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08dz1900502)
- 作品数:8 被引量:59H指数:4
- 相关作者:陈楠王伟铭张文任红王朝晖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Notch信号通路在肾纤维硬化中机制及其阻断意义被引量:1
- 2011年
- 1Notch机制研究最初在果蝇基因缺陷研究中发现Notch信号途径,1983年,果蝇的Notch被克隆出[1,2]。Notch信号通路是进化中高度保守的信号转导通路,其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功能,几乎涉及所有组织和器官。Notch蛋白是位于细胞膜上的一个单次跨膜异二聚体受体,包括细胞外亚基(NEC)和跨膜亚基(NTM)二者以非共价二硫健结合。NEC有许多表皮生长因子(EGF)样重复区域,NTM包括3个Lin-notch胞外重复区、
- 徐丽梨王伟铭
- 关键词:NOTCH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途径信号转导通路表皮生长因子基因缺陷异二聚体
- 姜黄素抑制内毒素所致肾脏炎症的作用基因表达谱的分析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肾脏的急慢性炎症与肾脏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拟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及病理学方法探讨姜黄素对内毒素脂多糖(LPS)所致肾脏炎症的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SPF级昆明种小鼠9只,鼠龄6~8周,体重20~25 g。小鼠分为3组:(1)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模型组(LPS组):腹腔注射LPS(5 mg/kg);(3)治疗组(姜黄素+LPS):动物先腹腔注射姜黄素(5 mg/kg)3 d,然后腹腔注射LPS 5 mg/kg。于处理后6 h取材,切取部分肾组织用10%甲醛固定,HE,PAS染色及免疫组化,进行病理学观察;利用Affymetrix公司生产的mouse 430基因芯片分别检测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姜黄素治疗组肾组织基因表达谱,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肾组织基因表达谱显示,符合LPS刺激后基因表达水平上升,并经姜黄素治疗后表达水平下降的共有148个Affy IDs(A组),而呈相反趋势的有133个Affy IDs(B组)。在前组的差异基因中,统计筛选得21个Gene Ontology(GO)的功能节点(P≤0.01)。在生物过程角度方面,其中富集量最高的为调节巨噬细胞活化和巨噬细胞活化相关基因。在细胞定位角度方面,有4个GO的功能节点(P≤0.01),在分子结构角度方面,有7个GO的功能节点(P≤0.01)。在B组中,在生物学过程角度方面,有2个GO的功能节点(P≤0.01);在细胞定位角度方面,有1个GO的功能节点(P≤0.01)。研究还发现了姜黄素抑制内毒素所致肾脏炎症作用机制的信号通路及可能的靶位基因。结论: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在阐明了炎症状态下肾脏基因的表达谱同时,证实姜黄素治疗可以改变其基因的表达谱,为进一步研究肾脏炎症纤维化的分子发病机制和姜黄素治疗的作用机制创造了条件。
- 仲芳陈慧韩琳郭山脉王伟铭陈楠
- 关键词:姜黄素脂多糖肾脏炎症基因芯片
- 低钾失盐性肾小管病患者WNK基因突变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通过对低钾失盐性肾小管病(SLTs)家系WNK基因外显子扩增测序,初步探讨SLTs的分子遗传学机制。方法以经CLCNKB和SLC12A3基因测序不符合典型Bartter综合征或Gitelman综合征基因型的8个SLTs家系为研究对象,抽提患者及患病/非患病亲属的外周血DNA,设计引物扩增WNK4和WNK1的外显子序列,送测序并进行序列比对。结果对8个SLTs家系的WNK基因扫描发现2个WNK1杂合错义突变,分别为Ile1172→Met(I1172M)和Ser2047→Asn(S2047N),且仅存在于家系患病者中,非患病家族成员及正常对照中均未检出。结论在8个SLTs家系患病者中发现2个伴氨基酸改变的WNK1杂合突变(I1172M和S2047N),提示WNK激酶可能是非婴儿期SLTs的第三个致病基因。
- 张翀秦岭邵乐平王朝晖王伟铭任红张文严富洪谢静远陈楠
- 关键词:突变测序
- 成人先天性单肾缺如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回顾性总结我科成人先天性单肾缺如(UR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我科URA患者49例,记录患者诊断及随访时的临床及实验室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成人URA患者的平均诊断年龄为29岁。随访时平均年龄为35.6岁,高血压、蛋白尿和肾功能不全的发病率分别为34.7%、32.7%和30.6%。在诊断原因中占第一位的是体检或其他原因的影像学检查(59.2%)。依据年龄将患者分为青年组和中年组,组间比较发现蛋白尿和高血压的发病率在青年组中均显著低于中年组(P<0.05)。同时依据患者有无高血压和(或)蛋白尿将患者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组间比较发现年龄、孤立肾位置、肾脏长径及最大横截面积、SCr、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功能不全的发病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进一步将患者依据慢性肾脏病分期标准分为5组,发现肾脏长径、最大横截面积及蛋白尿的发病率在组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约三分之一的成人URA患者出现了高血压、蛋白尿及肾功能不全。肾脏长径及最大横截面积、蛋白尿可能与肾功能进展相关。
- 汪莺昱王朝晖王伟铭任红张文沈平雁陈楠
- 关键词:成人
- 尿毒症患者血清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血清干预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以尿毒症患者和正常健康者血清(体积分数均为25%)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尿毒症血清组和正常血清组,n=10)24 h,设立空白对照组。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Real-Time PCR检测细胞内白介素8(IL-8)、内皮素1(ET-1)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mRNA表达;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IL-8和ET-1的质量浓度,硝酸盐还原法检测一氧化氮(NO)浓度。以不同体积分数(10%、15%、20%、25%)的尿毒症患者血清处理HUVEC 24 h,MTS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率。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正常血清组比较,尿毒症血清组HUVEC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核固缩、边缘化,胞质浓缩;尿毒症血清组细胞凋亡率为(55.59±5.21)%,显著高于正常血清组的(12.20±6.20)%和空白对照组的(0.38±0.31)%(P<0.05);与正常血清组比较,尿毒症血清组HUVEC中IL-8、ET-1mRNA表达上调,eNOS mRNA表达下调;细胞培养上清中IL-8、ET-1的质量浓度升高,NO浓度降低(均P<0.05)。不同体积分数尿毒症血清处理HUVEC的细胞增殖率均显著低于相应正常血清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血清干预使HUVEC细胞形态发生改变,抑制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使细胞IL-8和ET-1分泌增加而NO分泌减少,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提示尿毒症患者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较高。
- 李聪郝旭周桥卢颖王伟铭陈楠
- 关键词:尿毒症血管内皮细胞白介素8内皮素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 PPARγ激动剂抑制脂多糖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趋化因子及机制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15d-PGJ2对脂多糖(LPS)诱导的趋化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用15d-PGJ2(5μM)预处理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2h后加入LPS(1μg/ml),与LPS组、15d-PGJ2组及未加任何刺激组进行比较。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IL-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表达水平;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IL-8和MCP-1蛋白水平;通过RNAi技术沉默肾小管上皮细胞PPARγ,观察15d-PGJ2的作用是否依赖于PPARγ;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NF-κB在细胞内的定位;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胞质中IκB的磷酸化水平。结果:在HK-2细胞中,与对照组相比,LPS刺激4h使IL-8 mRNA及蛋白分别升高(5.67±1.83)和(1.62±0.12)倍,使MCP-1 mRNA及蛋白分别升高(5.24±1.33)和(2.25±0.40)倍,且胞质中IκBα磷酸化水平明显增加(P<0.05)。与LPS组相比,15d-PGJ2+LPS组,IL-8和MCP-1表达在mRNA水平分别下降74.23%和79.42%,在蛋白水平分别下降69.03%和4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PPARγ沉默的HK-2细胞中,与LPS刺激组相比,15d-PGJ2使IL-8和MCP-1表达在mRNA水平分别下降59.21%和44.08%,在蛋白水平分别下降47.11%和39.40%(均P<0.05),并明显抑制LPS诱导NF-κB核易位,下调IκBα磷酸化水平。结论:15d-PGJ2可抑制LPS诱导的趋化因子表达,且不完全依赖于PPARγ,可能与抑制IκBα磷酸化有关。
- 卢颖周桥仲芳郝旭李聪王伟铭陈楠
- 关键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 慢性肾脏病患者维生素D不足与缺乏被引量:34
- 2009年
- 目的了解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维生素D不足与缺乏的患病率,为合理的维生素D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58例住院CK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酶标法测定血清25(OH)职水平,并常规检测血红蛋白(Hb)、Scr、BUN、CO2CP、白蛋白(Alb)、血清钙、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等。分析25(OH)D,水平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358例患者的25(OH)D,平均水平为(18.58±11.7)μg/L,显著低于正常值(P〈0.01);CKD1~5期患者25(OH)D1水平分别为(25.84±9.71)、(20.76±6.99)、(20.40±17.02)、(19.49±11.29)和(14.16±7.98)μg/L。维生素D缺乏患病率为39.66%;在CKD1~5期中分别为5.00%、17.50%、37.21%、42.37%和57.14%,患病率随CKD分期逐级增加。维生素D不足患病率为44.97%,在CKD1~5期中分别为72.50%、47.50%、45.35%、33.90%和40.60%。维生素D缺乏及不足患病率为84.63%,在CKD1~5期中分别为77.50%、65.00%、82.56%、76.27%和97.74%,CKD各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25(OH)D3与Hb(r=0.163)、Alb(r=0.291)、Scr(r=-0.236)、eGFR(r=0.156)和iPTH(r=-0.178)相关(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25(OH)队与Alb呈正相关,而和iPTH、Set呈负相关。CRP、钙磷乘积等与25(OH)D,无相关。按K/DOQI指南,根据25(OH)D,和iPTH水平,CKD3~5期患者符合维生素D治疗指征的比例分别为87.20%、83.05%和26.31%;而仅根据iPFH水平,符合治疗指征的比例仅为16.28%、35.59%和26.31%。结论CKD患者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患病率高。Alb、Scr和iPTH是CKD患者维生素D水平的重要影响因子。应在CKD人群中开展维生素D水平检测,并早期、合理治疗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
- 吕轶伦林颍史浩张文任红陈楠
- 关键词: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患病率
- 家族性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症一家系临床与基因调查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分析一个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家系的临床特征,并对已知致病基因进行筛查。方法:调查1个中国汉族人FSGS家系,筛查其中78名成员后对可疑成员进行仔细临床检查。采集家系中67名成员的外周血样抽提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先证者NPHS2,ACTN4和TRPC6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寻找突变的方法对已知的家族性FSGS致病基因进行筛查。结果:该家系共有4代,103名成员,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78名被调查家系成员中有11例患者和3例疑似患者迟发起病,平均发病年龄35.9岁。两例患者经肾活检证实为FSGS,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蛋白尿,部分伴镜下血尿。家系先证者基因组DNA进行PCR逐个外显子扩增测序,未发现NPHS2、ACTN4、TRPC6三个已知的致病基因存在突变,发现SNP7个。结论:本家系是已报道最大的一个中国汉族人FSGS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迟发起病型,家系内患者间临床表现存在明显差异。已知基因NPHS2、ACTN4、TRPC6不是该家系的致病基因。
- 马骏王朝晖朱斌潘晓霞严富洪张文任红王伟铭陈楠
- 关键词: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家族性基因突变遗传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