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122138)
- 作品数:10 被引量:64H指数:4
- 相关作者:周树萍徐静静牛扶幼孙玉生张志华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表皮干细胞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3年
- 表皮干细胞(Epidermal stem cells,ESCs)是指表皮组织中具有不断增殖和分化能力的细胞。近年来,ESCs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临床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思路。本文就ESCs定位、标记物、特性、调节机制及其应用前景等研究现况进行综述。
- 周树萍宗宪磊牛扶幼刘林嶓蔡景龙
- 关键词:表皮干细胞标记物
- 人增生性瘢痕表皮干细胞修复裸鼠皮肤创面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 探讨人成熟期增生性瘢痕来源的表皮干细胞(ESCs)修复裸鼠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择40只裸鼠,在每只裸鼠背部制造一直径1 cm的创面,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在创面上给予人增生性瘢痕-ESCs+红霉素眼膏治疗,对照组创面只外用红霉素跟膏,其他处理一致.观察裸鼠背部创面愈合时间及14 d时创面组织的修复情况、Ⅰ和Ⅲ型胶原、表皮生长因子(EGF)、成纤维生长因子(FGF2)、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TGFβ2)的表达情况.结果 创面愈合时间实验组为(20.8±0.84)d,对照组为(25.6±0.89) d;HE染色显示实验组的血管化数目为(11.60±0.55)支,对照组为(8.04±0.33)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实验组皮肤的Ⅰ、Ⅲ型胶原及EGF、FGF2、TGFβ1和TGFβ2分泌能力更强;这些指标在2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增生性瘢痕-ESCs能够促进创面的愈合,其机制可能是促进了创面组织血管化和生长因子的分泌.
- 周树萍黄智龙马继光徐静静蔡景龙宗宪磊都乐
- 关键词:表皮干细胞
- 人增生性瘢痕皮肤与正常皮肤真皮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比较人成熟期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皮肤和正常皮肤中真皮问充质干细胞(dermis mesenchymal stem cells,DMSCs)的生物学特性差异,为HS来源的DMSCs的临床应用及组织工程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取成熟期HS(瘢痕组)和正常皮肤(对照组)组织各20例,采用两步酶消化法分别提取和分选DMSCs,待两组细胞传代培养第3代时,分别观察其形态特点和检测其生长曲线;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分别检测其细胞表面蛋白CD29、CD49及波形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其细胞表面蛋白CD34、CD73、CD90及CD105表达阳性的细胞比例;采用RT—PCR法分别检测其Oct4基因和Nanog基因的表达,并利用诱导分化培养基分别检测其向成脂细胞、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的分化能力。结果瘢痕组和对照组DMSCs形态和生长曲线基本一致,细胞标记物CD29、CD49、波形蛋白均呈阳性表达。瘢痕组和对照组CD34、CD73、CD90、CDl05表达分别为[(0.60±0.03)%:(0.61±0.02)%]、[(98.90±0.80)%:(99.00±0.70)%]、[(98.30±0.30)%:(98.20±0.40)%]、[(93.10±0.40)%:(93.00±0.20)%](P均〉0.05);Oct4、Nanog基因表达量分别为[(0.506±0.024):(0.512±0.024)]和[(0.496±0.018):(0.494±0.023)](P均〉0.05)。体外诱导培养DMSCs均可向成脂肪细胞、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分化。结论成熟期HS含有DMSCs,其生物学特性与正常皮肤DMSCs的生物学特性基本一致。
- 周树萍徐静静蔡景龙牛扶幼宗宪磊都乐
- 关键词:真皮瘢痕间充质干细胞
- 瘢痕的治疗方法评价及展望被引量:29
- 2013年
- 瘢痕是机体损伤修复后的结果,它不仅可以影响患者的外观,还可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长期以来,瘢痕一直是整形美容外科研究的热点、难点和重点。瘢痕的治疗分为手术和非手术两大类(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压力、药物、硅凝胶制品外用、放疗、激光、冷冻及物理康复治疗等方法)。现就这些治疗方法评述如下。
- 蔡景龙
- 关键词:瘢痕非手术治疗物理康复治疗机体损伤整形美容修复后
-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噬菌体活性肽的构建及其对表皮细胞增殖的作用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构建展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噬菌体活性肽,检测其促表皮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选择4个KGF序列,设计引物;用反转录.PCR法获得3个KGF序列(Pl、P2和P4),直接合成1个KGF序列(P3);将KGF序列亚克隆至噬菌粒pComb3中;用噬菌体展示技术,将KGF基因片段展示于噬菌体表面;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F)法检测KGF噬菌体活性肽促表皮细胞增殖的作用,测定其在570nm的吸光度(A)值,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其细胞亲和力。结果获得4种KGF基因,构建在噬菌粒pComb3中;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将其表达于噬菌体的表面。MTr检测的吸光度(A)值结果显示阴性对照组(0.293±0.017)与KGF对照组(0.520±0.043)及4种KGF噬菌体活性肽组(P1~4)(0.469±0.057、0.441±0.048、0.438±0.035、0.446±0.037)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KGF和4种KGF噬菌体活性肽与表皮细胞具有较好的亲和力。结论构建展示的KGF噬菌体活性肽能够显著促进表皮细胞增殖。
- 宗宪磊姜笃银李国菊蔡景龙
- 关键词:细菌噬菌体肽库角质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细胞
- 瘢痕疙瘩的临床分类方法研究被引量:17
- 2013年
-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的临床分类方法,为瘢痕疙瘩的治疗提供思路。方法总结2004年1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600例瘢痕疙瘩患者的资料,填写患者信息表,照片记录瘢痕疙瘩的形态,分析其治疗方法,提出瘢痕疙瘩的临床分类方法。结果根据瘢痕疙瘩发生的部位、数量,将瘢痕疙瘩患者分为单部位单发、多部位单发、单部位多发及多部位多发4大类;根据面积和厚度,将瘢痕疙瘩单发病变分为小面积薄型、小面积厚型、大面积薄型及大面积厚型4个亚类;根据病变数量,将瘢痕疙瘩多发病变分为孤立多发和弥散多发2个亚类。不同的类型适合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结论瘢痕疙瘩的这一临床分类方法,可以为瘢痕疙瘩的治疗提供思路,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马继光蔡景龙宗宪磊吴军成刘振中刘肃孙玉生张志华
- 关键词:瘢痕疙瘩
- 瘢痕组织干细胞的分选和鉴定研究
- 2017年
- 关于增生性瘢痕表皮干细胞研究。完成了通过免疫组化对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HS)组织中表皮干细胞的标记物CK19、整合素β1及p63的检测;人增生性瘢痕(HS)来源的表皮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完成了CCK8测定正常皮肤及增生性瘢痕皮肤来源的表皮干细胞的生长曲线;
-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表皮干细胞分选免疫组化
- 瘢痕疙瘩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4年
- 瘢痕疙瘩(Keloids,KD)是一种继发于创伤的结缔组织过度增生性皮肤病,易感人群好发,通常不会自发消退,手术切除后极易复发,是目前整形外科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KD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细胞因子、细胞信号传导通路、胶原代谢、基因表达和细胞的增殖与凋亡等。本文对近几年有关KD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和特异性蛋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徐静静李毅宗宪磊蔡景龙
- 关键词:瘢痕疙瘩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特异性蛋白
- 皮肤扩张术联合术后早期电子线放疗治疗下颌角痤疮后瘢痕疙瘩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皮肤扩张术联合术后早期电子线放疗治疗下颌角痤疮后瘢痕疙瘩的疗效。方法 10例下颌角痤疮后瘢痕疙瘩患者(皮损面积5.0 cm×5.0 cm^15.0 cm×7.0 cm,高度0.5~1.5 cm)接受皮肤扩张术联合术后早期电子线放疗,术后随访12~24个月评价疗效。结果 10例患者均全部完成治疗过程,扩张皮瓣转移后无坏死和切口瘢痕疙瘩复发,结果满意。主要并发症为一期手术后出现血肿1例,注水壶翻转注水困难1例,经过对症处理均治愈。结论皮肤扩张术联合术后早期电子线放疗是治疗下颌角痤疮后瘢痕疙瘩较好的方法。
- 陈强蔡景龙宗宪磊何永强周振山
- 关键词:瘢痕疙瘩痤疮皮肤扩张术
- 人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中表皮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含量比较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比较人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中表皮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含量。方法增生性瘢痕(瘢痕组)和正常皮肤(对照组)各20例,分别提取和分选表皮干细胞,对两组表皮干细胞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分别观察其形态特点和检测其生长曲线,采用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其角蛋白19、核蛋白p63、整合素β1蛋白表达的吸光度( A)值,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分别检测其Oct-4基因和Nanog基因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其整合素CD29、CD49f及角蛋白19表达阳性的细胞比例,并比较其差异。结果两组原代培养的表皮干细胞形态和生长能力基本一致,瘢痕组和对照组表皮干细胞中角蛋白19、核蛋白p63、整合素β1蛋白表达的A值分别为:860±4、712±3、422±6和862±3、707±9、413±6(均P>0.05),Oct-4、Nanog基因的表达量分别为(7.79±0.44)×10-4、(5.96±0.36)×10-4和(7.93±0.29)×10-4、(6.06±0.35)×10-4(均P>0.05),CD29、CD49f、角蛋白19表达阳性的细胞比例分别为(97.3±0.7)%、(94.6±1.1)%、(92.5±0.8)%和(98.8±4.6)%、(98.9±0.4)%、(94.4±0.7)%(均P<0.05)。结论增生性瘢痕表皮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正常皮肤表皮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基本一致,但含量显著减少。
- 周树萍蔡景龙牛扶幼宗宪磊徐静静都乐陈光宇
- 关键词:瘢痕干细胞表皮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