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751074)

作品数:2 被引量:6H指数:2
相关作者:孙国亮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学

主题

  • 2篇文学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学
  • 1篇当代文学史
  • 1篇叙事
  • 1篇学史
  • 1篇中国当代文学
  • 1篇中国当代文学...
  • 1篇生成论
  • 1篇年代文学
  • 1篇专业主义
  • 1篇文化
  • 1篇文化资本
  • 1篇文学发展
  • 1篇文学发展史
  • 1篇文学史
  • 1篇乡土
  • 1篇乡土文学
  • 1篇阶级
  • 1篇话语建构

机构

  • 2篇上海立信会计...

作者

  • 2篇孙国亮

传媒

  • 1篇文艺争鸣
  • 1篇上海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从主体生成论的视角诠释乡土文学发声的困境被引量:4
2011年
近百年的乡土文学承载和记录着乡土中国的沧桑巨变,维系着乡土话语的血脉和声音。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专业主义"和"冷漠美学"导致了乡土作家与乡土的隔膜以及代言热情的缺失;《妇女闲聊录》等代言乡村"底层"的作品,在"话语技术化"的操控之下,凸显了代言的虚妄。而代言底层乡土的"乡村型"知识分子和"新阶级"在"断裂"的中国已经难以生成,"80后"代表作家李傻傻的小说表征着"新阶级"谋求代言的话语权与获得"文化资本"之间存在的悖论性两难;揭示出创作主体在"新意识形态"的规训之下,深陷"自我殖民"的困境,窒息了乡土文学,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声。
孙国亮
关键词:专业主义文化资本
20世纪80年代的“粗口”叙事与话语建构被引量:2
2014年
近年来,透过学界前辈们近乎“复调体”的回忆、访谈和学术研究,20世纪80年代俨然已被构建为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孟繁华和程光炜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等权威史著均摒弃了约定俗成的“新时期文学”这一经典的整体性概念,而将“80年代文学”的概念载入史册,以凸显这个短暂而辉煌的时段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坐标性价值。∞可是,喧哗而脆弱的80年代文学,尽管几次声势浩大的话语“爆破”,
孙国亮
关键词:话语建构《中国当代文学史》80年代文学叙事文学发展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