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创新基金

作品数:26 被引量:780H指数:19
相关作者:孙建华纪立人布和朝鲁张庆云赵思雄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气象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8篇环流
  • 4篇雨雪
  • 4篇气候
  • 3篇冻雨
  • 3篇数值模拟
  • 3篇热带
  • 3篇西太平洋
  • 3篇西太平洋副热...
  • 3篇静止锋
  • 3篇海温
  • 3篇副热带
  • 3篇副热带高压
  • 3篇LA
  • 3篇层结
  • 3篇大气环流
  • 3篇值模拟
  • 2篇雪灾
  • 2篇雨雪冰冻
  • 2篇灾害
  • 2篇灾害天气

机构

  • 26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空军装备研究...

作者

  • 4篇张庆云
  • 4篇孙建华
  • 4篇布和朝鲁
  • 4篇纪立人
  • 3篇赵思雄
  • 3篇彭京备
  • 3篇施宁
  • 3篇肖辉
  • 2篇陶诗言
  • 2篇郎咸梅
  • 2篇卫捷
  • 2篇李崇银
  • 2篇黄美元
  • 2篇林朝晖
  • 2篇陈红
  • 2篇周非非
  • 1篇周立波
  • 1篇杨辉
  • 1篇洪延超
  • 1篇陈烈庭

传媒

  • 20篇气候与环境研...
  • 3篇大气科学
  • 1篇地理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年份

  • 18篇2008
  • 2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气候模式能够预测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气候背景吗?被引量:11
2008年
首先利用1948~2004年观测和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西北太平洋(WNP)台风频次与夏季平均纬向风垂直风切变、外逸长波辐射以及对流层高、低空散度场之间的相关关系,表明台风发生频次与三者在台风发生源区都存在密切关系,因而对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异常具有显著的预测意义.然后,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9层全球大气环流格点模式(IAP9L-AGCM)进行了34a(1970~2003年)集合回报试验,考察了该模式对台风源区纬向风垂直切变以及对流层低层散度场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前者回报结果与实测间的时间相关系数可达0.70,后者回报结果与实测间的空间相关系数达0.62,这说明模式对WNP台风活动中主要相关大尺度环境场具有较大的气候预测潜力,从而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异常的实时气候预测.
郎咸梅王会军
关键词:可预测性
1998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与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活动被引量:88
2000年
利用NCEP再分析及TBB资料,系统地研究了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大气季节内振荡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南海及其临近地区30~60天低频振荡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南海及临近地区30~60天低频纬向风及低频动能的时间-经(纬)度剖面明显地反映出该地区的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加强是由于其临近地区(菲律宾以东)30~60天低频气旋发展及其向西扩展的结果,与孟加拉湾地区低频气旋的活动关系不大;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海地区为 850hPa低频动能的大值区,而 200hPa上为一弱区,反映了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期间该地区大气季节内振荡有上弱下强的垂直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南海及其临近地区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活动主要为局地振荡型,夏季风爆发后才有明显的向北传播,成为南海夏季风爆发影响东亚大气环流和天气的重要途径之一。另外,1980和1986年南海地区30~60天低频动能的发展特征与 1998年的类似,说明了南海及其临近地区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局地振荡特征并不是1998年所特有的,它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有普遍的重要作用。
穆明权李崇银
关键词:大气季节内振荡南海夏季风爆发TBB资料NCEP振荡特征纬向风
北极楚克奇海上空臭氧垂直变化的探测与分析被引量:4
2002年
1999年夏季,中国首次组织北极地区科学考察。分析此次考察中楚克奇海海域上空获得的大气结构和臭氧探空资料,结合臭氧总量观测光谱仪(TOMS)臭氧总量和NCEP大气环流资料,指出:考察期间楚克奇海海域上空臭氧总量与13km以下臭氧含量关系密切,而在20km附近最大臭氧浓度处的臭氧变化与大气臭氧总量关系较差,表明整层臭氧总量的变化主要受低层大气臭氧变化的影响。大气臭氧总量呈高-低-高变化,对流层顶高度呈低-高-低变化,分析500hPa高度场表明:考察期间的天气系统可能是造成局地臭氧变化的主要原因。
周立波邹捍刘宇
关键词:对流层顶大气环流平流层
2008年1月我国南方严重冰雪灾害过程分析被引量:221
2008年
2008年1月中旬至2月初,我国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雨雪天气过程。江淮流域降水出现类似某些夏季强梅雨期的降水过程,而且,江南的冻雨在历史上属少见。这次大范围冰雪天气过程的成因是由于欧亚大陆出现异常的大气环流。1月中下旬亚洲中高纬60~100°E地区的阻塞形势稳定维持20余天,里海以东地区长期维持一个切断低压系统,在这个切断低压下游地区有3次低气压扰动沿青藏高原向东移入我国上空;这时欧亚大陆20~35°N地区南支高空西风急流异常偏强,来自大西洋的大气扰动沿这条急流波导向下游地区传播,欧亚地区Rossby波列的下游发展效应显著。从1月16日开始到2月初,在20~40°N范围内,30°W、15°E和85°E(青藏高原附近)地区持续有高空槽发展,而在5°W、50°E和135°E(日本南部)稳定有高空脊维持。我国南方地区处于80°E的“南支槽”前,大量暖湿空气被输送到我国南方。此外,1月中下旬原来位于15°N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移到20°N,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气流有利于将来自南海的暖湿空气输送到中国南部大陆。在这样稳定的异常环流形势下,当一次次从高原西侧过来的高空高位涡扰动移到位于华南上空的静止锋上时,诱发低层静止锋锋生引起一次次降水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大量暖湿空气沿着锋面抬升,在江南南部和华南北部形成了持久的温度高于0℃的逆温层(暖盖),使得在这些地区出现严重的持续性冻雨天气。
陶诗言卫捷
关键词:环流异常
2008年初南方雨雪冰冻天气的环流场与多尺度特征被引量:131
2008年
主要对2008年初我国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天气的环流场与多尺度特征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大气环流持续异常,中高纬阻塞高压位于西西伯利亚长达20余天,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北。在阻高与副高之间有一横槽维持,这种形势十分有利于冷空气从北方入侵。2)环流系统较为深厚。不但在500 hPa,即使在200 hPa上也有很明显的经向环流发展,同样有阻高维持,温度槽明显落后于高度槽,有利于横槽的发展与维持。3)西风带南支槽稳定维持且十分活跃,将大量水汽输送至中国大陆尤其是南方地区。北方的干冷空气与南方的暖湿空气交绥,出现了明显的中低纬系统的相互作用。4)一条准静止锋长期稳定维持于长江流域,是雨雪冰冻天气的重要影响系统,这在冬季并不多见。5)贵州和湖南地区,低层浅薄的冷空气垫与其上的暖湿空气形成了特有结构——逆温层,并有暖鼻配合,有利于冻雨出现。由于涉及云微物理、微气象学等诸多影响,冻雨区的分布带有一定的局地性特征,因而,对其的精确预报尚需作更多的研究。6)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多尺度系统持续性的雨雪、冰冻天气物理模型。
赵思雄孙建华
关键词:冬季风冻雨准静止锋层结
2008年初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天气静止锋与层结结构分析被引量:88
2008年
对2008年我国南方持续性雨雪、冰冻灾害天气的影响系统及层结特征做了研究,集中对第3次过程,即1月25~29日期间的天气形势、水汽条件、高原对流系统东移的影响以及地面和大气层结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位于长江或江南地区的准静止锋(或切变线)是雨雪冰冻天气的重要影响系统,锋面西段的逆温层和暖层强,有利于冻雨的形成;水汽在锋前的对流层低层辐合,沿锋面爬升凝结,锋面的东段低层辐合比西段强,造成锋面东段的降水强度大于西段;高原对流系统活跃,且频繁东移影响我国东部,在第3次过程共有3次高原对流的东移过程;最有利于冻雨产生的层结条件应有中层冻结层、暖层、逆温层,且这些层结的强度和厚度要适当;最有利于冻雨出现的地面温度在-1^-3℃,变化非常小,温度、露点差都在1~3℃,接近饱和,风速较弱。最后,提出了适合于我国南方雨雪、冰冻天气的锋面结构与大气层结的物理模型。
孙建华赵思雄
关键词:冻雨静止锋逆温层
La Nia年冬季亚洲中高纬环流与我国南方降雪异常关系被引量:46
2008年
2007/2008年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形成了一次中等强度的La Ni~↑na事件。本文根据NCAR/NCEP再分析资料,探讨La Nina气候背景下亚洲中高纬大气环流及南亚上空南支槽强度与我国南方(25~35°N,110~125°E)多雪、少雪以及2008年1月我国南方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关系。分析指出,La Ni~↑na气候背景下,500 hPa高度场亚洲高纬位势高度偏高易出现阻塞型,当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强度、位置比鄂霍次克阻塞高压偏强、偏北时,入侵我国南方的偏北气流主要来自乌拉尔山地区,南方偏冷(距平达-4.0℃)多雪;当鄂霍次克阻塞高压强度、位置比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偏强、偏北,入侵我国南方的偏北气流主要来自鄂霍次克海地区,南方偏暖(距平达1.0℃)少雪。2008年1月500 hPa高度上亚洲高纬乌拉尔山阻高偏北、强度偏强(正距平中心值达120 gpm),入侵我国南方的2支偏北气流都来自乌拉尔山地区,南方出现了低温(温度距平达-4.0℃)雨雪冰冻天气;分析指出,200 hPa高度场南亚地区南支槽的强弱对我国南方降雪多寡有重要影响。
张庆云宣守丽彭京备
关键词:LA西风急流
冬季北极涛动的影响分析被引量:72
2008年
采用美国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中国气象局160站地面月资料以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月平均北极涛动(AO)指数,研究了1979~2008年12~2月AO与该时期北半球大气环流和我国气候的关系。发现当AO异常时,西风带和副热带的环流有很大的差别。当AO异常强时,北太平洋是一对偶极性异常环流:中高纬度为反气旋异常环流,副热带为气旋异常环流。这种形势越到高层越明显,范围也越大。对流层中高层中高纬度的反气旋异常环流西扩到贝加尔湖以东,副热带的气旋异常环流西扩到中印半岛。由于这种异常分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偏弱,东亚大槽偏弱。乌拉尔山附近是负距平,不利于乌拉尔山高压脊发展。在海平面气压场上,北太平洋为正距平,而在西伯利亚为负距平,阿留申低压和西伯利亚高压偏弱,因此东亚冬季风偏弱。由于冬季风偏弱,导致我国东部、东北、新疆和内蒙古温度偏高。AO异常弱时,环流形势正好相反,冬季风偏强,我国温度偏低。AO的异常也影响我国降水,AO异常强时,除内蒙古、新疆降水偏少外,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异常降水中心在华南沿海;而当它异常弱时,江南、华南、内蒙古和新疆降水偏多,其他地区降水偏少,异常降水中心位于江南。2008年1月AO活跃,与AO强时平均情况一致,两者在中纬度的东亚有非常好的相似性,都为正距平,表示东亚大槽偏弱;北太平洋的偶极性异常环流对在对流层中、上层也是明显的。最主要的差异在乌拉尔山和西太平洋地区,由于造成2008年1月我国南方持续雨雪冰冻天气重要因素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冬季风与AO偏强的平均情况相反,因此AO不是造成持续雨雪冰冻天气的原因。
杨辉李崇银
关键词:北极涛动大气环流气候雨雪冰冻灾害
2008年初我国南方雨雪低温天气的中期过程分析--Ⅰ:亚非副热带急流低频波被引量:47
2008年
在中期时间尺度上分析了2008年1月10~16日我国南方雨雪过程特征及其可能机理,得到了以下结果:1)3个环流系统的演变过程相互匹配,共同造成了此次雨雪过程,它们分别为南支槽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形成和加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扩以及叶尼塞地区高压脊的东扩南侵;2)源自东北大西洋和西欧的Rossby波能量沿亚非副热带急流向下游传播,导致南支槽在我国南方地区形成和加深;3)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扩所对应的异常环流中心,其实质为副热带急流扰动,来自上游南支槽区的Rossby波能量频散是其形成维持的主要原因,它也受来自贝加尔湖地区及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区的Rossby波能量的影响;4)亚非副热带纬向基本流制约着其一系列异常环流中心的纬向联系,里海冷堆及异常中心的形成恰好对应着南支槽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加深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扩。
布和朝鲁纪立人施宁
关键词:副热带急流ROSSBY波南支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城市空气污染持续维持机制研究 I.2002年西安市空气污染持续维持过程分析及其气象成因被引量:28
2005年
为研究城市大气污染持续过程的形成机制及区域输送问题,利用2002年西安市环境监测站SO2、NO2和PM10日平均污染物浓度资料分析了西安市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一年中西安出现3天以上空气质量为3级以上的持续污染过程18次,累计污染超标日为192天,出现3级以上的概率为53%.西安市区的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PM10污染超标日较多.重点分析了2002年1月9~12日造成西安市持续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及天气形势,可见4天的气象条件有着共同的特点:平均风速小,气温较低,出现逆温,相对湿度较大.西安地处高压后部,气压较低,高空为较平直的西北气流,天气形势持续稳定.
周慧王自发安俊岭朱彬刘娟陈万隆
关键词:空气质量持续污染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