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2010)

作品数:12 被引量:41H指数:4
相关作者:张兆群刘丽萍王李花陈冠芳郑绍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赫尔辛基大学美国犹他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生物学
  • 1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中新世
  • 5篇英文
  • 4篇晚中新世
  • 4篇化石
  • 2篇鹿科
  • 2篇更新世
  • 1篇动物群
  • 1篇中国北部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环境
  • 1篇食性
  • 1篇鼠科
  • 1篇碳同位素
  • 1篇跳鼠
  • 1篇同位素
  • 1篇牛科
  • 1篇偶蹄目
  • 1篇盆地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
  • 3篇赫尔辛基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美国犹他大学

作者

  • 11篇张兆群
  • 4篇刘丽萍
  • 4篇王李花
  • 2篇陈冠芳
  • 1篇傅铭楷
  • 1篇刘艳
  • 1篇魏涌澎
  • 1篇郑绍华
  • 1篇崔宁

传媒

  • 11篇古脊椎动物学...
  • 1篇第四纪研究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陕西蓝田晚中新世新罗斯祖鹿(鹿科,偶蹄目)(英文)被引量:3
2014年
描述了陕西蓝田地区蓝田组底部发现的新罗斯祖鹿化石。该种中等大小,具三分支鹿角,主枝弯曲,角基脊延伸至额骨上;年轻个体的角环与第一分支间距离长,眉枝长且弯曲;下颊齿的古鹿褶不发育或缺失。整理中国发现的祖鹿化石,认为中国晚中新世至早更新世应该有5个种存在:新罗斯祖鹿(Cervavitus novorossiae)、山西祖鹿(C.shanxius)、化德祖鹿(C.huadeensis)、最后祖鹿(C.ultimus)和凤岐祖鹿(C.fenqii)。新的生物年代学数据以及对比分析提示祖鹿可能起源于欧洲,随着东亚夏季风的加强从保德期开始迁入中国。不同于新罗斯祖鹿,山西祖鹿为适应气候与环境改变而出现了较明显的形态改变。上新世之后冬季风的加强致使祖鹿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小,到更新世早期仅在中国南方有遗存。
王李花张兆群
关键词:晚中新世
中国新近纪牛科分类及演化规律被引量:9
2009年
我国新近纪的牛科相当繁盛。至今已记录了30属,归入5个亚科(Hypsodontinae,Urmiatheriinae,Caprinae,Antilopinae和Bovinae)。化石主要出现在我国北方且大部分为土著类型,以颊齿中等高冠至高冠、前臼齿列短、头骨粗壮、弯曲和角心特化为特征。在整个新近纪时期,牛科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和4次大的更替。与同时代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牛科类群相比,中国牛科化石出现的时间早,且基本组成不同。在中新世,我国的牛科主要由Hypsodontinae,Urmiatheriinae,Caprinae的早期特化类型和Gazella组成,Boselaphini稀少并缺乏转角羚羊(Antilopinae);在上新世,除Gazella外,我国北方仍生活着Caprinae的一组土著类型。
陈冠芳张兆群
关键词:牛科
内蒙古大庙中新世哺乳动物群序列与环境变化被引量:10
2011年
中新世是现代地理、生态、气候格局等形成的关键时期,是研究陆生哺乳动物演化与环境变化关系的理想时段。通过对内蒙古四子王旗大庙发现的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试图揭示同一区域哺乳动物群落演变过程、生态类型的变化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庙共产出了3个时段的动物群,分别为早中新世谢家期、中中新世通古尔期以及晚中新世灞河期。从哺乳动物群落组成以及类群的演化序列上分析,大庙地区从早中新世谢家期至晚中新世灞河期生态环境相对稳定,明显不同于现代的干旱草原环境,应该是温湿的森林与开阔的草原共存的格局。
张兆群王李花Anu Kaakinen刘丽萍傅明楷
关键词:中新世哺乳动物群环境变化
陕西蓝田晚中新世灞河组的仓鼠化石(英文)被引量:8
2008年
陕西蓝田是我国晚中新世地层发育最完整的地区之一。新近纪哺乳动物分期中的灞河期即根据该地区灞河组发现的化石而命名。1997至2001年度的中芬合作在灞河组发现大量的新层位与化石标本。连续的地层剖面与大量的化石资料为进一步认识晚中新世哺乳动物的演化历史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灞河组发现的仓鼠可以归入两个属:微仓鼠Nannocricetus和科氏仓鼠Kowalskia。微仓鼠的分布时限较长,从灞河组的底部到中上部层位,古地磁研究指示其年代为10.2~8 Ma。根据形态特征与测量数据,发现的微仓鼠标本被归入同一种Nannocricetus primitivus。其主要特征有:个体很小;m1的下前边尖在中度或重度磨蚀的标本上呈单尖,metalophulidⅠ存在,但metalophulidⅡ缺如;M1前边尖与原尖单连接;M3很退化。与Nannocricetus mongolicus相比,m1的下前边尖更少分开,且在唇侧有向后延伸的弱脊,下前小脊很弱或缺失,m2的舌侧前边尖较发育,M1前边尖与原尖单连接,M3次尖较发育且缺失后尖。推测Nannocricetus primitivus是N.mongolicus的直接祖先类型,向后者转换的时间大约发生在7~8 Ma。根据新的化石材料重新修订了微仓鼠的属征:个体很小的仓鼠;上臼齿的中脊与下臼齿的下中脊完全缺失或极不发育;m1下前边尖呈单尖或较少分开;m2的下次尖靠舌侧,使得m2的后部较窄,m2中原谷向前延伸不太远;M3很退化。科氏仓鼠的标本很少,仅发现在剖面的上部,其时代稍早于8 Ma,与云南禄丰的年代大致相当,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纪录之一。推测科氏仓鼠在8 Ma前从欧洲迁移至中国。
张兆群郑绍华刘丽萍
关键词:晚中新世灞河组仓鼠
中国更新世兔属化石两新种被引量:2
2010年
中国更新世兔属(Lepus)化石较为丰富,尤其是周口店各化石地点产出了大量的标本。但受条件的限制,缺乏对现生骨骼标本的研究与对比,分类位置混乱或仅鉴定为未定种。详细观察研究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保存的现生兔属8种的187件头骨标本,归纳整理出Lepus各个种头骨与牙齿特征的个体差异和年龄变化以及稳定的特征。主要稳定特征包括:鼻骨基本形态,如长度、前后相对宽度等;额骨两侧凹陷深浅;眶上突上翘程度;颞窝的深浅及宽度;成年个体上间顶骨愈合,或不完全愈合;门齿前齿沟的形态及白垩质充填的情况;门齿孔宽,腭桥长及翼内窝宽度的比例关系;颧骨高度,浅层咬肌窝及咬肌突腹面三角的形态(反映出咬肌的发育程度);吻部形态;下颌骨基本形态(冠状突、上升支、齿隙骨体、颏孔位置等);颊齿基本形态等。在对现生标本观察研究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周口店第13地点的兔头骨及颅后骨骼,命名一新种德氏兔Lepus teilhardisp. nov.。新种以下列特征区别于已知兔属各种:颅全长平均大于90 mm,眶上突轻微上翘,前支稍短,后支发育;额骨两侧凹陷浅;咬肌突腹面中等大小;颧弓浅层咬肌窝较深;翼内窝宽度明显大于腭桥最小纵径;门齿孔较细长;颞窝上突起较高;枕外结节向下延伸成一低脊;听泡较大;外枕骨较宽,顶视几乎覆盖岩乳骨及部分听泡;I2前齿沟"V"字形,内、外两侧的前缘较平直且几乎持平,充填少量白垩质;下颌骨冠状突倾斜。陕西蓝田陈家窝子发现的翁氏兔(Lepus wongi)也归入该种内。将山东淄博孙家山发现的标本命名为淄博兔Lepus ziboensissp. nov.。该种门齿前齿沟浅窄,充填白垩质;齿隙明显较长;腭桥较长;翼内窝宽度与腭桥长度近乎相等;P2外前褶沟窄浅,内前褶沟亦较浅;p3在1件标本上可见较浅的前内褶沟。根据共生动物群分析,淄博兔的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
张兆群
关键词:更新世骨骼特征
内蒙古大庙晚中新世仓鼠科—新种(英文)
2011年
晚中新世是古老仓鼠类型向现代属种演化的重要转折时期。描述了产自内蒙古四子王旗大庙村附近DM02地点新发现的仓鼠科化石一新种,吴氏微仓鼠Nannocricetus wuae。该种臼齿低冠,齿尖呈尖锥形;m1的下前边尖呈单尖,具有向唇、舌两侧延伸的脊,无下中脊或极微弱;m2下前小脊很退化,下中脊有或无;M1前边尖窄,轻度二分;M3长大于宽。不同于被归入Cricetodontinae的Megacricetodon和Democricetodon,新种显示出牙齿结构的简化,上臼齿无前尖刺、前中脊和内外侧的附尖,下臼齿无下前小脊刺和内外侧的附尖,上臼齿3个齿根,下臼齿2个齿根。新种在牙齿形态上与陕西蓝田灞河组发现的原始微仓鼠Nannocricetusprimitivus和内蒙古二登图的蒙古微仓鼠N.mongolicus最为接近,前者的m1下前边尖完全单尖,下前边尖与后面齿尖的连接完全缺失或极微弱,上下臼齿的中脊(下中脊)在部分标本上存在。这3个种皆为中国北部的地方类群,显示出明显的演化趋势:m1下前边尖的二分,M2/m2中脊(下中脊)的退化和前小脊(下前小脊)的发育。根据形态特征推测吴氏微仓鼠可能起源于众古仓鼠(Democricetodon),并在中国渐进演化出原始微仓鼠和蒙古微仓鼠。依据吴氏微仓鼠的进化水平,参照已有的化石记录,并结合共生哺乳动物化石,推测该地点的时代可能为晚中新世最早期。
张兆群王李花刘艳刘丽萍
关键词:晚中新世
内蒙古四子王旗大庙中新世的真角鹿一新种(英文)被引量:4
2011年
描述了内蒙古四子王旗大庙中中新世化石地点(DM01)产出的真角鹿一新种:高枝真角鹿Euprox altus sp.nov.。新种具真正的角节,角节之上一定高度的两个分枝,长的角柄;牙齿低冠,上臼齿的前附尖和中附尖发育,新棱和齿带存在;p4的下后尖发育,下次凹存在;下臼齿具古鹿褶。这些特征可作为其归入真角鹿属Euprox的依据。Euprox altus最主要的特征是其分叉起始位置比属内其他种的高。分叉起始位置的标志是角基的突然变宽,它不同于分叉的位置,可作为一个新的鉴定特征。角冠表面纵向分布不均的沟棱、更低冠的牙齿、P4原尖后棱上的脊、p4不明显的下前凹和不是很发育的下三角凹、下臼齿上发育较弱的古鹿褶等特征都是新种区别于属内其他种的重要特征。Euprox altus所指示的可能是温暖湿润的生活环境,与大庙现在干旱、恶劣的景象截然不同。
王李花张兆群
关键词:中新世鹿科
中国原大羚化石的再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在研究新发现化石材料及对已有标本重新观察的基础上,讨论中国晚中新世至早上新世原大羚(?Protoryx)的系统分类位置。依据头骨、角心和牙齿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性状,建议把发现于中国北方曾归入?Protoryx的种类从旧大陆同时代或时代稍早的Protoryx Major, 1891中分出,另立2个新属:以?Protoryx yushensis Teilhard&Trassaert,1938为属型种的华北羚(Huabeitragus gen.nov.)和以?Protoryx shansiensis Bohlin,1935为属型种的粗壮羚(Macro- tragus gen.nov.)。华北羚体型中等大小,头骨窄长,颅轴与面轴夹角近直角,弯曲发生在角前的额部,眶上孔小,分开远,脑颅部短窄,间顶骨长方形,基枕骨方形,没有中纵沟或中嵴,角心长而纤细,基部靠近,向上分散度大,基部横断面近三角形,具前棱。Macrotragus头骨大而粗壮,其弯曲发生在角心基部之间的额面,弯曲度大于直角;角基之间的额中缝隆起呈脊;脸部宽;眶前窝浅;眶下孔后缘位于P3之上。眼眶向头骨两侧突出不明显,其前缘位于M3后缘之后;脑颅部短宽,呈简状,背面稍凸;枕面高、呈半圆形;基枕部为长方形或梯形,具中纵沟和弱的中纵脊;卵圆孔大,面向侧方;角心大而粗壮,内外侧扁,无棱,基部紧靠,向上的分散度小,基部横切面为椭圆形。无角后窝。前臼齿列退化。这两个属之间的主要不同在于前者的个体较小;角心较细弱,向上分散度大(前面观),具前棱,基部横切面呈次三角形;头骨窄,其弯曲位置靠前,弯曲接近90°;脑颅部窄;枕面平,为低矮的长方形;基枕部呈方形,面平,无中纵沟和中纵脊,前、后节结不发育和卵圆孔相对小等。在系统位置上,它们可能属于山羊亚科(Caprinae)。
陈冠芳张兆群
华北晚中新世羚羊的食性与古环境——稳定碳同位素的证据被引量:8
2007年
通过分析华北晚中新世保德期三个经典地点的羚羊牙齿釉质之稳定碳同位素,结合相同地点的单纯食叶者(鹿科)与食草者(三趾马)的数据,推断其食性取向。结果显示这些晚中新世生态系统中C_3植物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含有一小部分的C_4植物(可能小于30%)。高冠羚羊(Gazella dorcadoides类型)取食约20%的C_4植物,而中冠羚羊(G.paotehensis类型)与低冠羚羊(G.gaudryi类型)为纯C_3植物消费者。鹿科动物单纯取食C_3植物,而三趾马与G.dorcadoides类型的羚羊取食C_4植物的比例在统计上难以区分。碳同位素数据与G.gaud- ryi类型的食叶性以及G.dorcadoides类型以草食为主的观点相一致。参照这些类群的地理分布,当前的数据支持晚中新世黄土高原东南部处于相对于西北部更为封闭环境的观点。这种环境梯度的分布方向与模式可能是该地区东亚季风体系的早期信号。
Benjamin H.PASSEYJussi T.ERONENMikael FORTELIUS张兆群
关键词:晚中新世羚羊碳同位素食性
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中中新世阿特拉旱松鼠及其生态环境讨论被引量:1
2010年
记述了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中中新世哈拉玛盖组的两种阿特拉旱松鼠化石:Atlantoxerus junggarensis和A.xiyuensis sp.nov.。依据新的化石材料将A.junggarensis特征进行了修订。新种A.xiyuensis颊齿较小,齿冠低;P4大于或等于M1/2,次尖明显,原小尖发育,后小尖强大、明显大于后尖且一般不与后边脊相连,通常无中附尖;M1/2原小尖弱;m3无下前边尖和前齿带,无下中尖、下中附尖和下次小尖,下后脊粗壮、由下原尖伸向跟凹、不与下后尖相连,下内尖及下内脊发育。Atlantoxerus属最早的化石记录出现在中亚地区,推测它很可能起源于中亚,然后向西亚、欧洲和北非地区扩散。依据伴生动物群和相关古植物的研究成果推测,Atlantoxerus属可能生活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随着晚新生代全球气温变冷,该属的分布渐趋收缩,分异度减小,表明了其地理分布与温度变化密切相关。同时推测,温度对其生存的影响似乎比湿度更大。
魏涌澎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北缘中中新世气候变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