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
欢迎来到南京江宁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参考咨询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00556)
作品数:
6
被引量:38
H指数:4
相关作者:
翁建平
严晋华
杨黛稚
姚斌
章燕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中山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相关作品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资助
相关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6篇
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6篇
医药卫生
主题
4篇
糖尿
4篇
糖尿病
4篇
1型糖尿病
3篇
胰岛
3篇
胰岛素
3篇
糖尿病患者
3篇
1型糖尿病患...
3篇
病患
2篇
血红蛋白
2篇
血红蛋白A
2篇
血糖
2篇
糖基化
2篇
红蛋白
1篇
单核
1篇
单核苷酸
1篇
多态
1篇
多态性
1篇
血管
1篇
血管生成
1篇
血糖达标
机构
6篇
中山大学附属...
1篇
中山大学
作者
6篇
严晋华
6篇
翁建平
4篇
姚斌
4篇
杨黛稚
3篇
许雯
3篇
章燕
2篇
梁华
2篇
郑雪瑛
2篇
徐芬
2篇
李津
2篇
邓洪容
2篇
刘莉
2篇
艾鹤英
2篇
吕婧
1篇
叶建平
1篇
陈志鹏
1篇
许海霞
1篇
林硕
1篇
朱延华
1篇
邢晓欢
传媒
4篇
中华医学杂志
2篇
中华糖尿病杂...
年份
1篇
2015
1篇
2014
4篇
2013
共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SIRT1敲除对C57BL/6J小鼠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和机制探讨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在脂肪分化和发育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建立以C57BL/6J为基因背景的SIRTl全敲除小鼠(简称SIRT1^-/-小鼠),以同窝的野生型小鼠作为正常对照。28周龄小鼠测体重和体内脂肪含量,留取附睾脂肪垫。用BODIPY558/568和isolectinAlexaFluor488分别对离体后新鲜的附睾脂肪尖端的脂肪细胞和毛细血管进行荧光染色,在共聚焦显微镜下成像后用Imafis图像分析处理软件重建为三维图像。将固定后的附睾脂肪进行组织切片,行HE染色;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蛋白的表达。体外实验取怀孕小鼠第13~14天的胚胎,制备小鼠胚胎成纤维(MEF)细胞,诱导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进行油红O染色。结果与野生型小鼠相比,SIRT1^-/-小鼠的体重显著低[(42.1±1.6)比(25.4±1.0)g,P〈0.05],体内脂肪含量明显少[(13.4±1.0)比(7.8±0.5)g,P〈0.05],附睾脂肪组织明显发育不良,组织切片HE染色显示SIRT1^-/-小鼠的脂肪细胞显著小、细胞外基质少;而体外实验中SIRT1^-/-小鼠MEF细胞的成脂能力反而强于野生型小鼠[油红O定量测吸光度(A)值:1.93±0.09比0.71±0.04,P〈0.05]。进一步实验发现,与野生型小鼠相比,SIRTl1^-/-小鼠附睾脂肪组织中血管生成显著少(毛细血管所占体积百分比:2.92%±0.03%比1.34%±0.02%,P〈0.05),表现为三维成像中毛细血管网较野生型对照组少近1/2,且SIRT1^-/-小鼠附睾脂肪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的表达受损。结论SIRT1全敲除导致C57BL/6J基因背景的SIRT1^-/-小鼠脂肪组织发育不良,其机制并非由于成脂能力减弱,而可能与脂肪组织中血管生成受损使得脂肪细胞的分化成熟受阻有关。
徐芬
严晋华
梁华
许雯
叶建平
翁建平
关键词:
脂肪细胞
细胞分化
血管生成
TNF-1031T/C多态性与胰岛素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效果的关系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NF)基因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1799964(T.1031C)、rs1800630(C-863A)、rs1799724(C.857T)在预测胰岛素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临床疗效中的作用。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代谢病学科门诊109例新诊断的T2D患者(r12D组),168名健康志愿者。留取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扩增TNF启动子区涵盖rs1799964、rs1800630及rsl799724的上下游共1293bp片段,产物测序后进行基因型和单倍型分析。T2D组接受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25R)治疗,调整剂量至空腹及晚餐前血糖达标(4.4~7.0mmol/L),维持治疗1年。分析临床疗效与TNFSNP单倍型的关系。结果TNF.1031C一863C一857C单倍型在T2D组患者中分布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2.7,P〈0.05)。携带-1031C.863C-857C单倍型的T2D患者(CCC组)与-1031T-863C-857C纯合子T2D患者(TCC组)比较,糖化血红蛋白(HbAl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9%比8.5%)。CCC组空腹胰岛素水平和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高于TCC组[16.1(11.9—20.3)比10.6(8.1—14.3)mU/L;in(HOMA-IR):1.8±0.4比1.4±0.5,均P〈0.05]。1年胰岛素治疗能显著改善两组HbA1c水平(治疗后两组均6.5%)和TCC组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B)[治疗前比治疗后lnHOMA.B:3.7±0.6比4.4±0.9]。CCC组HOMA-IR仍高于TCC组[1nHOMA—IR:2.5(0.9~3.9)比1.1(0.8~1.8),P〈0.05]。结论TNF-1031C.863C-857C单倍型与T2D患病率、内源性胰岛素抵抗水平相关。携带CCC单倍型的新诊断T2D患者接受1年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25R)治疗后未获得HOMA-IR及HOMA-β改善。
许海霞
许雯
徐芬
梁华
严晋华
陈志鹏
孙亦挺
姚斌
翁建平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
多态性
单核苷酸
胰岛素
广东省1型糖尿病患者酮症酸中毒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2013年
目的调查广东省1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2010年8月6日至2012年3月31日在广东省16家医院收集1型糖尿病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病史等信息,中心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和固定餐后2hC肽等;DKA发病和复发的危险因素分别采用Poisson回归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共纳入611例1型糖尿病患者,DKA发病率为26.4次/100人年,发病危险因素有女性(RR=2.12)、医保报销比例〈50%(RR=1.84)、未控制饮食(RR=1.76)、吸烟(RR=2.18)和血糖控制差(RR=1.15)。34.4%的DKA集中发生在3.8%有复发史的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有女性(RR=10.56)、吸烟(RR=6.99)、胰岛功能差(RR=4.22)和血糖控制差(RR=1.16)。结论广东省1型糖尿病患者DKA发病率高,且易复发;与一些可纠正的危险因素相关。
严晋华
杨黛稚
邓洪容
李津
翁建平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胰岛素泵治疗的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影响胰岛素泵治疗的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的因素。方法病例来自广东省1型糖尿病转化医学研究,年龄>18岁,使用胰岛素泵治疗6个月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糖化血红蛋白<7.0%的标准,分为达标组(59例)和未达标组(49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糖达标的相关因素。结果共108例患者纳入研究,女75例,男33例,中位年龄32.0岁,中位病程7.9年。多因素分析校正了年龄、病程、空腹C 肽后,胰岛素基础量(0.2~0.3) U/kg ( OR=4.48,95%CI:1.53~13.15)、高自我血糖监测频率(OR=1.31,95%CI:1.05~1.63)及男性(OR=3.43,95%CI:1.18~10.01)与血糖达标相关。结论对于胰岛素泵治疗的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合适的基础量和较高频次的自我血糖监测是获得良好血糖控制的关键。
章燕
许雯
艾鹤英
吕婧
朱延华
杨黛稚
林硕
刘莉
郑雪瑛
严晋华
姚斌
翁建平
关键词:
胰岛素输注系统
综合管理有助于1型糖尿病血糖控制
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讨综合管理对1型糖尿病(T1DM)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纳入2010年8月6日至2013年1月1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随访的T1DM患者,实施综合管理,包括3个月1次的规律随访、糖尿病教育、治疗方案调整及免费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检测等。根据HbAlc是否达到相应年龄段的血糖控制目标将患者分为达标组和未达标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bAlC达标与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44例T1DM患者,男64例,女80例,中位年龄29.0岁(四分位间距22.0,38.0,下同),糖尿病病程4.5年(2.8,9.0),体质指数(BMI)19.8kg/m^2(18.9,22.0),干预前HbAlc8.2%(6.7%,9.8%),41例(28.5%)HbAlc达标。完成3、6、9、12个月随访的患者分别为97、50、44、36例,HbAlC达标率分别为50.5%、80%、77%、63.9%。随访3、6、9、12个月HbAlc分别为7.2%(6.4%,8.3%)、7.2%(6.6%,7.9%)、7.0%(6.4%,7.7%)、7.0%(6.5%,8.0%),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BMI较小、自我血糖监测(SMBG)频率较高的和病程较短的患者血糖控制较好。结论综合管理有助于T1DM的血糖控制,增加自我血糖监测频率对血糖控制有利。
邢晓欢
严晋华
杨黛稚
李津
邓洪容
章燕
姚斌
翁建平
关键词:
糖尿病
血红蛋白A
糖基化
血糖自我监测
疾病管理
以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评估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通过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来精确评估成人1型糖尿病(T1DM)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方法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招募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随访的10例成年T1DM患者和10例正常葡萄糖耐量(NGT)的志愿者,2组男女各半,年龄分别为(27±57)岁、(27±8)岁。体质指数、腰围相匹配。分别对其实施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计算稳态期的葡萄糖处置率以了解受试者的胰岛素敏感性。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T1DM组的糖化血红蛋白高于NGT组[(7.5±0.8)%比(5.2±0.3)%,t=-6.318,P0.05)。T1DM组和NGT组的葡萄糖处置率分别为(7.8±1.9)mg·kg-1· min-1和(14.0±1.7)mg·kg-1·min-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69,P〈0.001)。结论成人T1DM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胰岛素抵抗。
黄滨
翁建平
杨黛稚
艾鹤英
吕婧
章燕
郑雪瑛
刘莉
严晋华
姚斌
关键词:
胰岛素抵抗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1页
<
1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