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SH069)

作品数:11 被引量:35H指数:3
相关作者:武中哲张振勇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财经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现代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3篇政治法律

主题

  • 8篇住房
  • 8篇住房保障
  • 5篇政府
  • 3篇单位社会
  • 2篇法律
  • 2篇保障房
  • 1篇低收入
  • 1篇低收入家庭
  • 1篇宅基
  • 1篇宅基地
  • 1篇政府绩效
  • 1篇政府能力
  • 1篇政府能力建设
  • 1篇政府行为
  • 1篇执法
  • 1篇执法成本
  • 1篇社会控制
  • 1篇社会失范
  • 1篇社会协同
  • 1篇社会组织

机构

  • 11篇山东财经大学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山东现代学院

作者

  • 10篇武中哲
  • 1篇张振勇

传媒

  • 1篇中国青年政治...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社会科学
  • 1篇上海行政学院...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济南大学学报...
  • 1篇山东行政学院...
  • 1篇临沂大学学报
  • 1篇经济与管理评...
  • 1篇党政研究
  • 1篇山东财经大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4
  • 1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住房保障制度实践中的社会协同——以“后单位社会”为背景
2014年
在当下住房保障制度实践过程中,过多地强调了政府责任,而忽略了政府、社会与市场的协同,导致住房保障工作的诸多困难。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社会组织力量参与住房福利的经验虽然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但由于社会基础条件不同却无法为我们所复制。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在实践过程中受到"后单位社会"结构的形塑,由此导致的"体制复归"现象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种倒退,而是从另一侧面反映出政府与社会合作的一种愿望。社会协同机制的形成有赖于政府将这种内在动力转化为普遍化的社会福利,以保证住房保障的公平和效率。
武中哲
关键词:政府住房保障社会协同
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与住房保障政策选择——基于济南和青岛的调查被引量:2
2013年
通过对济南和青岛两市低收入家庭住户的问卷调查,发现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主要表现为配套设施老化、居住面积不能满足家庭结构变迁的需要。低收入家庭结构类型与保障房的需求类型之间直接相关。低收入家庭对保障性住房的选择受到月人均收入、职业、家庭结构、交易成本以及公积金缴存状况的影响。鉴于此,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使之更多地施惠于城市低收入家庭。
武中哲
关键词: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住房保障
后单位社会的住房保障与政府能力建设被引量:1
2020年
在改革的过程中,我国城市社会已经呈现出“后单位”社会特征,在当下从事住房保障工作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政府能力。政府是住房保障的责任主体,面对着社会结构的变迁、组织制度的变革、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社会的分化和整合,住房保障工作呈现出复杂性和艰巨性,这对政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住房保障没有统一的一刀切的规范模式,需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需要在国家宏观的制度指导下进行有效的、有地方性的创新。政府需要在住房保障工作中强化财政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信用能力。政府能力的提升最终要依靠发挥社会的力量,变单纯的政府管理为多元化的社会治理,给予民间社会法定的自由度和充分的创造力。
武中哲李素梅
关键词:住房保障政府能力
住房保障中的福利政治与政府行为——以“后单位社会”为背景被引量:3
2014年
福利政治蕴含着福利资源配置中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权力关系,通过在社会结构框架中的实践呈现出来。以往我国反映这种权力关系和结构特性的是单位制度。目前,单位制度对城市社会的影响逐渐减弱,但并未完全消失,因此呈现出"后单位社会"的特性。"后单位社会"的住房保障中新旧体制和新旧结构性因素并存,政府与社会成员之间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权力关系处于动态建构的状态。政府在联合社会力量推进住房保障的过程中,产生了体制复归和体制创新两种后果,这两种效果是当下社会福利政治的独特表现,应予以辩证理解和科学把握。"后单位社会"福利政治的目标首先是社会成员具有表达并实现权利的组织载体,其次是社会组织在福利资源配置中处于平等的地位。
武中哲
关键词:住房保障政府绩效社会组织
住房保障制度实践中的政府行为与后果
2017年
住房保障制度在中央政府的倡导下"自上而下"落实并推进。起始阶段主要采用"数量控制"的方法,以加快保障房建设来保证住房困难群体居有其所。然而,实践过程中数量控制也产生诸多弊端和意外后果。基层政府为了取得任务数量目标与现实保障目标之间的平衡,将保障房任务向社会分解,导致单位福利房、商品房与保障房之间的混淆。随着住房保障的推进,未来的制度设计宜致力于平衡数量控制的刚性与效用控制的弹性,做到因地因时制宜,以满足地方需求并提高居住质量为目标追求,在制度设计上保持中央宏观政策目标与地方实践的有机统一。
武中哲
关键词:住房保障政府行为
富裕社会的消费政治与国家治理被引量:5
2017年
从短缺走向富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伴随着改革开放与生产力发展,中国社会已经在某些地域和某些方面呈现出富裕社会特征。可以预见,随着富裕社会的来临,生产的重要性逐渐让位于消费的重要性,由生产建构的政治也会转化为以消费主导的政治,因而国家治理的基本逻辑和方略需要顾及并适应新的社会现实。消费政治一方面表现为宏观领域的政治转型,另一方面也从日常生活的微观领域建构着微政治。其逻辑是个体消费行为叠加形成公共性困境以及社会风险,而这些困境和风险成为影响社会秩序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的现实着力点。
武中哲
利益博弈、同意一致性与农村宅基地制度演化被引量:15
2014年
目前我国宅基地制度与现实不适应性越来越强烈,宅基地的隐性流转也愈演愈烈。通过对农村宅基地制度变革中的利益博弈分析表明,利益集团之间利益博弈推动农村宅基地制度演化,而利益集团之间利益的耦合程度及其力量对比关系决定着制度演化的路径。通过建立进化博弈分析模型,可以探究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演化的机制,寻求宅基地制度演化过程中各利益集团的进化稳定策略,以及进化稳定策略影响因素,实现制度变革"同意一致性",促进农村宅基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为了实现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向良性轨道演化,必须支持农民弱势利益集团的形成与发展、抑制强势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过度渗透、改变政府角色。
张振勇
关键词:宅基地利益博弈
我国住房保障市场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我国住房保障政策实施时间较短,在早期,住房保障主要靠政府。随着保障规模扩大、层次递进,越发需要市场机制。政府与市场间的良性互动是促进住房保障公平和效率的必要举措,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保障房的建设、分配和管理的法制化。
武中哲
关键词:住房保障政府
保障房退出的政府动机、执法成本与制度建构被引量:4
2016年
保障房的退出是让那些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不再具备享受保障房资格的家庭退出保障房,以便为社会上的困难群体提供更多住房机会。保障房的退出有利于在控制增量的前提下实现保障房的供需平衡,因此具有较大政策意义。通过对保障房退出影响因素的实地研究,发现保障房的退出受到政府动机和执法成本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城市保障房的紧迫程度不同,因而对退出机制的需求以及由之产生的政策动机也不同。保障房的退出如果运用法律规制,则由于执法成本高,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城市保障房退出当下并不能完全依赖国家层面的普遍的法律规定,而应进行多层次的制度建构。其中,宏观层面的法律制度,中观层面的政府行政管理制度和微观层面的社会管理制度是保障房退出领域制度建构的基本框架。
武中哲
关键词:执法成本法律制度社会控制
保障房获得者的新权利诉求与制度应对——LY市的案例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通过对S省LY市一起保障房住户集体"扩权"事件的调查,发现保障房住户群体进行权利诉求的新的社会现象。这些群体与以往权利受损者因为自身利益受损和争取某种合法权益进行的抗争不同,他们是在获得了保障房后,由于对物业管理的不满和保障房居住中导致的日常生活的新困难,针对基层政府管理部门进行的群体性申诉。集体行动源自于他们获得保障房这个事实本身,属于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对国家根深蒂固的"依赖意识",这种意识在市场化背景下通过国家福利政策被"唤醒"。群体诉求的条件是具备了政治机会结构、相应的组织条件和空间条件。群体"扩权"反映了住房保障制度实践不仅是一种来自上层的文本化的制度体系,而且终究应该是各方共同参与的制度创新过程。
武中哲
关键词:住房保障制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