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5200638)

作品数:12 被引量:76H指数:6
相关作者:朱兴全宋慧群林瑞庆廖申权翁亚彪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弓形虫
  • 4篇虫病
  • 3篇弓形虫病
  • 2篇中间宿主
  • 2篇人兽共患
  • 2篇宿主
  • 2篇特异
  • 2篇特异PCR
  • 2篇内转录间隔区
  • 2篇猪弓形虫病
  • 2篇转录间隔区
  • 2篇线虫
  • 2篇鲁道夫对盲囊...
  • 2篇扩增
  • 2篇基因
  • 2篇寄生虫
  • 2篇共患
  • 2篇PCR
  • 2篇PCR扩增
  • 1篇登革热

机构

  • 11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广州市第八人...
  • 1篇广东省农业科...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广州动物园

作者

  • 11篇朱兴全
  • 7篇宋慧群
  • 5篇林瑞庆
  • 4篇廖申权
  • 3篇张翰
  • 3篇翁亚彪
  • 2篇陈强
  • 2篇唐剑栋
  • 2篇张媛
  • 1篇周俊梅
  • 1篇张复春
  • 1篇张德林
  • 1篇陈武
  • 1篇袁子国
  • 1篇梁瑜
  • 1篇陈万山
  • 1篇黄翠琴
  • 1篇杨傲冰
  • 1篇赵光辉
  • 1篇马妮妮

传媒

  • 6篇热带医学杂志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2篇中国兽医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华临床感染...

年份

  • 3篇2009
  • 5篇2007
  • 4篇200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信号肽捕获系统及其在寄生虫学领域的应用被引量:2
2006年
分泌性蛋白是生物体各组织细胞间传递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分离和鉴定编码分泌性蛋白的基因将会对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信号肽捕获系统是一种近年发展起来的分离和鉴定编码分泌性蛋白基因的新方法,利用分泌性蛋白在N末端都含有信号肽这一特性,来特异性克隆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本文主要对信号肽捕获系统的发展及其在寄生虫学领域的应用作一概述。
陈强朱兴全
鲁道夫对盲囊线虫C新种的ITS rDNA序列测定及种系发育关系分析被引量:5
2009年
以鲁道夫对盲囊线虫C种为研究对象,对其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和序列分析,以ClustalⅩ1.81程序对序列进行比对,然后用MEGA4.0程序的MP法和NJ法及PUZ-ZLE4.1程序的ML法构建鲁道夫对盲囊线虫A、B、C种以及北方对盲囊线虫的种系发育关系。结果显示,鲁道夫对盲囊线虫C种的ITS-1,5.8 S,ITS-2序列大小分别为451 bp、127 bp和277 bp,鲁道夫对盲囊线虫3个种与北方对盲囊线虫ITS序列种内差异小,种间差异明显。种系发育关系分析发现,这3种方法(NJ法、MP法和ML法)构建的种系发育树的拓扑结构基本一致,其中C种和A种聚在一起,构成一支,再和B种聚在一起;北方对盲囊线虫单独成一支。研究结果证明鲁道夫对盲囊线虫C种确为一新种。
张媛林瑞庆赵光辉袁子国宋慧群朱兴全
关键词:内转录间隔区RDNA
2例猪弓形虫病的特异PCR诊断与虫株分离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应用特异PCR方法诊断猪弓形虫病并通过动物接种的方法分离弓形虫虫株。方法用涂片镜检、特异PCR方法检测病料,用经PCR方法检测为阳性的病料接种小白鼠,经连续传代分离弓形虫虫株。结果病例1的肺及肺门淋巴结涂片镜检见有少量的弓形虫滋养体,但病例2的颌下淋巴结及肺门淋巴结涂片镜检未见有弓形虫滋养体。用特异PCR方法检测两个病例的上述病料,均得到弓形虫的特异条带。小白鼠接种试验从每个病例均分离出一个弓形虫虫株。结论特异PCR诊断方法能较快速、准确地检测猪弓形虫病,小白鼠接种试验是一种较好的弓形虫虫株分离方法。
廖申权翁亚彪宋慧群杨傲冰崔建鑫张翰朱兴全
关键词:弓形虫猪弓形虫病特异PCR
AFLP标记在微生物学上的应用被引量:4
2006年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AFLP)是一种用来检测基因组多态性的新一代分子标记,具有分辨率高、稳定性好、重复性好等特点。近年来,AFLP已广泛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许多研究领域,在遗传图谱的构建、遗传多态性的分析、系统分类学等方面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本文主要介绍其原理、方法特点以及在微生物学上的应用。
马妮妮魏冬霞林瑞庆朱兴全
关键词:AFLP分子标记微生物学
猪弓形虫病诊断与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06年
廖申权翁亚彪宋慧群朱兴全
关键词:猪弓形虫病药物治疗弓形虫感染人兽共患病刚地弓形虫中间宿主
猫源弓形虫虫株的分离与鉴定被引量:3
2007年
将猫的心、脑、舌用盐酸-胃蛋白酶溶液消化处理后接种小白鼠,经连续传代分离弓形虫虫株,用特异PCR方法对所分离的虫株进行了鉴定。分别从24只猫的样品中分离出8株弓形虫虫株,用弓形虫种特异的PCR方法对8个虫株进行鉴定,均得到弓形虫的特异条带;测序证明所扩增出的DNA片段确为弓形虫的核糖体DNA第一内转录间隔区(ITS-1)部分序列。研究结果表明,将动物组织用盐酸-胃蛋白酶溶液消化处理后接种小白鼠是一种分离弓形虫虫株较为理想的方法,特异PCR方法能准确、快速地鉴定弓形虫虫株。
张翰周东辉陈强唐剑栋宋慧群朱兴全
关键词:弓形虫特异PCR
弓形虫分子生物学诊断和基因型鉴定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07年
弓形虫病是一种呈世界性分布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并给全世界的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弓形虫病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较为困难。传统的检测方法如病原学诊断、免疫学检测等费时且不够稳定。而以核酸扩增技术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如实时定量PCR(RT-PCR)、巢式-PCR和PCR-RFLP等的应用,不仅为弓形虫病的诊断提供了快速、灵敏、特异及稳定的检测方法,而且通过对病原基因型的分析鉴定为弓形虫群体生物学、流行病学、疫苗研究及对基因型和疾病模式之间潜在的相关性研究等提供重要的依据。
张翰廖申权宋慧群朱兴全
关键词:弓形虫病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分型
广州地区484例登革热患者血清学检测及病毒分离株E基因序列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对2006年广州地区登革热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并对分离的病毒株进行E基因序列分析,以了解可能的传播来源。方法用免疫层析法(ICT)检测患者血清登革病毒IgM和IgG抗体,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1(NS1)抗原和IgM抗体;C6/36细胞微量法对发病2d内患者的血清进行登革病毒的分离培养,并用免疫荧光检测(IFA)及RT—PCR法对病毒分离株进行鉴定;测定分离株DVI—GZ42/06的E基因序列,与国内外参考株、流行株进行同源性比较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ICT法检测患者登革病毒IgM和IgG的检出率分别为89.5%(433/484)及38.0%(184/484)。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NS1抗原的检出率为:第1~2天92.7%(38/41)、第3~5天83.3%(70/84)、第6~10天10.9%(5/46);IgM抗体的检出率分别为2.4%(1/41)、51.2%(43/84)及97.8%(45/46)。病毒分离培养阳性率为61.0%(25/41),IFA及RT—PCR法证实为登革1型病毒。分离株Guangzhou/42/06的E基因序列与登革1型病毒标准株Hawaii/45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4.6%;与Thailand/NI09VI04、Vietnam/06和Vietnam/07的同源性高,分别为99.0%、98.6%和98.6%,且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上,亲缘关系很近,而与广东省2006年前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远。结论登革病毒NS1抗原检测在登革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价值。2006年广州地区出现的登革热疫情由输入性病例引起本地暴发流行的可能性大。
卢业成梁瑜周经姣陈万山方丹云周俊梅张复春江丽芳
关键词:登革热血清学检测系统进化树
中国弓形虫虫株529bp重复序列的PCR扩增、克隆及分析被引量:15
2007年
【目的】首次对中国来源于不同宿主、不同地域的9个弓形虫虫株(ZS1人株、PY猪株、GY猪株、ZC猪株、NT猪株、ZS人株、SH人株、CN猪株、QHO绵羊株)以及国际标准强毒RH株之间在529bp重复序列的变异进行研究,从而为进一步的分子诊断和分子遗传学研究以及弓形虫病的防制奠定基础。【方法】抽提基因组DNA后,用PCR方法对10个虫株的529bp重复序列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经纯化后克隆于pGEM-TEasy质粒载体,再经菌落PCR及酶切鉴定阳性克隆,然后对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10个弓形虫虫株的529bp重复序列都不完全相同,它们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变异范围为0.8%~2.9%。变异主要位于第32~55位碱基之间,这些碱基变异与虫株的宿主来源、地域来源及毒力之间没有相关性。【结论】529bp重复序列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弓形虫与其它寄生虫的种间鉴定,但不适合用于研究弓形虫的种内遗传变异。
宋慧群张德林廖申权翁亚彪林瑞庆朱兴全
关键词:弓形虫PCR
广州动物园鸬鹚鲁道夫对盲囊线虫的分子鉴定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以核糖体DNA(rDNA)的第一与第二内转录间隔区序列(ITS-1及ITS-2)鉴定从广州动物园鸬鹚体内分离出来的鲁道夫对盲囊线虫种类。方法将鲁道夫对盲囊线虫样品GZ1、GZ2、GZ3和GZ4的ITS-1、5.8S、ITS-2进行PCR扩增及序列分析,并与GenBankTM公布的Contracaecum rudolphii A、B种相应序列进行比较。结果来自鸬鹚体内的4条鲁道夫对盲囊线虫具有相同长度的ITS序列,其ITS-1、5.8S、ITS-2分别为451、157和268bp,与GenBankTM公布的鲁道夫对盲囊线虫B种(C.rudolphii B)序列几乎完全一致,但在第108位缺失T。结论来自广州动物园鸬鹚体内的对盲囊线虫是C.rudolphii B。
张媛陈武林瑞庆黄勉宋慧群朱兴全
关键词:鸬鹚PCR扩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