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3-1-23)

作品数:7 被引量:192H指数:6
相关作者:汤永禄李朝苏吴晓丽樊高琼吴春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江油市农业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农作物育种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7篇小麦
  • 2篇小麦品种
  • 2篇麦区
  • 2篇萌发
  • 2篇萌发期
  • 2篇抗旱
  • 2篇抗旱性
  • 2篇灌浆
  • 1篇氮肥
  • 1篇氮肥运筹
  • 1篇氮素
  • 1篇氮素利用
  • 1篇氮素利用效率
  • 1篇氮素效率
  • 1篇性状
  • 1篇生理性状
  • 1篇四川小麦
  • 1篇套作
  • 1篇套作小麦
  • 1篇丘陵

机构

  • 7篇四川省农业科...
  • 5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江油市农业局

作者

  • 7篇汤永禄
  • 6篇李朝苏
  • 5篇吴晓丽
  • 4篇吴春
  • 4篇樊高琼
  • 2篇吴元奇
  • 2篇黄钢
  • 2篇李国瑞
  • 2篇马孝玲
  • 1篇杨武云
  • 1篇荣晓椒
  • 1篇马宏亮
  • 1篇郭大明
  • 1篇熊涛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西南地区小麦品种萌发期抗旱性分析被引量:17
2015年
以20份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20%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研究小麦种子萌发期对渗透胁迫的响应,并进行抗旱性综合分析,筛选抗旱性鉴定指标。结果表明:PEG胁迫下,不同小麦品种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胚根长、胚根数、胚芽鞘长度、胚芽长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各个指标在不同品种间的降低幅度不同,平均降低幅度分别为59.1%、17.1%、51.7%、51.4%、18.5%、19.6%、71.1%;使用单一鉴定指标筛选出的抗旱性品种结果不一致;将隶属函数法与系统聚类法结合,筛选出蜀万8号为强抗旱型小麦品种,绵麦1403为弱抗旱型品种,川麦42和川麦55为不抗旱型品种,其余的为中间抗旱型品种;相关分析表明,相对发芽率与D值的相关性最大(0.90),可将其作为快速鉴定小麦品种抗旱性的指标。
李国瑞李朝苏吴春汤永禄樊高琼
关键词:小麦萌发期抗旱性鉴定隶属函数法
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的物质积累、冠层结构及群体光合特性被引量:23
2014年
【目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SHW)具有较强的抗逆能力和高产潜力,研究SHW衍生品种的物质积累与分配、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为区域小麦遗传改良和产量提升奠定基础。【方法】2011—2013年在四川广汉市选择3个SHW衍生品种和5个非SHW衍生品种(普通小麦品种),测定主要生育阶段的物质积累与分配、开花灌浆阶段的冠层结构与光合参数。【结果】联合方差分析表明,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均存在显著的年际、品种及其互作效应,且年际效应大于品种与互作效应。SHW衍生品种3年平均产量9 163 kg·hm-2、19 133粒/m2、千粒重47.5 g,分别比普通小麦品种高12.31%、5.31%和7.95%;其干物质积累速率,尤其是生育前期的干物质积累速率明显高于普通小麦品种,如播种—分蘖、分蘖—拔节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分别比普通小麦品种高18.66%和20.46%,相应地主要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转移量和转移贡献率也高于普通小麦品种。成熟期SHW衍生品种的叶片、穗轴(颖壳)、茎鞘干物质占成穗茎总干重的比例分别比普通小麦品种低15.46%、7.14%和2.65%。SHW衍生品种植株中等偏高,但上部叶片短而宽,株型相对紧凑;开花期参试品种之间冠层分析仪参数没有显著差异,但SHW衍生品种在灌浆中期的太阳直接辐射透过系数较低,而消光系数较高。SHW衍生品种的群体光合速率较高,而旗叶光合速率优势不明显。籽粒产量与粒数/m2、花后叶片SAPD、灌浆中期群体光合速率、消光系数等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参试的SHW衍生品种株型相对紧凑、前期物质积累较快,成熟后非籽粒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较低,花后冠层叶片持绿期较长、群体光合效率较高,粒数与粒重协调、增产明显。
汤永禄李朝苏吴晓丽吴春杨武云黄钢马孝玲
关键词:冠层结构光合特性
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65
2017年
连续2年在西南冬麦区的重庆、仁寿、广汉、西昌4个地点,开展3种施氮水平(每公顷纯氮0、120、180 kg,简写为N_0、N_(120)、N_(180))和3种氮肥分配模式(NA:底肥100%;NB:底肥70%+苗肥30%;NC:底肥60%+拔节肥40%)的田间试验,监测小麦花后冠层叶片SPAD值、群体光合速率(CAP)、光能利用等生理参数和籽粒产量,计算氮素利用效率、光能利用率等.结果表明:随施氮水平增加,小麦上三叶SPAD值、CAP、光合有效辐射(PAR)截获率和产量均呈增加趋势,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生产效率、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呈降低趋势.氮肥后移的增效作用因施氮水平而异,SPAD于N_(180)增效明显,而CAP于N_(120)增效明显,不同氮肥管理模式的光能利用率因地点而异.氮肥后移能明显提高小麦氮肥农学效率、生产效率、吸收效率和氮素表观回收率,但氮肥利用效率则略有减少.氮肥后移效果N_C总体优于N_B处理.不同地点比较,广汉的SPAD值、CAP、PAR截获率、氮肥利用参数较高,其产量也相应最高;西昌的产量、SPAD值及氮素利用效率较高,但其光能利用率和CAP较低;重庆和仁寿的SPAD值、光能利用率及氮素利用效率均较低,其产量也最低.小麦生物产量与各地点的籽粒产量、CAP、SPAD值和PAR累积截获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不同生态区域增施氮肥都能促进小麦增产,氮肥后移可进一步优化产量结构、改善氮肥和光能利用效率,但存在年份和地点差异,各地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氮肥管理模式.
吴晓丽李朝苏汤永禄刘于斌李伯群樊高琼熊涛
关键词:氮肥氮素效率光能利用率
渍水对四川小麦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5
2015年
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连续2年(2011—2012和2012—2013年)以川麦104和内麦836为对象,在小麦苗期、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分别进行35 d的渍水处理,研究渍水对四川小麦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渍水减产最大,减产10%~15%,随渍水时期的后移,对产量的影响减小.苗期渍水降低了第3~6叶SPAD值、单株分蘖力和单株成穗数,降低了有效穗数、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成熟期干物质量.拔节期渍水降低了第4~7叶SPAD值,孕穗期渍水降低了倒4、倒3、倒2叶SPAD值,拔节期和孕穗期渍水导致花后旗叶SPAD值下降,渐增期灌浆速率(R1)和平均灌浆速率(Rmean)下降,千粒重下降.开花期渍水对产量影响较小.表明苗期渍水是四川稻茬小麦渍害临界期.
吴元奇李朝苏樊高琼吴晓丽汤永禄
关键词:小麦渍水分蘖灌浆
西南麦区小麦品种萌发期抗旱性的综合鉴定及评价被引量:45
2015年
为筛选西南麦区小麦萌发期抗旱性强的品种,用20%PEG-6000水溶液模拟干旱胁迫,测定41个小麦品种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苗高、胚芽鞘长度、胚根长、胚根数等性状,并通过加权隶属函数法对供试材料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正常条件相比,20%PEG-6000胁迫下小麦种子胚根数均降低(西科麦5号和川麦104例外),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苗高、胚芽鞘长度、根长均受到抑制,且不同品种降幅不同。通过加权隶属函数法分析,综合评价值(D值)较大的前五位品种分别是蜀万8号、绵麦228、绵麦37、川麦104和内麦316。利用聚类分析对41个品种的抗旱性进行分类,蜀万8号、绵麦37等5个品种为高度抗旱品种;川麦60、昌麦30等13个品种为抗旱品种;内麦9号、川麦43等10个品种为中等抗旱品种;绵阳26、蜀麦482等8个品种为对水分胁迫敏感品种;川麦55、川麦42等5个品种为对水分胁迫高度敏感品种。除根长外,其他鉴定指标与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发芽率和发芽指数与D值的相关系数最大(0.87)。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可作为小麦萌发期抗旱性快速鉴定的参考指标。强抗旱性品种蜀万8号、绵麦37、绵麦228等可作为西南麦区小麦抗旱育种种质资源。
李国瑞马宏亮胡雯媚汤永禄荣晓椒樊高琼
关键词:小麦萌发期抗旱性隶属函数聚类分析
小麦籽粒灌浆参数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稳定性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四川盆地小麦的粒重优势明显,但其稳定性受生育后期不利环境的影响较大,研究籽粒灌浆参数的稳定性对于提高粒重和产量的稳定性十分重要.以10个粒重、熟期和株叶型差异明显的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5个试验环境(年份×地点),研究小麦籽粒灌浆参数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千粒重差异很大,环境均值变动在42.9~53.0 g之间.多数灌浆参数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和环境效应,且年份效应大于地点效应.相同年份,粒重(TKW)、最大灌浆速率(Rmax)、平均灌浆速率(Rmean)、渐增期(T1)、缓增期(T3)及快增期灌浆速率(R2)主要受基因型的影响.CM104、CM42、CY23和NM836等品种的所有灌浆参数的稳定性都较好.相关分析表明,TKW与灌浆速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TKW的稳定性则主要与籽粒生长起始势(c0)、渐增期灌浆速率(R1)的稳定性关系密切,C0和R1的稳定性是决定粒重稳定的主要因素.
汤永禄吴晓丽吴元奇李朝苏吴春郭大明
关键词:小麦灌浆参数基因型差异稳定性
播种方式对丘陵旱地套作小麦立苗质量、产量及效益的影响被引量:26
2013年
【目的】西南冬麦区小麦主要分布于丘陵旱地并与玉米等作物间套种植,机械化程度低,种植效益差。测试以微耕机驱动的小型播种机播种性能与适应性,为提高播种立苗质量和效益奠定基础。【方法】2010—2011、2011—2012年在丘陵旱地不同土壤类型上进行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播种立苗、生长发育、产量建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设计处理包括:对照(旋耕整地+人工挖窝播种、施肥),2B-4机播(播前施肥旋耕+机械化播种),2BFS-4(旋耕整地+机械化一次性播种施肥)。【结果】处理之间立苗质量差异在播种阶段干旱较重的2010—2011年度表现最为明显,2B-4处理出苗较快较匀,生育前期、中期的个体与群体质量显著优于对照和2BFS-4处理,不同土壤类型上的表现趋势基本一致。2B-4、2BFS-4处理的播种效率显著高于对照,播种成本显著低于对照,其不同年份、不同土壤类型的平均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12.7%和8.9%,平均年纯收益分别对照提高70.6%和50.6%。【结论】综合立苗质量、产量、效益及年份效应,2B-4型单播机是适宜丘陵旱地生产条件的成熟小麦播种机,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汤永禄李朝苏吴春吴晓丽黄钢马孝玲
关键词:丘陵旱地套作小麦播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