多个肢体)僵硬、活动不灵最多,依次为肢体震颤、运动减少、抑郁。就诊情况:就诊时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伴肌强直、运动减少、姿势步态异常者最多,依次为仅有震颤或无震颤。在有肌强直的患者中,单肢肌强直者最多,依次为偏身(同侧的上肢和下肢)肌强直、双下肢肌强直、全身肌强直。结论无震颤或单肢肌强直的帕金森病患者容易漏诊,偏身肌强直的患者常被误诊为脑血栓,而与脑血栓伴行的帕金森病患者易被漏诊,运动减少(高龄老人)患者易漏诊。重视其亚临床症状可以明显提高诊断率。
董丽华胡国华王玉珊
关键词:帕金森病静止性震颤
乳胞素诱导大鼠致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应用蛋白酶体抑制剂乳胞素(lactacystin)构建帕金森病(PD)模型,从泛素-蛋白酶体功能角度探讨PD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立体定向注射法在大鼠黑质致密部上方注射乳胞素;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及光镜下中脑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黑质细胞α-synuclein表达和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数。结果注射乳胞素后大鼠逐渐出现运动迟缓、少动、震颤等行为学异常,阿朴吗啡诱导出向健侧旋转行为;3 w后黑质部TH阳性细胞减少,部分黑质细胞内出现α-synuclein免疫反应呈强阳性的Lewy小体。结论乳胞素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有毒性作用,可导致蛋白聚集、包涵体形成,应用乳胞素可成功构建PD模型;蛋白酶体功能异常可能在PD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张海娜胡国华陈秋惠韩艳秋张颖孙亚娟张医芝
关键词:帕金森病蛋白酶体
Moyamoya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Moyamoya病又称脑底异常血管网病,或烟雾病,是以双侧颅内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中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和颅底软脑膜、穿通动脉等小血管代偿增生为主要病理特点的慢性进展性疾病,一旦发生症状。
刘超胡国华
关键词:MOYAMOYA病遗传学
Lactacystin诱导PC12细胞致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
2008年
目的应用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构建帕金森病细胞模型,从泛素-蛋白酶体功能角度探讨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方法Lactacystin(0、5、10、15和20μmol/L)分别处理PC12细胞24h,MTT法检测细胞活力;HE染色观察包涵体生成;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α-synuclein在胞内聚集情况;AO/EB双染及电镜检测细胞凋亡。结果10μmol/L Lactacystin作用24h后细胞活力开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随着浓度大,细胞活力进一步下降,呈浓度依赖性(P<0.01);HE染色显示胞浆核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嗜伊红的包涵体;免疫组化显示包涵体α-synuclein染色呈强阳性;10μmol/L Lactacystin作用细胞24h后AO/EB双染提示细胞早期凋亡;电镜显示细胞核变小偏位,部分胞核固缩、趋边、凝聚。结论Lactacystin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有毒性作用,可形成胞浆内包涵体并诱导细胞凋亡。蛋白酶体功能异常可能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张海娜胡国华陈秋惠韩艳秋张颖孙亚娟张医芝
关键词:LACTACYSTINPC12细胞Α-SYNUCLEIN细胞凋亡帕金森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