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基金(NT2009-001)

作品数:6 被引量:8H指数:2
相关作者:管怀进殷丽姚勇黄正如陈源更多>>
相关机构:南通大学无锡市人民医院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视网膜
  • 3篇网膜
  • 3篇膜炎
  • 3篇角膜
  • 3篇角膜炎
  • 3篇分枝杆菌
  • 3篇杆菌
  • 2篇视神经
  • 2篇甲泼尼龙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断层扫描
  • 1篇营养因子
  • 1篇神经节
  • 1篇神经节细胞
  • 1篇神经营养
  • 1篇神经营养因子
  • 1篇视网膜病
  • 1篇视网膜病变
  • 1篇视网膜神经

机构

  • 5篇南通大学
  • 3篇无锡市人民医...
  • 2篇常熟市第二人...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管怀进
  • 4篇殷丽
  • 3篇姚勇
  • 2篇张俊芳
  • 2篇陈海英
  • 2篇项晓丽
  • 2篇陈源
  • 2篇黄正如
  • 1篇杨玲
  • 1篇程争平
  • 1篇胡楠
  • 1篇唐春周
  • 1篇杨铃
  • 1篇吴玉宇
  • 1篇石海红
  • 1篇孙超
  • 1篇孙建初
  • 1篇包欣
  • 1篇薛建中

传媒

  • 2篇中华眼科杂志
  • 2篇中华眼外伤职...
  • 1篇交通医学
  • 1篇中华眼视光学...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脓肿分枝杆菌性角膜炎的病理学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脓肿分枝杆菌性角膜炎(MAK)的细胞病理学、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改变。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分析。刮取6例角膜异物剔除术后急性期MAK的病灶组织,其中4例作涂片Ziehl-Neelsen抗酸染色,3例作透射电镜(TEM)检查。另取2例角膜移植术中获得的慢性期MAK的角膜组织作病理学检查包括苏木精-伊红(HE)染色、抗酸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TEM检查。结果4例角膜刮片组织涂片抗酸染色后均见单个或聚集成束状、团块状红色分枝杆菌;还可见大量中性白细胞及坏死的角膜上皮和基质组织,炎性细胞内外散在大量抗酸染色阳性分枝杆菌。2例角膜移植术者病变角膜HE染色可见角膜上皮局限性增生,基质变性、坏死、溃疡形成,病灶中可见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并可见新生血管形成与纤维瘢痕组织增生;Ziehl-Neelsen抗酸染色未见明显阳性分枝杆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均未见CD^4+、CD8^+细胞。3例角膜刮片组织电镜下可见形态多样的脓肿分枝杆菌,并可被单核巨噬细胞或中性白细胞吞噬,菌体中可见小空泡、异染颗粒等多种包含物;2例角膜移植术中获得的角膜板层组织电镜下见脓肿分枝杆菌形态多为细长杆状,细胞壁缺失(L型杆菌),内含物结构不清甚至消失,可见数个至几十个高电子密度的小颗粒散在于菌体内外。结论脓肿分枝杆菌引起的角膜炎早期呈急性化脓性炎症反应改变,晚期呈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反应改变,分枝杆菌多转变为L型,导致炎症反应长期迁延不愈。
殷丽姚勇管怀进张俊芳石海红杨铃
关键词:分枝杆菌感染角膜炎免疫组织化学显微镜检查
甲泼尼龙对大鼠视神经轴突切断后视网膜兴奋性氨基酸转运蛋白-1和谷氨酰胺合酶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摘要】目的研究甲泼尼龙(methylprednisolone)对大鼠视神经轴突切断术后视网膜兴奋性氨基酸转运蛋白-1(EAAT-1)和谷氨酰胺合酶(GS)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单眼视神经轴突切断模型56只,并随机分为4组,每组14只大鼠。第1组和第2组分别给予甲泼尼龙10mg/kg/d和20mg/kg/d静脉注射,共5d;第3组给予甲泼尼龙30mg/kg静脉注射1次,以后按5.4mg/kg/h给药直到24h;第4组给予生理盐水静脉注射;第4组大鼠的对侧眼作为正常对照组不予注射。各组于术后7d随机选择2只大鼠进行上丘脑荧光金逆行标记检查视神经轴突切断状况。术后14d、21d随机选择6只大鼠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视网膜EAAT-1和GS的表达。结果视神经轴突切断术后14d、21d各实验组EAAT-1的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第4组的GS表达术后14d、21d时均低于第1组和正常对照组,术后14d时低于第3组,术后21d时也低于第2组;第3组术后21d的GS表达低于术后14d。结论视神经轴突切断术后大鼠视网膜EAAT-1、GS的表达降低;甲泼尼龙能促进视神经损伤后大鼠视网膜GS而不是EAAT-1的表达。
黄正如陈海英项晓丽陈源管怀进
关键词:甲泼尼龙
快速生长型分枝杆菌性角膜炎的暴发与控制
2011年
目的 探讨角膜异物伤后快速生长型分枝杆菌性角膜炎(RGMK)暴发的原因与控制措施.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调查2007年7月1日至8月5日南通一基层医院在角膜异物剔除术后暴发的11例(11眼)RGMK,了解患者的发病和初诊情况,以及当地医院、接诊医生和患者的工作场所,并采集标本做细菌培养.控制措施包括重视无菌操作,剔除角膜异物时摒弃戊二醛浸泡的角膜异物针,首选一次性针头,选用高压蒸汽法消毒替代戊二醛消毒液消毒等;治疗方法有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生素,5%碘酊烧灼清创病灶甚至角膜移植.结果 RGMK暴发感染的原因为异物本身带菌或使用的戊二醛难以杀灭快速生长型分枝杆菌,导致异物针带菌污染角膜造成感染.9例患者经局部和全身应用多种抗生素及5%碘酊烧灼清创病灶后治愈,2例以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经角膜移植后治愈.结论 RGMK可在角膜异物剔除术后暴发流行,其对药物治疗反应慢,顽固性病例可经角膜移植而治愈.加强劳动防护,重视无菌操作,提高消毒灭菌质量,异物剔除术毕使用多种抗生素,术后密切随访观察等有利于预防和减少RGMK的发生.
殷丽姚勇孙建初管怀进程争平吴玉宇胡楠张俊芳
关键词:分枝杆菌角膜炎疾病暴发流行
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联合甲泼尼龙对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轴突再生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联合甲泼尼龙(MP)对视神经轴突切断的大鼠视网膜兴奋性氨基酸转运蛋白-1(EAAT-1)和谷氨酰胺合酶(GS)表达及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存活与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右眼视神经轴突切断(ONA)模型52只,随机分为Ⅰ、Ⅱ两组,每组26只。I组给予甲泼尼龙10mg/kg/d×5d静脉注射;及GDNF2μg玻璃体内注射,术后7d重复注射。Ⅱ组相同时间点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注射。对侧眼作为各自正常对照组不予注射。Western-blot检测各组术后14d、21d视网膜EAAT-1和GS的表达;霍乱毒素B亚单位顺行标记RGCs和视神经纤维并定量分析。结果RGCs逆行标记显示视神经轴突被完全切断。I组的EAAT-1和Gs表达高于Ⅱ组。14d,I组的RGCs密度高于Ⅱ组。I组、Ⅱ组的视神经的荧光强度在14d及21d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DNF联合用泼尼龙能促进视神经轴突切断后大鼠视网膜EAAT-1和Gs的表达,并短暂促进RGCs存活,但不能促使RGCs轴突再生。
黄正如薛建中陈海英项晓丽陈源管怀进
关键词: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甲泼尼龙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形态学改变及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横断面观察研究,对43例(49眼)CSC患者进行FFA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并将两者结果对比观察。结果:呈典型FFA表现21只眼,OCT扫描均发现神经上皮脱离或色素上皮脱离或两者皆有。其中FFA中未发现任何异常荧光部位5只眼,在OCT中却可见局部色素上皮光带粗糙和小隆起。FFA中呈不典型的渗漏表现23只眼中,OCT扫描也发现神经上皮脱离或色素上皮脱离或两者皆有,其中局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光带粗糙和小隆起表现8只眼。FFA中未见任何异常荧光的5只眼,其中OCT扫描却发现有只眼呈局限性浆液性神经上皮浅脱离,即视网膜的隐性渗漏。结论:CSC的发病机制可能为脉络膜循环障碍继发RPE损害。SD-OCT对FFA诊断和研究CSC有很好的补充甚至是替代作用。
孙超包欣殷丽
关键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治疗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兔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NTMK)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实验研究。建立兔NTMK模型,51只兔(51只眼)抽签法随机分为7组,分别使用阿米卡星(B组)、加替沙星(C组)、阿奇霉素(D组)、阿米卡星联合加替沙星(E组)、药物(阿米卡星+加替沙星)联合清创(F组)及早期深板层角膜移植(G组)进行治疗,生理盐水(A组)作对照;观察治疗前后角膜浸润等变化,并对治疗4周后的角膜病灶进行细菌培养。各治疗组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综合评分结果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4-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法。角膜炎愈合率的两两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治疗后1周,G组有6例愈合,而其他各组无1例愈合,B、c、D、E、F、G组临床表现综合评分分别为6±4,84-2,6±4,8±3,74-4,3±1,与对照组11.86±3.2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20.36,11.43,19.21,16.93,18.64,37.50;均P〈0.05)。治疗后2周,B、C、E、F、G组评分分别为2±6,4±6,5-4-8,4±4,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23.50,16.71,15.21,12.43,30.87;均P〈0.05),且仅G组愈合率(7/9)高于对照组(P=0.003)。治疗后3周,B、D、F、G组临床症状改善且仅F组及G组愈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4周,F、G组的病灶全部愈合,而对照组大部分兔角膜仍留有轻度的炎症反应。治疗后4周,各组角膜细菌培养均为阴性;组织病理学观察大部分角膜组织HE染色可见角膜上皮完整、局限性增生,基质层纤维增厚,局部可见小血管组织;部分角膜组织(主要是A组)HE染色可见角膜组织细胞反应性水肿,基质变性坏死溃疡形成、病灶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并见新生血管形成及纤维组织增生。结论阿米卡星、加替�
殷丽姚勇管怀进杨玲唐春周
关键词:非结核分枝杆菌角膜炎角膜移植动物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