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60074)

作品数:33 被引量:137H指数:9
相关作者:薛芳森肖海军匡先钜于洪春何海敏更多>>
相关机构:江西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生物学
  • 1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2篇大猿叶虫
  • 22篇叶虫
  • 22篇猿叶虫
  • 13篇滞育
  • 8篇温度
  • 7篇滞育诱导
  • 7篇光周期
  • 6篇生物学
  • 5篇地理种群
  • 5篇生物学特性
  • 5篇种群
  • 5篇昆虫
  • 5篇产卵
  • 4篇食料
  • 4篇卵量
  • 4篇昆虫滞育
  • 4篇交配
  • 4篇产卵量
  • 3篇生活史
  • 3篇交配行为

机构

  • 26篇江西农业大学
  • 6篇东北农业大学
  • 3篇山东农业大学
  • 2篇湖南农业大学
  • 2篇黑龙江农业职...
  • 2篇南县农业局
  • 2篇山东出入境检...
  • 2篇上饶职业技术...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江西省恒湖垦...
  • 1篇江西省吉安市...

作者

  • 26篇薛芳森
  • 7篇肖海军
  • 6篇于洪春
  • 6篇匡先钜
  • 5篇何海敏
  • 4篇刘兴平
  • 4篇席贤举
  • 3篇胡志凤
  • 3篇赖锡婷
  • 3篇董宇奎
  • 3篇吴少会
  • 3篇李照会
  • 3篇王小平
  • 3篇徐婧
  • 2篇魏晓棠
  • 2篇王英超
  • 2篇杨东
  • 2篇杨忠成
  • 2篇周昱晨
  • 2篇唐仁新

传媒

  • 9篇昆虫知识
  • 5篇江西农业大学...
  • 5篇江西植保
  • 4篇昆虫学报
  • 2篇植物保护
  • 2篇东北农业大学...
  • 2篇Insect...
  • 1篇山东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环境昆虫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4
  • 1篇2011
  • 8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8
  • 8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昆虫滞育后的生物学特性被引量:11
2006年
从昆虫滞育后性比、寿命、生殖力和重复滞育等方面对昆虫滞育后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概括,并分析了影响昆虫滞育后生物学特性数量表达的因子。这些因子包括:(1)滞育前昆虫的发育速率、取食行为和个体大小;(2)滞育期间的环境条件及昆虫取食行为;(3)滞育持续期;(4)滞育后的取食需求;以及(5)滞育后的温度和光周期。
王小平薛芳森
关键词:昆虫生殖力
大猿叶虫卵孵化的时辰节律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在20℃,22℃,25℃,28℃和30℃,LD14:10下观察卵孵化的时辰节律。结果表明,在这五种温度下,卵孵化呈现两个孵化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6:00-6:59,也就是黎明这段时间;第二个高峰出现在19:00-19:59,也就是黄昏这段时间,但此时的孵化率明显低于前者。
徐强张庆
关键词:大猿叶虫卵孵化节律
大猿叶虫四地理种群的PCR-RFLP方法鉴别及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为了明确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Baly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及探索其种群快速鉴定的方法,利用7种限制性内切酶对其4个地理种群(江西龙南、江西修水、山东泰安、黑龙江哈尔滨)的线粒体COⅠ基因进行PCR-RFLP分析。结果表明:利用AseⅠ,MboⅠ,NlaⅢ和RsaⅠ在大猿叶虫4个地理种群中均没检测到多态性;利用AluⅠ和DraⅠ只检测到种群间的多态性;利用HaeⅢ既检测到了种群间的多态性,又在山东种群中检测到种群内多态性。根据酶切图谱,共发现4种单倍型,单倍型的特异性可以作为种群鉴别的标志。根据限制性片段共享度,利用POPGEN3.2计算4个种群的遗传距离,并利用MEGA3.1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大猿叶虫4个地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大小与其相对地理距离的远近不相符,其遗传变异程度与其滞育的特征也不相符。据此认为线粒体COⅠ基因的PCR-RFLP分析可以用于大猿叶虫不同地理种群的识别。
魏晓棠肖海军白桦张京萱厉艳王英超薛芳森
关键词:大猿叶虫地理种群线粒体DNA
昆虫滞育诱导中的温周期效应被引量:13
2006年
温周期是指每日的温度循环,它由夜间温度(或低温期)和白天温度(或温期)组成。在全暗条件下,温周期本身通过低温持续期、温周期反应阈值、温周期幅度决定昆虫的滞育发生。在光周期条件下,温周期与光周期的配合方式、温周期幅度会影响昆虫滞育诱导;在有些昆虫中,温周期诱导的滞育个体比恒温诱导的滞育个体表现出更深的滞育强度。
王小平薛芳森
关键词:滞育诱导光周期昆虫
滞育持续时间对大猿叶虫山东种群成虫产卵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在山东泰安大猿叶虫是十字花科蔬菜上的重要害虫。在田间,该虫的繁殖期出现在春季和秋季,以成虫在土中越夏和越冬。本试验在20℃LD12︰12条件下,详细比较了大猿叶虫山东种群滞育持续时间9个月和3个月成虫产卵量。结果显示:滞育3个月雌虫每雌平均产卵量和平均日产卵量均略高于滞育9个月的雌虫,但两者间均无显著差异,而早期产卵量却低于滞育9个月雌虫。
何海敏匡先钜薛芳森
关键词:大猿叶虫产卵量
哈尔滨地区大猿叶虫发育历期与生物学特性被引量:9
2008年
在哈尔滨对白菜上的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的生活史和生物学习性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大猿叶虫在哈尔滨地区绝大多数个体1年发生1代,少部分个体1年发生2代。主要以成虫入土在2~27cm土层中滞育越冬。越冬成虫翌年4月下旬开始出土活动。第1代发生在5上旬至7月上旬,第2代发生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所有成虫在7月下旬以后均滞育越冬。在25℃条件下,雌虫产卵期为6~55d,平均为30.95d,单雌平均产卵量为454.9粒。在25℃各虫态的发育历期为:卵(4.46±0.33)d,幼虫(8.22±0.26)d,蛹(4.17±0.22)d。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卵为10.80℃,幼虫为10.95℃,蛹为9.79℃;有效积温卵为64.82日.度,幼虫为117.37日.度,蛹为64.36日.度。
胡志凤于洪春孙文鹏薛芳森
关键词:大猿叶虫生活史生物学特性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
大猿叶虫二次滞育和非滞育成虫产卵后滞育诱导的研究被引量:5
2005年
大猿叶虫(ColaphellusbowringiBaly)是一种重要的十字花科蔬菜害虫,以成虫在土壤中越夏和越冬。在恒定条件下,将滞育持续期不同的滞育后成虫配对饲养,部分滞育个体能够在产卵后再次进入滞育;在自然条件下,非滞育成虫经过一段时间的产卵后,部分个体被诱导进入滞育。结果表明,较低的温度是大猿叶虫二次滞育和非滞育成虫产卵后滞育的诱导因子。最后,讨论了大猿叶虫二次滞育和非滞育成虫产卵后滞育的生物学意义。
王小平薛芳森华爱游兰韶
关键词:大猿叶虫温度光周期
大猿叶虫哈尔滨种群的滞育诱导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本文研究了光周期、温度和食料对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哈尔滨种群滞育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恒温20~30℃范围内,大猿叶虫哈尔滨种群滞育率为91.8%~100%,未见明显的光周期诱导反应,但温度对其滞育诱导具有一定的作用,高温可使少部分大猿叶虫继续发育而不滞育。在平均25℃的温周期与光周期L12∶D12条件下,其滞育诱导差异不显著。大猿叶虫取食白菜、油菜、雪里蕻、萝卜和独荇菜5种食料,在25℃滞育率为89.5%~100%;在28℃滞育率为76.9%~100%,食料种类对大猿叶虫哈尔滨种群滞育诱导差异显著,其中,取食独荇菜滞育率最低,取食萝卜滞育率最高。
于洪春张奇胡志凤席贤举赵奎军薛芳森
关键词:滞育诱导大猿叶虫光周期温度食料
影响大猿叶虫交配持续时间的因素被引量:8
2010年
为了探明影响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交配持续时间的因素,在室内系统观察了一天中的交配起始时间、日龄、交配经历、体重、雄虫密度和温度对交配持续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天中不同时间交配的成虫,其交配持续时间有显著差异,在上午8:00的交配持续时间最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交配持续时间逐渐缩短,两者之间呈负相关。不同日龄成虫的交配持续时间有显著差异,且与成虫日龄呈明显的正相关。当雄虫与有交配经历的雌虫交配,其交配持续时间明显长于与未交配的雌虫交配,但雄虫的交配经历对交配持续时间没有影响。交配持续时间随着雌、雄体重的增加而延长,但没有显著差异。在雄虫高密度条件下的交配持续时间明显短于低密度下的交配持续时间。在22℃时成虫的交配持续时间最长,其次是25℃,28℃下最短,温度间的交配持续时间有明显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大猿叶虫的交配持续时间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刘兴平何海敏匡先钜薛芳森
关键词:大猿叶虫交配行为日龄体重温度
Mating behavior of the cabbage beetle, Colaphellus bowringi (Coleoptera: Chrysomelidae)被引量:12
2010年
Circadian mating rhythms, mating frequency, mating duration, and the effect of mating duration on fecundity and fertility in the cabbage beetle, Colaphellus bowringi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laboratory. Mating occurred throughout the 24-h cycle but the majority of copulations occurred in the photophase with two apparent peaks, one at 8:00 and another at 16:00. Mating frequency observations for 10 consecutive days indicated that pre-mating period of C. bowringi was about 4 days, and pairs mated an average of 5 times per day and an average of 40 times during the first 10 days. There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ating frequency and mating duration during the consecutive mating. The mean duration of the first copulation (136.24± 4.62 min)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ose of the second (57.87 ± 2.03 min), third (53.05 ±2.05 min) and fourth copulation (30.86 ± 2.98 min). Fecundity showed a slight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mating duration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reatments. However, fertility w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mating duration in this species. Mating of 20-min duration did not produce viable eggs. The mean percentage of fertile eggs with completed mating duration (204.43±18.96 min, 56.75% fertile egg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with 60 min (39.55%) and 30 min (17.91%) mating duration, suggesting that the longer mating duration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transfer of more sperm that are used to increase the fertility of eggs.
Xing-Ping Liu Hai-Min He Xian-Ju Kuang Fang-Sen Xue
关键词:FECUNDITYFERTILITY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