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60213017)

作品数:7 被引量:22H指数:3
相关作者:闫牧夫吴业琼赵丽艳杨茂赵成志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金属学及工艺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篇纳米
  • 3篇纳米化
  • 2篇等离子
  • 2篇显微结构
  • 2篇17-4PH...
  • 1篇氮碳共渗
  • 1篇等离子渗氮
  • 1篇等离子体
  • 1篇等离子体渗氮
  • 1篇第一性原理
  • 1篇第一性原理研...
  • 1篇动力学
  • 1篇压痕
  • 1篇渗氮
  • 1篇稀土
  • 1篇离子渗
  • 1篇离子渗氮
  • 1篇力学性能
  • 1篇脉冲
  • 1篇脉冲等离子体

机构

  • 6篇哈尔滨工业大...
  • 2篇哈尔滨工程大...

作者

  • 6篇闫牧夫
  • 3篇吴业琼
  • 2篇赵丽艳
  • 2篇候凯
  • 2篇赵成志
  • 2篇杨茂
  • 1篇张贵生
  • 1篇孙冯超

传媒

  • 2篇金属热处理
  • 2篇热处理技术与...
  • 1篇材料热处理学...
  • 1篇热处理
  • 1篇Journa...

年份

  • 4篇2009
  • 3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Effect of rare earths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lasma nitrocarburized surface layer of 17-4PH steel被引量:7
2009年
The aim of this investigation is to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rare earths(RE) addition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lasma nitrocarburized 17-4PH steel.The nitrocarburized layers were characterized by optical microscope,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equipped with energy dispersive X-ray analyzer,X-ray diffractometer,microhardness tester and pin-on-disc tribomete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E atoms could diffuse into the surface layer of 17-4PH steel plasma nitrocarburized at 500 °C for 4 h and did not change the phase structure of the surface layer.The presence of RE in the surface layer increased thickness,toughness,microhardness and wear resistance of the nitrocarburized layer.Additionally,grain boundary and micro-crack parallel to the surface have been depressed by plasma nitrocarburizing with RE addition.The severe plastic deformation,adhesion and abrasive wear produced during wear of the experimental steel could be changed into mild micro-abrasion and slight micro-crack wear by plasma nitrocarburizing without and with RE addition,respectively.
刘瑞良闫牧夫吴丹蕾
第一性原理研究镧对碳在γ-Fe中扩散的影响被引量:4
2008年
基于第一性原理研究了C原子在有无稀土La的奥氏体晶胞中扩散。计算结果表明,稀土加入后,产生了晶格畸变,晶胞体积增大,总能量略微升高;C原子易于沿着奥氏体晶胞的非密排晶面和密排晶向扩散;La的加入降低了C原子在奥氏体晶胞中的扩散激活能,且随着La和C浓度的降低,La使扩散激活能降低的幅度减小。研究了添加稀土使碳扩散加快的原因。
吴业琼闫牧夫赵丽艳
关键词:第一性原理扩散奥氏体
纳米化3J33钢稀土氮碳共渗生成相第一性原理表征被引量:1
2009年
通过稀土化学热处理和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纳米化3 J33钢在500℃脉冲等离子体稀土氮碳共渗4h时共渗层的相结构和硬度分布以及共渗相的性质。结果表明,共渗层由厚度约5μm的化合物层和90μm的扩散层组成;共渗相主要由γ′-Fe4N和含碳氮的α′-Fe相组成;与纳米化的3 J33钢相比,渗层表面硬度提高约1倍,基体时效后硬度也有所提高。计算结果表明,在共渗过程中γ′-Fe4N相较α′-Fe相更容易形成,但α′-Fe相更加稳定;γ′-Fe4N相的硬度高于α′-Fe相的硬度的主要原因是γ′-Fe4N相的N-Fe键较α′-Fe相的C-Fe键更强;此外,γ′-Fe4N相的体模量与剪切模量的比值大于1.75,因此该相具有延性。
吴业琼闫牧夫张贵生
17-4PH钢脉冲等离子体稀土氮碳共渗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基于XRD、OM、STM、TEM分析与显微硬度和磨损测试研究了17-4PH钢在500℃有无稀土添加时脉冲等离子体氮碳共渗动力学、渗层的组织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添加稀土不改变共渗层的表面相结构,但提高了渗层中γ-Fe4N相的比例,使表面氮浓度提高7%,渗层深度最大可增加55%,表层显微硬度提高100~200HV;无稀土添加共渗层在抛光研磨过程中发生了粘着磨损;此外,在渗层中观察到了位错、层错等晶体缺陷。
刘瑞良闫牧夫候凯赵成志赵丽艳
关键词:稀土氮碳共渗动力学显微结构
纳米化3J33钢低温渗氮生成相性能第一性原理表征被引量:4
2009年
采用固溶处理、热轧、冷拔变形和电加热的复合技术实现了3J33马氏体时效钢纳米化,平均晶粒尺寸约为70nm。对纳米化的马氏体时效钢分别在390℃和360℃进行8h脉冲等离子体渗氮,利用XRD、显微硬度计和纳米硬度计对渗氮层生成相和性能进行了测试,并且基于第一性原理对渗氮相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两个温度下渗层中生成的氮化相分别为γ′-Fe4N和FeN0.076,二者均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良好的塑性。计算结果表明,γ′-Fe4N和FeN0.076相中N与Fe原子的成键作用较强,且两相都具有延性。
闫牧夫刘瑞良吴业琼杨茂
关键词:纳米化
17-4PH钢等离子体稀土氮碳共渗层的组织结构和性能被引量:3
2008年
利用OM、XRD、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显微硬度计和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17-4PH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在500℃脉冲等离子体稀土氮碳共渗层的组织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稀土添加使共渗层致密;共渗层主要由α′、ε-Fe3N、γ′-Fe4N及CrN组成;添加稀土或减小氮氢比,渗层中ε-Fe3N相的比例降低。表面形貌SEM观察和EDS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共渗表面主要由弥散分布的(Fe,Cr)xNy化合物颗粒、颗粒团和颗粒团簇,以及少量"柱状"生长的γ′-Fe4N相组成;当氮氢比为1∶6时,稀土氮碳共渗层表面硬度可达1580HV0.1。随磨损时间延长,稀土添加较无稀土添加的共渗层摩擦系数变化较小。
刘瑞良闫牧夫赵成志候凯
关键词:17-4PH钢显微结构力学性能
纳米化表面360℃脉冲等离子体渗氮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本文主要研究了3J33马氏体时效钢表面纳米化后,在360℃下脉冲等离子体渗氮0.5~24h之不同时间下的渗氮行为。通过硬度法测量了渗层的厚度。结果发现,在360℃下即可实现快速渗氮。当渗氮时间达8h时,渗层可达50μm以上,硬度为800HV0.05左右;但8h后时间再延长渗层没有明显的增加。用X射线衍射法标定了渗氮层中相的成分。结果表明,渗层中并不含Fe4N或Fe3N,而是含氮量较低的低氮化物FeN0.0324。纳米压痕试验表明,渗氮后渗层硬度可达13GPa左右,比未渗氮试样硬度高3倍以上。
刘瑞良闫牧夫杨茂孙冯超
关键词:表面纳米化等离子渗氮纳米压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