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32008)
- 作品数:9 被引量:46H指数:5
- 相关作者:李伟东罗宏杰王丽琴赵静鲁晓珂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化学工程更多>>
- 可溶盐NaCl和CaCl_2对陶质文物的酥粉作用被引量:5
- 2015年
- 研究可溶盐NaCl和CaCl_2复合盐破坏陶质文物过程中作用本质,在复合盐溶液的平衡结晶相分析基础上,分析陶质样品中可溶盐溶液的吸收和水分蒸发速率变化,以及采用超景深显微系统、扫描电子显微系统等检测可溶盐NaCl、CaCl_2和复合盐溶液对陶质样品的破坏过程和作用。结果表明:陶质样品破坏的本质在于可溶盐结晶受力过程中微裂纹的扩展和贯通,在环境相对湿度变化引起裂纹扩展贯通过程中,陶质样品表面逐层粉化脱落,质量、形貌和强度都发生着一定程度的改变,其中NaCl结晶体对陶质样品产生的作用力较大,破坏性最强,而NaCl溶液中加入的CaCl_2延长了盐结晶所需要的时间,间接地阻碍了NaCl的结晶析出,反而对陶质样品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酥粉陶质文物的保护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赵静王丽琴罗宏杰李伟东容波周铁
- 关键词:可溶盐NACLCACL2微裂纹
- 瓦店遗址龙山文化白陶的科技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瓦店遗址是中原地区一处级别较高的龙山文化遗址,考古研究表明该遗址对于深入探索早期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EDXRF、XRD、EPMA、Raman光谱等手段,对瓦店遗址出土的白陶样品的组成结构开展了深入研究,探讨了瓦店遗址白陶的原料类型,结果表明瓦店遗址出土白陶可以分高铝型、高硅型以及高钙型三类。部分高铝型白陶中直观检测出了高岭石晶相,推测其原料与高岭土相关;高钙型样品原料组成主要是文石型碳酸钙,这也是在古代遗存中首次发现以文石为主要原料的白色器物残片,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白陶器物的认识。
- 鲁晓珂方燕明李伟东
- 关键词:白陶
- 钧瓷釉与乳光、窑变及结构色被引量:17
- 2015年
- 对于蓝青系列钧瓷釉的呈色机理,中外研究者有多种解释,但莫衷一是的是,其究竟是结构呈色-抑或"乳光蓝色"还是化学着色。本文从结构色、乳光的内涵、钧瓷釉中可能存在的结构色类型分析,结合解析钧釉中存在的化学元素着色方式以及基础实验的经验,探讨了钧瓷釉与乳光、窑变及结构色的关系,从而得出,钧瓷蓝青系列色釉的着色机理,是特殊工艺条件下化学色与结构色的复合着色。多种变价着色元素的存在以及古瓷窑炉温差大、气氛稳定性差的结构特点和釉料组成中元素种类丰富等特点,是其极易色变出现"窑变"现象的本质;"乳光"也只是偶然现象,并非钧釉真正意义上的着色机理。
- 王芬杨长安苗建民侯佳钰林营朱建锋
- 关键词:钧瓷釉
- 西安汉墓出土漆陶器的科学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EDXRF)、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及电子探针(EPMA)等手段对陕西西安市汉墓出土的陶器残片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这批陶器中有北方汉墓鲜有报道的红色彩绘漆陶器,其红色颜料为较常见的朱砂(HgS)。显微结构研究显示至少存在三种类型的陶器:其一,陶胎上先通体涂绘含高锰和铁化合物的棕黑色陶衣,其中MnO和FeO的质量分数超过20%,后再施红色彩绘层;其二,陶胎上先涂一层薄漆层后再进行彩绘;其三,先在陶胎上做底灰层,再刷一层薄漆,然后进行彩绘。漆层中都存在添加骨灰和石英的现象,漆灰层中有添加高铁物质及黏土的现象,其中FeO的质量分数达22%。研究结果不但扩展了陶器的种类,也为漆陶器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 李强李强李伟东罗宏杰
- 关键词:骨灰汉墓
- 山东青州和沂源地区出土彩绘陶器的测试分析被引量:7
- 2014年
- 彩绘陶器以其绚丽多彩的彩色装饰为主要特征,对它们的相关研究将不断丰富古代制陶工艺及颜料加工技术的认识。为此,本研究利用EDXRF、XRD、SEM、热膨胀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山东青州香山汉墓和沂源战国墓葬出土彩绘陶器的组成结构及烧制温度进行了深入分析,首次发现了先以滑石粉打底其上再绘朱砂的彩绘陶品种。沂源战国墓葬中出土了表面用锡层作装饰的陶器,这是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墓葬中首次发现这种"锡涂陶"。青州香山汉墓出土的陶俑和器物的胎料组成相近,而烧成温度存在明显差异,陶俑的烧成温度要高于器物。这些结果可为研究彩绘陶器的工艺发展提供新资料。
- 鲁晓珂李伟东李强容波周铁
- 关键词:彩绘陶器烧成温度
- 高汉墓酥粉灰陶文物的病变机理被引量:3
- 2014年
- 利用超景深显微系统、扫描电子显微镜、离子色谱和X射线衍射等分析了典型酥粉陶质文物样品的化学成分、微观形貌以及含有的可溶盐离子成分和浓度。结果表明:含量占样品总质量3.00%~10.00%的可溶盐NaCl和NaNO3是导致文物酥粉的主要原因。通过可溶盐溶液在陶质样品中的结晶动力学分析以及在模拟陶质样品中的结晶破坏过程,证实陶质样品的破坏本质在于可溶盐结晶受力过程中微裂纹的扩展和贯通。在环境相对湿度变化引起裂纹扩展贯通过程中,样品质量、形貌、孔径和强度都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其中,NaCl结晶体对陶质样品产生的负压压力较大,破坏性最强。
- 赵静罗宏杰王丽琴王丽琴李伟东周铁
- 关键词:可溶盐微裂纹
-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出土琉璃构件的病变产物分析
- 2014年
- 以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出土的典型明代琉璃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进行古琉璃釉面腐蚀的显微特征、腐蚀产物成分、物相结构以及琉璃胎釉结合层的显微分析等,结合样品埋藏所处的环境分析,探索典型琉璃样品表面的腐蚀机理.研究表明古代建筑琉璃构件的含铅釉面在埋藏土壤环境中化学稳定性较差,不同颜色釉面发生不同程度的腐蚀,腐蚀产物分别为含铅/钙的磷酸盐络合物、不同晶形的磷酸铅盐或碳酸铅;含Ca、P元素的釉面腐蚀较为严重,从釉层表面腐蚀直至内部胎釉结合处;推断腐蚀产物除了受铅釉釉层的化学组成、表面结构影响外,还与土壤水膜、pH和土壤胶体颗粒中的离子交换等因素有关,该研究为琉璃文物的腐蚀机理研究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 赵静王丽琴罗宏杰李伟东李晓溪
- 关键词:埋藏环境
-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黄河流域陶衣技术的发展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本研究利用EDXRF、EPMA和Raman光谱等技术对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黄河流域案板遗址、西坡遗址、陶寺遗址、瓦店遗址、桐林遗址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衣涂层进行组成结构分析,研究陶衣的原料特征和制作工艺,并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陶衣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为探讨陶衣技术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与釉的起源关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案板遗址发现的青色光亮涂层中含有较多量的钾(约14%)和磷,这与植物燃烧后的草木灰中含有高含量的钾和磷相似。西坡遗址除了彩陶上具有两种类型的白色陶衣,还发现部分红陶上存在深红色陶衣,铁含量>10%,原料为赭石。陶寺、瓦店和桐林遗址都发现了黑色陶衣,原料特点相似,铝含量(>20%)都明显较高。二里头遗址原始瓷釉釉层厚度超过100μm,并且连续覆盖于表面。这些陶衣涂层中熔剂氧化物R_XO_Y的总含量有高有低,按时间序列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递进而未表现出规律性的增长趋势。新石器时代的陶衣涂层由于烧成温度较低以及胎体易熔的特性,达不到在高温不变形的器物表面呈现玻璃状釉层的效果,但是陶衣工艺长期积累的技术形式应该为早期釉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 鲁晓珂方燕明李伟东李新伟
-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
- 唐代彩绘陶质文物的酥粉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陕西陇县神泉村唐墓最早发掘于1955年,其中承载着重要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研究中西部文化交流和民族交往、融合等具有重要意义的彩绘文物正在面临严重酥粉而逐渐消失在历史舞台.利用超景深显微系统、扫描电子显微镜、离子色谱和x射线衍射等方法,分析探讨典型酥粉彩绘陶质文物样品的化学成分、微观形貌以及含有的可溶盐离子成分、浓度等,提出含量占样品总质量3.70%~10.74%的可溶盐NaCl和NaNO3是导致文物酥粉的主要原因,证明了陶质裂纹的起裂并不意味着样品的破坏,破坏的本质在于可溶盐结晶受力过程中微裂纹的扩展和贯通,在环境相对湿度变化引起裂纹的扩展贯通过程中,样品质量、形貌、孔径和强度都发生着一定程度的变化,其中NaCl结晶体对陶质样品产生的负压压力较大,破坏性最强.本研究揭示了承载着重要历史文化信息彩绘陶质文物酥粉的重要原因,为进一步酥粉陶质文物的保护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赵静罗宏杰罗宏杰李伟东王丽琴李伟东
- 关键词:唐墓可溶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