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SYS201019)

作品数:3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沈国良祁强赵小瑜林伟陆兴安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射线
  • 3篇Β射线
  • 3篇创面
  • 2篇愈合
  • 2篇伤创
  • 2篇损伤创面
  • 2篇皮肤
  • 2篇放射性
  • 2篇放射性皮肤
  • 2篇放射性皮肤损...
  • 2篇创面愈合
  • 1篇凋亡
  • 1篇凋亡基因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生成
  • 1篇血管生成素
  • 1篇血管生成素1
  • 1篇愈合过程
  • 1篇照射
  • 1篇射线照射

机构

  • 3篇苏州大学

作者

  • 3篇沈国良
  • 2篇林伟
  • 2篇赵小瑜
  • 2篇祁强
  • 2篇陆兴安
  • 1篇杨明忠
  • 1篇王修珍
  • 1篇苏本玄
  • 1篇何罕亮

传媒

  • 1篇江苏医药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相关凋亡基因的表达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研究大鼠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相关凋亡基因Bcl-2、Bax和P53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难以愈合的机制。方法雌性SD清洁级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照射组(n=24)为急性深Ⅱ度β射线皮肤损伤动物模型,烫伤组(n=24)为深Ⅱ度热力烫伤动物模型,对照组(n=6)为正常大鼠。取不同时期创面组织,采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不同时相点各组大鼠创面局部相关凋亡基因Bcl-2、Bax和P53的变化。结果 (1)TUNEL结果显示,照射组大鼠创面出现后0、1、2、3周的积分吸光度(IA)值明显高于烫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照射组创面出现后0、1、2、3周Bax、P53的IA值明显高于烫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烫伤组Bcl-2的IA值明显高于照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细胞凋亡出现较早、频度较高、消失推迟,可能是导致创面难以愈合的重要原因之一。
赵小瑜何罕亮祁强林伟沈国良
关键词:Β射线放射性皮肤损伤凋亡基因创面愈合
β射线照射皮肤损伤创面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的创面愈合被引量:4
2013年
背景: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难愈,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①选用SD雌性大鼠3只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细胞生长至第5代,DAPI标记细胞,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②选3月龄清洁级SD雌性大鼠47只,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应用直线加速器产生的β射线(45Gy)单次照射大鼠臀部皮肤40mm×30mm,建立急性深Ⅱ度β射线皮肤损伤动物模型,创面出现后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注入大鼠创面皮下及真皮层;对照组β射线照射同治疗组,创面出现后注射安慰剂,用法同治疗组。正常组为正常大鼠。光镜下观察治疗后1,2,3,4周各组大鼠创面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31、CK4、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与结论: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加快(P<0.05)。治疗组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悬液后1-4周CD31、CK4、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阳性细胞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促进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的愈合,缩短创面愈合的时间。
沈国良苏本玄林伟祁强赵小瑜陆兴安
关键词: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创面愈合
大鼠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愈合过程中Ang-1及其受体的表达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难愈合过程中血管生成素1(Ang-1)及其受体Tie-2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雌性大鼠54只分为3组:照射组(n=24),直线加速器产生β射线(45Gy)单次照射大鼠臀部皮肤40mm×40mm,建立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模型;烧伤组(n=24),以直径为25mm的恒温电烙铁,温度80℃,时间8s,建立大鼠深Ⅱ度热力烫伤动物模型;对照组(n=6),正常大鼠。取不同时期创面皮肤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及RT-PCR等方法,检测1、2、3、4周不同时相点各组大鼠创面组织中Ang-1蛋白、Tie-2蛋白和Ang-1mRNA、Tie-2mRNA的表达。结果正常大鼠皮肤中Ang-1、Tie-2积分吸光度(A)值低表达;照射组伤后1、2和3周的Ang-1 A值分别为0.130±0.012、0.170±0.013和0.192±0.072,明显低于烧伤组的0.190±0.182、0.332±0.014和0.273±0.014(P<0.05);照射组1、2和3周的Tie-2A值分别为0.112±0.011、0.183±0.012和0.171±0.061,亦明显低于烧伤组的0.170±0.062、0.310±0.013和0.284±0.014(P<0.05);Ang-1mRNA、Tie-2mRNA表达的变化与Ang-1蛋白、Tie-2蛋白相似。结论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愈合过程中,Ang-1及Tie-2持续低表达可能是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难愈合的机制之一。
沈国良杨明忠陆兴安王修珍
关键词:Β射线放射性皮肤损伤血管生成素1受体TIE-2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