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8JA850005)

作品数:11 被引量:41H指数:4
相关作者:田阡杨红巧黄先智孟凡松李旭东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云南大学安顺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化科学
  • 2篇农业科学
  • 2篇艺术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非物质文化
  • 5篇非物质文化遗...
  • 4篇文化
  • 3篇非物质文化遗...
  • 2篇遗产
  • 2篇艺术
  • 2篇民间艺术
  • 2篇传承
  • 1篇地方志
  • 1篇多样性
  • 1篇遗产法
  • 1篇音乐
  • 1篇音乐人
  • 1篇音乐人类学
  • 1篇音乐人类学视...
  • 1篇原生态
  • 1篇原生态音乐
  • 1篇置身
  • 1篇人类学
  • 1篇人类学分析

机构

  • 11篇西南大学
  • 1篇安顺学院
  • 1篇云南大学

作者

  • 10篇田阡
  • 1篇孟凡松
  • 1篇黄先智
  • 1篇李旭东
  • 1篇杨红巧

传媒

  • 3篇社会科学战线
  • 3篇民族艺术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中国蚕业
  • 1篇思想战线
  • 1篇丝绸
  • 1篇文化遗产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返璞归真之美:论民间艺术的人文价值与社会意义
2012年
民间艺术的题材和内容充分反映了民间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要,可以反映社会心态秩序的变化和民间文化的变迁。文章通过分析民间艺术的人文价值,挖掘民间艺术的社会意义,进而讨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并存之道。民间艺术的意义绝非仅仅是满足现代人对过往生活的浪漫主义想象,其深邃的文化内涵足以为现代人提供充分的文化资源参与对社会的建构。
田阡
关键词:民间艺术人文价值
论和谐概念的三种形式——基于“家—国—天下”共同体概念的分析
2010年
和谐主要是用来言说"关系"。共同体也是一种关系,但它是一种内在蕴含共同善要求的关系。关于和谐概念的分析以关于共同概念的分析为基础。在中国文化中,"家"、"国"、"天下"是三种最重要的共同体,和谐主要是用来言说它们的。从关于共同体的不同"言说"出发,我们发现了三种和谐概念。作为事实状态的和谐概念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存在从"是"推出"应当"的哲学逻辑问题;第二,存在用多数人利益压制少数人利益的实践危害。作为规范的和谐概念存在"自足性"问题。只有作为价值的和谐概念才是和谐概念的本义。因为中国文化关于"家"、"国"、"天下"的"治/乱"分析表明,和谐是"家"、"国"、"天下"这三类共同体先验蕴含的价值。
李旭东
关键词:共同体
置身化外:清前期湘黔边界苗疆民众生活的人类学分析
2010年
湘黔边界的苗疆之地,自有记载以来,极具神秘色彩。从宋至清前期,内地官宦士大夫对这化外之地的认识逐渐加深而颇多著述遗世,我们今天才得以对当时的苗疆之地有所了解。在仕宦看来,苗疆之地奇闻很多,荒蛮落后,他们甚至对该地多有微词,极尽落后描述之能事。然而,在这些描述之中,我们似乎又见到了苗疆民众置身化外的自得其乐的一面。文章撮录其自得其乐的一面,从人类学角度进行分析梳理,以期能较好地展现苗疆民众的日常生活画面。
田阡
关键词:苗疆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演化及其反思被引量:5
2011年
文化多样性源于生态和历史的具体性。人类发展历程中的自我中心图式尤其是近代进化论学说促成了现代文化的单一化趋势。而当代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相关实践活动开始不断增强与扩展。尽管在实际运作中人们仍难以摆脱既有模式的羁绊,但它清楚表明了人类对单线发展方式尤其是其中内蕴的主流普世价值观及其合理性的反思与超越。
田阡杨红巧
关键词:文化多样性文化遗产普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民间艺术及其传承被引量:12
2011年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民间艺术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为学界寄予了高度的期望,但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民间艺术却呈现出复杂的局面,出现了如过度的商业化开发等现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为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保证,诸如"带徒传艺"式的文化传承方式终会将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田阡
关键词: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穿越现代与传统的藩篱:非物质文化研究中的文化相对论被引量:3
2012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有两个关键性的问题。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设定本身体现了文化相对论思想,并且,对文化相对论的反思,还需回到解释文化的理论层面进行剖析。在对文化相对论与非物质文化研究的关系进行充分反思的基础上,坚持以文化整体观视野下的田野工作为认识文化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单方面强调"文化特殊主义"而带来的困扰。
田阡
关键词:文化相对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
音乐人类学视野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被引量:6
2009年
音乐人类学的基本学术路径在于跨越音乐与文化之间,于文化中理解音乐和于音乐中体察文化。这对于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音乐类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有着重要启发意义。音乐类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是音乐文化的传承问题,是音乐的审美教育和民族文化不断变迁的问题。所以,保护意味着不断传承、不断延续和不断更新。
田阡
关键词:音乐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
论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出发点被引量:5
2012年
新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总结了我国几十年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将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进到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新时期,西部地区在新时期开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新思路,积极探索适合西部地区特色的保护措施。
田阡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空间表达与地域认同——以武陵地区清代方志星野为例被引量:4
2013年
明清地方志的星野叙述,不仅表征着地方的方舆空间位置,也是地方政区认同的表达。本文以武陵地区清代方志星野为例,探讨在传统星野观念下,省际交界地区的空间表达与地域认同问题。
田阡孟凡松
关键词:地方志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中国蚕文化及其保护被引量:2
2011年
阐述了文化生态学理论及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蚕文化的内涵。主要表现为物质形态的养蚕缫丝工具、种类繁多的丝织品及相关工艺产品;非物质形态的生产生活禁忌、蚕神信仰、神话传说等民俗内容,以及对历代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但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与养蚕缫丝密切相关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完整性被破坏,蚕文化逐渐走向衰微。因此,有效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并使之发挥在社会经济与文化和谐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将十分重要。
田阡
关键词:文化生态蚕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