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08YD01)
- 作品数:2 被引量:41H指数:2
- 相关作者:朱长波张汉华朱方建王芳董双林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水环境Mg^(2+)、Ca^(2+)含量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及其机制被引量:6
- 2010年
- 采用人工海水,在保持海水盐度为30的条件下,设置了8个处理,R1,R2,R3,R4,R5,R6,R7和R8,其Mg2+/Ca2+比值(mg/mg)和Mg2+、Ca2+实测含量(mg/L)分别为0.11(35,330),0.53(175,330),1.59(525,330),2.42(800,330),3.36(1110,330),4.78(1110,232),7.87(1110,141),11.81(1110,94),研究了水环境Mg2+、Ca2+含量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及其机制。实验持续40d(其中R8处理因为实验虾死亡率高而只进行了30d)。实验结果:对虾的生长、蜕皮、食物转化效率和能量收支受水环境Mg2+和Ca2+含量的影响均很显著(P<0.05);其摄食量受水体Ca2+浓度的影响明显(P<0.05),而受Mg2+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本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对水体低Mg2+含量的耐受能力较强,而对低Ca2+含量的耐受力很弱。在利用内陆低Mg2+或Ca2+含量的天然咸水进行对虾养殖中,通过添加Mg盐或Ca盐,只需将Mg2+浓度调节到该盐度下正常含量的15%以上,保证Ca2+浓度达到正常值的60%以上,对虾就能正常生长。
- 朱长波董双林王芳
- 凡纳滨对虾-草鱼混养模式与对虾单养模式的池塘水质动态及产出效果对比研究被引量:36
- 2011年
- 在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凡纳滨对虾-草鱼混养模式的基础上,于2010年3-6月对比研究了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为主养对象的低盐度土池混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鲫(Carassius aurat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模式与凡纳滨对虾单养模式的产出效果和水质动态。混养池塘和单养池塘各3口,并对养殖全过程进行跟进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在养殖周期平均比单养组短10 d的条件下,混养组凡纳滨对虾的平均体重、成活率、单位面积产量比单养组分别高6.24%、26.25%、55.86%,投饵系数比单养组低8%。混养组草鱼单位净产量为1 467.27(±115.82)kg/hm2,杂食性鱼类鲫和滤食性鱼类鲢、鳙的总单位净产量为447.78(±34.20)kg/hm2。混养鱼类的成活率均在98%以上。混养池塘单位面积总投饵量虽然比单养组大,但水体NO2-N和COD浓度比单养组低,混养池塘水体的无机氮主要以毒性小的TAN、NO3-N形式存在,NO2-N波动小。混养池塘水体透明度比单养池塘稳定,但早晨溶解氧含量低于单养池塘,需加强人工增氧。
- 朱方建朱长波齐振雄张汉华
-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草鱼混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