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科技局项目(06F01-2)
- 作品数:3 被引量:15H指数:3
- 相关作者:李凤超康现江穆淑梅张华管敏更多>>
- 相关机构:河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保定市科技局项目河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除草剂莠去津对斜生栅藻种群的毒性效应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评价除草剂莠去津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方法]以斜生栅藻种群增长为指标,研究了莠去津的不同质量浓度(0、0.01、0.03、0.05、0.07、0.09mg/L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结果]莠去津对斜生栅藻表现出较强的毒性效应,其24、48、72和96h的EC50分别为0.0406,0.0300,0.0221和0.0211mg/L。斜生栅藻种群增长受抑制的程度与莠去津的质量浓度呈正相关,显示明显的浓度-剂量相关性。当莠去津浓度高于0.03mg/L时,斜生栅藻的藻体细胞受到损害;当莠去津质量浓度超过0.07mg/L时,斜生栅藻的生长几乎受到完全抑制;当莠去津浓度为0.09mg/L时,24h后藻细胞密度表现为负增长。[结论]莠去津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比较明显,斜生栅藻种群增长受抑制的程度随莠去津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 李凤超曹卫荣王胜波成恒强赵超管敏
- 关键词:莠去津斜生栅藻毒性
- 中华锯齿米虾卵母细胞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被引量:4
- 2009年
- 利用透射电镜对中华锯齿米虾卵母细胞的卵黄发生过程进行超微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华锯齿米虾卵黄发生过程是双源性的.在卵黄发生过程中,卵母细胞中的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和核糖体等多种细胞器均参与了其内源性合成,其中线粒体最早参与形成卵黄颗粒.在卵黄发生的中后期,内质网成为内源性合成卵黄蛋白最主要的细胞器,并最终演化成颗粒较大且有膜包被的卵黄球;溶酶体也在此时期发挥其特有的吞噬功能,通过融合分解线粒体、内质网等胞质细胞器,最终形成一种十分致密的卵黄球.外源性卵黄则主要通过卵质膜形成的微绒毛和微吞饮小泡从卵周隙及滤泡细胞中摄取外源物质而形成.
- 赵梦然康现江穆淑梅郭明申葛少钦
- 关键词:中华锯齿米虾卵母细胞卵黄发生超微结构
- 中华锯齿米虾形态发育的初步研究被引量:6
- 2007年
- 主要报道了中华锯齿米虾的形态发育。中华锯齿米虾在18-25℃的水温条件下大约需要4-5个月由受精卵发育为成熟个体。根据中华锯齿米虾胚胎发育、幼体发育和生殖腺特征,将其发育过程分为4个时期:胚胎发育时期,幼体变态期,幼体发育期,成熟期。
- 孙世杰范成功李凤超穆淑梅汤海泉张华康现江
- 关键词:中华锯齿米虾形态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