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751012)
- 作品数:5 被引量:6H指数:1
- 相关作者:初清华苏明陈园园胡乃文刁生虎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连民族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 上古文论中“气”思想科学性的在场与缺失——兼析“物感说”与“感物说”之区别被引量:1
- 2015年
- "气"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观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上古时以阴阳二分之并重其物质性,或是宋明以始视其为与"理"相对而强调其精神性,必然对其时文学艺术的产生、发展形成深刻的影响。"龙"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对地球上"水循环"现象精细入微的观察而得出的想象性解释,这也是"气"思想科学性的体现。而通过对钟嵘《诗品·序》中的"物感说"与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所提出"感物说"的辨析,可以看出魏晋文论中"气"思想的科学性被逐渐张扬的人的主体性所排挤进而缺失的脉络。这也正是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并因其科学性而不断被确证并强大起来的必然结果。
- 初清华陈园园
- 关键词:物感说感物说
- 《庄子》神话意象及其文学自觉意义被引量:1
- 2015年
- 散落在《庄子》中的神话材料通过考据与推理均可还原为神话原型,鲲鹏、浑沌、大木和神人为四大代表意象。庄子的神话思维借由意象而寻绎,亦随意象的走向而展开。庄子对神话的选择和锻造较为彻底地超越了传统的神话思维模式,其对神话的审美追求与神话式寓言的创作实践,体现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与文学自觉追求。
- 刁生虎胡乃文
- 关键词:《庄子》神话意象文学自觉
- 新时期(1978-1985)通俗文学兴起现象重析被引量:2
- 2012年
- 通过对1978-1983年间期刊出版、整顿情况的简单梳理,说明当时通俗文学的期刊载体主要是群众性文艺期刊、科普期刊和法制报刊。由于当时知识分子的精英身份觉醒,以借鉴西方"现代派"技巧为时髦、致力于文学"专业"化方向,导致文学创作与普通群众的阅读审美差距越来越大,这倒为通俗文学创作的兴起提供了契机。而"民间文学"等古籍整理、外国大众文学创作的译介及出版界的倡导,为通俗文学重返新时期文学场域开辟了传播通道。新故事、传奇文学、法制文学是新时期通俗文学的主要创作样式。
- 初清华
- 近现代域外游记的勃兴与繁荣被引量:1
- 2012年
- 以近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域外游记写作热潮为考察对象,分析了近现代域外游记勃兴与繁荣原因之所在。提出了晚清域外游记的勃兴主要是由于官方的推动和政治需要所致,民国之后域外游记的大量出现则与留学热的涌动和现代交通业、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密不可分的观点。同时指出与游记写作的繁荣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游记研究的严重滞后,蕴含着丰富文学、文化信息的域外游记,拥有很大的学术空间,值得深入挖掘与言说。
- 苏明
- 关键词:域外游记外交策略
- 椟胜于珠:旧体域外纪游诗中的“夹注”现象被引量:1
- 2012年
- 在近现代旧体域外纪游诗中存在着一种奇特而有趣的"椟胜于珠"的现象,即诗中的夹注较之原诗更为引人注意。这一现象的存在,揭示了在跨文化书写过程中,旧风格(旧体诗)与新材料(现代域外行旅体验)之间的矛盾冲突。"椟胜于珠"现象既是旧风格与新材料之间相互背驰的表征,也是旧风格为了适应新材料所做出的一种变通。这一书写策略的选择,显示了旧风格在现代域外体验面前的失语,同时也预示着文学变革发生的必然。
- 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