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领域野外台站研究基金

作品数:251 被引量:6,234H指数:46
相关作者:宇万太赵学勇赵哈林李玉强马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5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6篇农业科学
  • 47篇生物学
  • 36篇天文地球
  • 32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经济管理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0篇土壤
  • 29篇沙地
  • 28篇科尔沁沙地
  • 22篇植物
  • 20篇物量
  • 19篇水分
  • 18篇有机碳
  • 16篇施肥
  • 15篇黄土高原
  • 14篇生物量
  • 14篇土壤水
  • 13篇群落
  • 12篇养分
  • 12篇小麦
  • 11篇沙漠化
  • 11篇棕壤
  • 11篇潮棕壤
  • 10篇水汽
  • 10篇土地利用
  • 8篇冬小麦

机构

  • 180篇中国科学院
  • 2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9篇中国科学院大...
  • 12篇西北农林科技...
  • 9篇鲁东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亚...
  • 8篇中国科学院生...
  • 7篇中国科学院新...
  • 5篇兰州大学
  • 5篇青海省畜牧兽...
  • 5篇沈阳农业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华...
  • 4篇东北师范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植...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青海省农林科...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墨尔本大学
  • 2篇兰州交通大学

作者

  • 29篇宇万太
  • 24篇赵学勇
  • 20篇赵哈林
  • 17篇李玉强
  • 15篇马强
  • 14篇左小安
  • 14篇曹广民
  • 13篇姜子绍
  • 13篇张铜会
  • 13篇白建辉
  • 12篇周桦
  • 12篇移小勇
  • 11篇郝明德
  • 10篇张璐
  • 10篇文军
  • 10篇赵鑫
  • 9篇王启兰
  • 9篇常学礼
  • 9篇黄刚
  • 8篇张继平

传媒

  • 20篇生态学报
  • 17篇生态学杂志
  • 17篇应用生态学报
  • 13篇土壤通报
  • 9篇植物生态学报
  • 8篇水土保持学报
  • 8篇中国生态农业...
  • 8篇中国沙漠
  • 8篇干旱区研究
  • 7篇土壤学报
  • 5篇林业科学
  • 5篇高原气象
  • 5篇农业环境科学...
  • 4篇科学通报
  • 4篇干旱地区农业...
  • 4篇干旱区地理
  • 4篇山地学报
  • 3篇环境科学学报
  • 3篇海洋与湖沼
  • 3篇湖泊科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2篇2012
  • 1篇2011
  • 14篇2010
  • 25篇2009
  • 58篇2008
  • 70篇2007
  • 53篇2006
  • 29篇2005
2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旱地连续施用锰肥的土壤效应研究被引量:9
2006年
采用连续浸提形态分级方法,研究了连续施用锰肥17a后锰的土壤化学特性变化。结果表明:经过长期连续施用锰肥,土壤全锰和DTPA—Mn含量增加不多。土壤DTPA—Mn含量随试验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施锰土壤有效锰提高不多,土壤DTPA—Mn含量只增加了0.4~1.7mgkg^-1。土壤中的锰主要以矿物态存在,占土壤全锰含量的比例为87.3%~91.8%。碳酸盐态、氧化锰态和紧结有机态锰占全锰的比例相当,土壤中各形态锰按含量大致呈矿物态〉碳酸盐态〉氧化锰态〉紧结有机态〉松结有机态〉交换态的顺序。施入土壤的锰肥有91.1%~98.6%进入碳酸盐结合态、氧化锰结合态、紧结有机态和矿物态,只有很少一部分仍留在有效态锰库中。交换态和松结有机态锰对土壤锰的有效性起着主要作用,可以反映土壤锰的供给状况,碳酸盐态和紧结有机态锰不能反映土壤锰的有效性。
魏孝荣郝明德邵明安
关键词:连续施肥土壤
三江源区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植物群落与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的变化被引量:19
2009年
通过对江河源区不同建植年限多年生人工草地植物群落的调查,分析了其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人工草地建植年限的增加,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多呈高-低-高、杂类草生物量低-高-底、莎草生物量增加的趋势;土壤养分变化为高-低-高、容重为低-高-底、pH呈下降趋势;土壤中多数微生物的数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变化为高-低-高,纤维素分解菌数量逐渐升高,而反硝化菌数量逐年下降,溶磷菌数量呈低-高-低的动态变化.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理化性状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各生理类群明显受不同土壤理化因素的直接控制和间接调节.说明人工草地的建植及其正向恢复演替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使土壤环境有利于有益微生物菌群的定居繁殖,有害微生物菌群的增殖受到抑制.
王启兰王长庭刘伟曹广民龙瑞军
关键词:人工草地土壤理化性状
光合有效辐射在大气中的衰减被引量:10
2010年
2004年9月~2006年10月,在华北地区的4个站点开展了太阳辐射、气象参数等的综合观测,得到了光合有效辐射PAR、总辐射Q等的变化特征.水汽和散射因子对于PAR/Q和PAR有明显的影响.基于能量观点,建立了实际天气PAR小时累计值(时累)的经验模式,获得了较好的计算结果.水汽因子对于PAR在大气中的传输有一定的作用,应给予重视.计算表明,华北地区受水汽因子衰减到达地面的PAR以及占地面PAR的比例分别为7.99W.m-2和4.24%,受散射因子衰减到达地面的PAR以及占地面PAR的比例分别为172.36W.m-2和95.76%.华北地区受水汽因子和散射因子影响损失于大气中PAR分别为15.33、309.30W.m-2,这一能量损失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区域差别.敏感性实验表明,地表PAR对于水汽因子、散射因子的变化有不同的响应,PAR对散射因子的变化比对水汽因子的变化更敏感.水汽因子与PAR之间的关系与水密切相关,水汽因子项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大气中的各种物质成分(气、液、固态)对于PAR的直接吸收和间接利用(通过化学和光化学反应,包括均相和非均相过程)的总和.利用PAR经验模式计算了大气顶的PAR,计算误差为-3.5%.在目前及未来研究中,应该重视和考虑消耗于大气中的且与水汽有关的这部分能量.基于能量观点分析实测资料并研究大气中的物理化学过程及其规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白建辉
关键词:光合有效辐射水汽
氯仿薰蒸浸提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的改进被引量:15
2009年
对氯仿薰蒸浸提法测定微生物量碳进行改进,使用消煮仪取代恒温电热板进行加热,并优化了升温方式和恒温时间,取得令人满意的试验结果。另外,还对该方法的原理以及试剂的作用和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讨论。最后,将化学法测定结果与仪器分析方法测定结果进行对照,根据测定结果的一致性提出两种测定方式的转换系数应一致。
周桦宇万太马强张璐
关键词:微生物量碳
黄土高原陆—气相互作用预试验及其晴天地表能量特征分析被引量:58
2005年
详细介绍了在2004年8月24日~9月11日在甘肃平凉进行的陆-气相互作用野外预试验, 对观测仪器进行了对比和标定, 并利用观测资料, 初步分析了黄土高原塬上裸地、塬上和塬下玉米地的地表净辐射各分量、感热、潜热和地热流的特征.由于作物(玉米)的存在, 降低了地表反射率, 使白天地面向上短波减少, 同时向上长波也减少, 增大了地表净辐射, 地表潜热明显增大, 玉米地白天向下的地热流和夜晚向上的地热流都比裸地小.与塬上相比, 塬下玉米地的向下短波略小, 向上短波明显偏小, 向上长波基本一致;净辐射只在中午附近略小, 地热流上午偏小, 下午偏大, 夜晚基本一致;感热和潜热在白天基本一致;塬下玉米地在凌晨明显存在负感热通量.
韦志刚文军吕世华陈世强奥银焕梁琳
关键词:黄土高原陆-气相互作用地表能量
利用MERIS和AATSR资料估算黄土高原塬区植被含水量时空变化被引量:7
2007年
通过利用2005年黄土高原塬区夏季地表过程野外观测试验期间收集的地面观测的植被含水量、中分辨率影像光谱仪(Medium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meter,MERIS)和高级沿轨迹扫描辐射计(Advanced Along-Track Scanning Radiometer,AATSR)卫星遥感资料,分别对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 Vegetation Index)和归一化差值水分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 Water Index)与植被含水量(Vegetation water content)变化关系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到了两种不同的植被指数在作物生长背景影响下的异同。并分别利用MERIS的观测资料计算了NDVI,利用AATSR观测资料计算了NDWI,通过分析得出:随着作物的生长或生物量的增加,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变化趋于饱和,而归一化差值水分指数仍然继续增加。进一步通过同步地面野外观测植被含水量与卫星遥感观测资料的对比,建立了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归一化差值水分指数和实际野外测量植被含水量的关系,并且得到由两种植被指数反演植被含水量的方法和地面观测之间的误差分别为1.03064 kg.m-2和0.940 45 kg.m-2。最后通过分析后总结出,利用归一化差值水分指数来反演黄土高原塬区夏季玉米冠层的含水量优于利用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
刘蓉文军张堂堂刘远永李振朝
贝加尔湖地区太阳分光辐射和PAR算法的研究
2015年
2005年8月对贝加尔湖地区的太阳分光辐射(总辐射Q、紫外辐射UV、可见光辐射VIS、近红外辐射NIR)、光合有效辐射PAR、气象参数等做了短期测量,初步得到了Q、UV、VIS、NIR、PAR等的变化特征。观测表明,小时累计值之比UV/Q、VIS/Q、NIR/Q、PAR/Q、PAR/VIS等相对稳定,并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和逐日变化,它们的平均值分别为0.054、0.435、0.513、2.118、4.874。基于对测量数据的分析,利用辐射和气象台站常规的测量数据,建立了计算实际天气PAR、VIS小时值的经验公式以及PAR与VIS转换关系式,计算值与观测值符合得较好。PAR、VIS计算值与观测值的相对偏差小于4.5%。考虑到辐射资料的可用性,建立了使用不同参数情形下的经验公式,并讨论了有关参数的使用。
白建辉
关键词:光合有效辐射
超旱生植物红砂与珍珠光合生理生态日变化特征初探被引量:51
2006年
超旱生植物红砂与珍珠长期生活在严酷的生境中,形成了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生态适应性。在自然条件下研究了两种超旱生植物的光合生理生态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红砂和珍珠光合作用受环境变化影响明显,具有一定的可塑性:①在土壤含水量(SWC)、光、温、湿等条件较好的8月22日,两植物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日变化呈不明显双峰型。Pn红砂高于珍珠,日平均分别为(7.74±0.79)μmol.m-2.s-1和(5.64±0.75)μmol.m-2.s-1;Tr也是红砂高于珍珠,日平均分别为(24.38±3.07)mmol.m-2.s-1和(15.41±2.01)mmol.m-2.s-1;水分利用效率(WUE)则相反,日平均珍珠大于红砂,分别为0.35μmol.mmol-1和0.31μmol.mmol-1。②在SWC、光、温、湿等条件较差的9月28日两植物Pn、Tr日变化呈单峰型,且值明显小于8月22日,而WUE则高于8月22日。通过对两种超旱生植物小枝水势、叶片气孔导度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生理特性变化的分析,得出两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气孔和非气孔等多种环境及自身因子的影响。
贾荣亮周海燕谭会娟樊恒文张志山
关键词:红砂光合日变化生理生态特征
改进TM图像水体自动提取模型的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传统的TM图象水体提取模型在实际应用中会有大量的较窄河流被漏提,而这些较窄河流通过目视判读是可以判读出来的。本文在借鉴传统水体提取模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其不足做了改进研究,并按照步步简化,层层剔除的思路设计出新的TM图象水体自动提取模型,可成功地把包括较窄河流在内的水体提取出来,提高了提取精度。
李科王毅勇
不同土地利用下黑土磷素肥力特征的研究被引量:13
2007年
通过对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3种土地利用下共5个处理(裸地、草地、无肥耕地、施化肥耕地、施化肥和有机肥耕地)的典型黑土中的磷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经过20年长期定位试验后,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中草地全磷含量比裸地高17.5%,速效磷含量比裸地高22.9%;无肥耕地土壤全磷含量比裸地高7.9%,速效磷含量比裸地高80.1%。施化肥耕地全磷含量比无肥耕地高17.1%,速效磷含量是无肥耕地的3.3倍;施化肥和有机肥耕地全磷含量比施化肥耕地高46.3%,速效磷含量是施化肥耕地的3.3倍。土壤无机磷分级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中Ca2-P、Ca8-P、Al-P、Fe-P含量差异显著,而O-P、Ca10-P含量无明显变化,其中Ca2-P、Ca8-P、Al-P、Fe-P的含量,草地与裸地相比分别提高了30%、38%、17%、6.2%;无肥耕地与裸地相比提高了110%、75%、7.7%、-25%,与草地相比提高了62%、27%、-7.8%、-29%。施化肥耕地与无肥耕地相比,土壤中Ca2-P、Ca8-P、Al-P、Fe-P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3%、153%、124%、92%;施化肥和有机肥耕地与施化肥耕地相比分别提高了341%、357%、136%、69%。对土壤磷的吸附性能测定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下土壤对磷的吸附能力为:无肥耕地>草地>裸地;耕地的3个处理中施化肥和有机肥可明显提高土壤对磷的吸附能力。
宋春韩晓增
关键词:土地利用黑土磷素肥力特征
共2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