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科技攻关计划(05ST022-018-2)

作品数:3 被引量:41H指数:3
相关作者:刘浩龚全石锐刘立岷赵小丹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腰椎
  • 3篇腰椎爆裂骨折
  • 3篇骨折
  • 3篇爆裂骨折
  • 2篇前路
  • 1篇单节段
  • 1篇单节段固定
  • 1篇胸腰椎
  • 1篇胸腰椎爆裂
  • 1篇胸腰椎爆裂骨...
  • 1篇氧化氮
  • 1篇一氧化氮
  • 1篇一氧化氮合酶
  • 1篇诱导型
  • 1篇诱导型一氧化...
  • 1篇诱导型一氧化...
  • 1篇软骨
  • 1篇软骨终板
  • 1篇手术
  • 1篇前路减压

机构

  • 3篇四川大学华西...

作者

  • 3篇刘浩
  • 2篇刘立岷
  • 2篇石锐
  • 2篇龚全
  • 1篇龚民
  • 1篇杜江
  • 1篇王小兵
  • 1篇宋跃明
  • 1篇赵小丹
  • 1篇李涛

传媒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保留伤椎前路减压治疗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早期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研究对不适合单节段固定融合手术的腰椎爆裂骨折采用保留伤椎前路减压治疗的手术方法及早期效果。方法2007年9月-2008年12月收治11例该类爆裂骨折患者,采用伤椎后上角切除、伤椎下位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21~48岁,平均29.4岁。均为高处坠落致伤。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爆裂骨折DenisB型。骨折平面位于L1和L2各4例,L32例,L41例。术前神经功能评价采用Frankel分级,B级4例,C级3例,D级4例;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7.30±0.98)分。侧位X线片测量患者后凸畸形Cobb角为(24.94±12.21)°;邻近融合节段上、下椎间盘高度分别为(12.78±1.52)mm和(11.68±1.04)mm;CT扫描测量椎管矢状径为(9.56±2.27)mm。CT三维重建显示,伤椎下份骨质完整性高度低于50%,骨折线通过椎弓根下份。受伤至手术时间3~11d,平均4.8d。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和影像学评价,并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11例顺利完成手术,伤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患者均有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恢复,Frankel分级在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均有1~2级的恢复。VAS评分术后即刻(2.80±1.49)分,术后3个月(1.54±0.48)分,术前、术后即刻与术后3个月3个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椎管矢状径扩大至(18.98±4.82)mm,术后3个月为(19.07±4.37)mm;术后即刻Cobb角为(7.78±4.52)°,术后3个月为(8.23±3.57)°;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和3个月时邻近融合节段上、下椎间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X线片及CT扫描示内固定位置良好,未见内固定物松动移位。结论保留伤椎前路减压治疗腰椎爆裂骨折能够达到减压目的,缩短了脊柱融合时间。
李涛刘浩石锐龚全宋跃明刘立岷
关键词:腰椎爆裂骨折前路减压内固定
胸腰椎爆裂骨折上下位椎间盘软骨终板的分子病理改变被引量:7
2008年
背景:由于缺乏损伤椎间盘病理改变的相关研究,导致治疗损伤椎间盘缺乏理论依据。目的:观察胸腰椎爆裂骨折上下位椎间盘软骨终板的分子病理改变,探讨创伤后椎间盘改变的相关发生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对照观察,于2005-10/2007-09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完成。对象: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24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相关病例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受伤节段以及影像学(X射线平片、MRI)等资料。男16例,女8例。方法:收集经前路椎体切除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患者受伤椎体切除的上下相邻椎间盘组织。收集每例患者上位椎间盘的上下2个软骨终板和下位椎间盘的上下2个软骨终板,共4个软骨终板。主要观察指标:以苏木精-伊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以及Masson三色染色后观察创伤后软骨终板的组织形态改变,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观察白细胞介素1β、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软骨终板内的表达。结果:胸腰椎爆裂骨折部位相邻椎间盘软骨终板有明显的组织学损伤表现,以上位椎间盘软骨终板在胸腰椎爆裂骨折中更容易受到损伤。上位椎间盘软骨终板内白细胞介素1β及下游重要蛋白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阳性表达率高于下位椎间盘软骨终板(P<0.05)。结论:上位椎间盘终板在胸腰椎爆裂骨折中更容易受到损伤。
赵小丹刘浩龚民王小兵杜江
关键词:胸腰椎爆裂骨折软骨终板创伤白细胞介素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前路骨折椎体后上角切除椎管减压单节段固定融合治疗腰椎爆裂骨折的初期临床结果被引量:30
2007年
目的报道骨折椎体后上角部分切除减压、前路单节段固定融合治疗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早期临床结果。方法2006年6月~10月,收治4例Denis B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骨折椎体后上角部分切除减压、前路单节段固定融合治疗。其中男2例,女2例;年龄17~39岁。均为高处坠落伤,伤后10~12d手术。骨折平面位于L1和L2各2例。术前神经功能评价采用Frankel评分,B、C级各2例,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7.00±0.82。影像学评价:X线侧位片测量患者后突畸形的Cobb角为22.94±11.21°;邻近融合节段上下椎间盘高度,分别为上位12.78±1.52mm,下位11.68±1.04mm;CT扫描测量椎管矢状直径为9.56±2.27mm。于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再次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和影像学评价。结果4例前路单节段加压融合固定手术顺利,手术时间平均为166±29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395±54ml。Frankel评分,术后即刻,2例术前B级有1例恢复至C级,1例不变;2例术前C级有1例恢复至D级,1例不变;术后3个月,2例术前B级均恢复至C级,1例C级恢复至D级,另1例C级恢复至E级。VAS评分于术后即刻显著下降至3.50±1.29;术后3个月为1.25±0.50,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椎管矢状直径较术前扩大至19.76±3.82mm(P<0.01);术后3个月为19.27±3.41mm,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Cobb角为8.71±5.41°(P<0.05);术后3个月为9.52±5.66°,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的邻近融合节段上下椎间盘高度分别为10.97±1.44mm和11.65±1.47mm,术后3个月时分别为10.93±1.46mm和11.34±1.45mm,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内随访患者恢复良好,未出现并发症。术后3个月X线片及CT扫描示内固定位置良好,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移位的表现。结论前路单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技术对于Den
刘浩石锐龚全刘立岷
关键词:腰椎爆裂骨折单节段固定前路手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